我心中的哲学是什么(大众哲学你我普通人的哲学)
我心中的哲学是什么(大众哲学你我普通人的哲学)大众文学和大众科学的呼声,我们已经听得很久了,这是反映着客观的需要。中国方块文字的困难,以及文化水准的低下,使一般人都切望着通俗著作的出现。然而,要紧的是著作者是否肯努力来做这种工作。作者们做惯了高深的学术论文,临到这时,不免多少有点踌躇。“通俗化是不是可能呢?”大家都在怀疑,有的人甚至于认为通俗化无论如何做不到,要通俗,就会流于庸俗。”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语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又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同志在三十年代为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原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连载,题为《哲学讲话》。后出版单行本。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
欢迎收藏转发。关注。本文来自头条用户:寻路人Neymar哲学是那种用一堆难以理解的词的组合来解释通俗易懂的概念的东西吗?提起哲学,很多人会想到各种历史人物、哲学家,也有人可能联想起算命先生。许多人总以为哲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学问,或者是一种谈命运说鬼神的神秘思想。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神秘、和普通人无关、吃饱了撑的等”,
比如这种:“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如果普通大众看到的文章尽是这些东西,我想他大概率已经把书扔一边了。
《大众哲学》,庸俗化的解释-----哲学并不神秘这篇文章为大家介绍《大众哲学》这本书。“大众”一词给你一种贴近普通人的感觉。读下去你会发现哲学并不神秘。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同志在三十年代为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原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连载,题为《哲学讲话》。后出版单行本。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作者艾思奇
1935年,李公朴在序言写道:
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语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又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大众文学和大众科学的呼声,我们已经听得很久了,这是反映着客观的需要。中国方块文字的困难,以及文化水准的低下,使一般人都切望着通俗著作的出现。然而,要紧的是著作者是否肯努力来做这种工作。作者们做惯了高深的学术论文,临到这时,不免多少有点踌躇。“通俗化是不是可能呢?”大家都在怀疑,有的人甚至于认为通俗化无论如何做不到,要通俗,就会流于庸俗。”
封面
本书局限于时代,最初受众的教育不比如今,有人可能认为书的内容过于简单。
艾思奇在谈到《大众哲学》时说过,:“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珍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而是一块干烧的大饼。”
但是当我看到这句话时,看到“珍贵的大学生”一词。联系亲身体会,我想说的是“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珍贵,青年的教育水平也远远强于那个时代,但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哲学匮乏的校园,我们太需要这么一本简单的书了。”
废话不多说,进入书本。
一、哲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
只是因为日常生活,我们太习惯了,太觉得平淡了,因此即使有了哲学,如果不仔细反省和体会一下,也就不觉得它是哲学。例如,你有一个朋友,你们七八年没见面了,再次相见,这时你作何感想?你首先会觉得他面色苍老了,声音也变了,举止让你觉得不熟悉了。你们找个地方坐下来继续攀谈,把七八年来各人的经历再叙述一番,你会有更多的感触。你会觉得世界变了样了,中国变了,家乡变了。经济飞速发展,设施更善了,但人与人的相处变了,和新一代的思想有了代沟。小孩长大了,有的人永远离开人世,有的人失了业,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事物新生出来,有的事物毁灭了,有的事物欣欣向荣,有的衰老没落。这一切现象让你感动、叹息、兴奋、失落,你头脑里深深印上了一个”一切都变了“的观念。你以为只是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却不会察觉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
- 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但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是没有系统和不确定的,他还不能算完整的哲学思想。
和朋友重逢让你觉得”一切皆变“,但你又会发生固定不变的感想,比如,石头是没有变化的东西。你的朋友不学好,不上进,你劝他也没有效果,你会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和”一切皆变“感想甚至于完全相反,常常被暂定的事物现象所影响,不能前后一致。所以要研究哲学,才能获得完整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什么- 在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阶级会发生不同的感想。
试就反动统治下的旧中国来说,那时人民的生活困难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处在生活困难情形之下的人,会发生一些什么思想呢?首先他们自然要对自己目前境遇表示不满,对社会现状表示不满。这是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大致共同的思想。 但事情是不是就这么简单呢?显然不是。事实上对于现状不满是各种人又各种不同的想法。
- 有的人会因为不满而变为绝望,会感到人生没有意味,世界无可留恋,甚至于自杀。
- 有的人相信命运的观念,只会埋怨自己命苦,认为现状无法改变,即使是牛马的生活也只能默默忍受,而不敢希望翻身抬头。
- 有的人则认为生活困难是又社会上许多事实原因或自身原因造成的,认为现状是可以改变的。
以上是生活困苦的群体,那么生活在旧中国那些少数生活优越的人(军阀,官僚,地主,买办,大资本家以及他们的后代)是怎么看待的呢?
- 他们是专门靠剥削广大人民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的,他们认为,他们是命中注定,是生来就是社会上的统治者,当然还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弱肉强食,自然法则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他们天生就比底层强。
- 他们中间还有一部分人,每天所追逐的只是消遣作乐,他们又有些不同,他们认为”人生不过是寻乐而已,不过是美梦而已!“
(试想着这些不同的思想是不是他们所处的阶级所决定的)
- 各种感想包含着各种哲学思想。
由上面的分类来一一对应。
- 第一种人,感到人生无聊,世界不值得留念,这里有”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
- 第二种人,以为生活困难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主张消极接受,这里就有”宿命论“的哲学思想。
- 第三种人,认为生活困苦是有现实原因的,是可以找出克服方法的,这里也就是”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 第四种人,坚持自己天生的优越性以及自然法则的弱肉强食原则,这就包含着专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宣传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带有宿命论性质的。
- 第五种人,把人生看做游戏,以追逐乐趣为能事,这是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思想。
有人会说,什么都要加个主义是不是不太好。我想大家可以更多从生活中去寻找例子。我们不需要在生活中寻找标准,而应在生活中寻找真理。
- 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
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人们对于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根本的认识或根本的看法。用哲学的专门名词来说,就是各种不同的世界观。
- 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思想方法。正确的思想就是能够正确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
比如,用抗日战争举例子,有三种看法,即亡国论,速胜论,持久战。当然后人看到的结果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持久战的正确。但当时,三种看法都是基于不同的逻辑,不是张嘴就来,也并不是所有人所有军队支持持久战。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正确反映了当时的战场形势,世界情况和日本自己国情,也清楚认识到了日本军队强大的事实,不是说靠勇气和人头去拼就行的。所以持久战思想正确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
二、两军对战————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人们的世界观虽然种类复杂,都可以归结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哲学上又把世界上一切现象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精神意识等“主观的东西”,一类是外界的物质或”客观的东西“。
让我们来用事例解释一下
在一条路上,有两个人对面相逢,并且同时看见路旁挂着一块招牌。招牌正面涂着金色,背面涂着红色。甲看到的是金色,说招牌是金子做的。乙看到的是另一面,说招牌是红漆的。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相让。经人调解,才知是两个人的偏见,引起毫无意味的争执。其实都是各人眼光狭隘的结果。
故事不能就这么结束了,如果我们深究,招牌本身究竟是什么造成的?有人说掂一掂重量,敲一敲声音不必麻烦。但是如果是哲学方面思考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 主观唯心
人生如梦者会告诉你”你说是一块招牌,在我看来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团感觉,一团幻影罢了。你有时感觉是金色的有时感觉是红色的,或者是木头或金属,这些都是从你自己的感觉上来的,没有你的感觉,这一切都不会存在。“ 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完全否认客观物质的存在,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就是说我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消灭了,世界也就没了。
再说个王阳明的“天下无心外之物”,他用花作比喻,认为只有我们看到话时花才存在,他说“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 客观唯心
还是招牌的例子,宿命论者会告诉你,“招牌的材质颜色等都是神来决定的,冥冥之中自有神灵主宰一切。”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一切宗教迷信都包含着一种客观唯心论的思想因素。然而这种宗教迷信比起专门的客观唯心哲学是很粗糙的。
世界上最有名的客观唯心论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他认为世界就是一个伟大的精神运动,叫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看来世界是由这种精神活动创造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但并不是物质的变化发展,而是这个绝对精神的思想活动。比如用手抛石头,在黑格尔看来,飞起来的不是物质,而是绝对思想的一种表现。
日常生活中的公式主义就是一种客观唯心论。他们不顾社会环境的变化,照搬照抄公式或政策,比如城镇的教育模式搬到乡村直接用。
- 二元论——三分象人,七分像鬼
二元论是唯心与唯物的混合,而不是第三种哲学。它既不彻底的主张唯心论,又不愿完全赞成唯物论。
世界是最有名的二元论哲学家,就国外来说当属十八世纪末的德国的康德。
如果在他面前挂一份招牌,他首先会承认,这招牌是客观的东西,是在外界独立存在着的,并且他本身是物质。但如果你追问他“这块招牌的物质是什么?木头还是金属?”
回答一定会出乎你的意料。他会说,“物质固然是物质,但物质本身是什么我们无法得知。你所说的重量、声音以及坚硬程度等等,都是我们人的感觉。是木头还是金属,只是我们一团感觉集合起来的名称。除了你的感觉之外,你不知道任何东西,它的本来面目我们没有办法认识。”
康德的哲学思想特点,是认为物质的本来面目(康德称为物自体)和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他一方面承认物质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坚持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感觉,我们不知道物自体是什么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