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作者简介(大众哲学笔记)
大众哲学作者简介(大众哲学笔记)文化、思想的斗争是要反对思想上的麻醉,使广大人民觉醒起来。要求推翻一切封建的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使广大人民都能过好的生活,这种思想如果得到胜利,为广大人民所完全接受,那么,人民就等于从睡梦中或麻醉中清醒过来,就要积极地起来反抗一切压迫剥削,就会大家团结一致进行斗争,这种团结就会合成一个非常伟大的力量,能够把压在自己身上的无数万斤重的大山推翻。这就叫做人民的觉悟。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是哲学思想的基础。完整的哲学思想必须是相当有系统的、明确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却常常不是这样,它常常是片断的、含糊的、零零碎碎而前后不一贯的感想,因此它和完整的哲学还是多少有些差别。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是没有系统和不明确的;它还不能算完整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
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
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是哲学思想的基础。
完整的哲学思想必须是相当有系统的、明确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却常常不是这样,它常常是片断的、含糊的、零零碎碎而前后不一贯的感想,因此它和完整的哲学还是多少有些差别。
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是没有系统和不明确的;它还不能算完整的哲学思想。
要求推翻一切封建的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使广大人民都能过好的生活,这种思想如果得到胜利,为广大人民所完全接受,那么,人民就等于从睡梦中或麻醉中清醒过来,就要积极地起来反抗一切压迫剥削,就会大家团结一致进行斗争,这种团结就会合成一个非常伟大的力量,能够把压在自己身上的无数万斤重的大山推翻。这就叫做人民的觉悟。
文化、思想的斗争是要反对思想上的麻醉,使广大人民觉醒起来。
革命队伍里往往也有的人追求个人享受,不顾革命利益,甚至于腐化堕落,这也是在思想上受到了封建势力帝国主义者的影响的结果。这种情形告诉我们,文化思想的斗争,是非常深刻普遍的,它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细微的地方,我们如果不随时随地加以防范,经常学习研究,经常检查反省,那就往往会不知不觉中吃进封建思想或殖民地奴化思想的毒药。
哲学思想,也是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常常受正确的、进步的、合乎真理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也常常受反动的、错误的、蒙蔽真理麻醉人民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两种敌对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我们的日常思想就常常混乱。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抓紧正确的哲学思想,免除思想上的混乱。
二、果树林里找桃树——哲学是什么?
各种感想中就包含着各种哲学思想。
悲观主义的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根本都是没有希望的,宿命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事情根本决定于鬼神上帝,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变化都有它现实的原因和规律,专制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认为世界需要向少数统治者或独裁领袖屈服,享乐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游戏,值不得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看待。
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
哲学思想解答整个世界的问题,其他思想只解答某一事物的问题。
我们的一切思想,我们对于每一件事或每一类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在根底里包括着一种哲学思想,或者照专门哲学的说法:都有一种世界观的基础。
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一切思想,不但是世界观的基础,而且还有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叫做方法的作用或思想指导的作用。
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思想方法。我们研究哲学,目的就在于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在于要学到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规律就是事物变化发展中一定不移的关系和过程。
正确的思想就是能够正确反映事实发展规律的思想。
正确的哲学思想,是要能正确地反映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规律。研究哲学必须时时刻刻抱着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行动的目的。
第二章 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
三、两军对战——哲学的两大类别
各种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在悲观主义者的眼睛中,世界上好像充满了愁云惨雾;在宿命论者的眼睛中,世界上一切都好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支配;在唯物主义者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发展,都是由事物本身的一定的原因所引起,而一切发展变化都有着一定的规律;专制主义者把世界看做少数独裁者的奴隶集中营;享乐主义者把世界看做游戏场。
哲学思想是有阶级性的。
各种不同的世界观,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上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人们的世界观虽然种类复杂,都可以归结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精神、心意等“主观的事物”,一类是外界物质或“客观的事物”。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为两大部类:一个部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如我们的思想、感觉、感情、意志等;另一部类是属于我们以外的,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
主观的事物和客观的事物经常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
主观与客观如何发生关系的问题,是哲学上的根本问题。
唯心论是根本思想,是把“主观”、“精神”的作用过分夸大,把它看做决定一切的最高的力量。
完全不承认客观、物质的存在了,它把客观、物质都当做主观的幻影,以为世界上除了主观的东西以外,什么也没有了。
唯物论的根本思想,是承认物质有独立的存在和自己的规律,物质是第一位的东西,精神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东西。
客观物质的变化、发展,是依照它自己本身的性质,通过一定的关系和过程,也就是通过它自己本身的规律,决不是由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灵心意所能任意创造和任意支配,也不是一个独裁“领袖”的“脑壳”就能随便决定一切。
一切哲学上的争论,都可以归结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两军对战。找不到真正第三种的中间的哲学。
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
主观唯心论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
完全否认了客观物质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如果我和我的感觉、思想、意志等等消灭了,那么世界也就没有了。
唯心论是要把人引到宗教迷信的泥坑里去。
客观唯心论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的感觉、思想的活动。
客观唯心论则认为世界一切是神的感觉、思想等等,是一个伟大的充满在宇宙各处的主观精神的表现。
日常生活中的公式主义,就是一种客观唯心论。
凡是有公式主义毛病的人,都不会按照事实的具体情况灵活解决问题,不管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永远只会用一套呆板的办法来办事。
五、从“乡下姑娘学打扮”说起——二元论、机械唯物论
二元论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混合物,不是第三种哲学。
二元论的哲学表现一种动摇的立场,它既不敢彻底地主张唯心论,又不愿完全赞成唯物论,想把一种荒谬的思想和一种合理的思想调和起来。
唯物论首先要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更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物质。如果认为物质不会自己变化活动,就不能站稳唯物论的脚跟,就会落进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里。
唯物论不但要承认物质自己会变化发展,而且要正确了解物质怎样变化发展。
机械唯物论认为一切物质变化只有位置和数量两种变化,把物质变化看得太简单了。
机械唯物论不能说明新的东西的出现和旧的东西的消灭。
不承认物质能变化发展的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和形而上学唯物论相反的,是辩证法唯物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六、不如意和碰钉子——辩证唯物论
世界的事物是在我们主观心意之外独立存在着。
事物是依照它本身的规律互相发生作用和变化发展的。
世界上的事物,就是依照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规律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依照它本身一定的规律变化发展。它们之所以一定要如此发生关系和作用,一定要如此发展和变化,这是它们自己的规律使然,而不是受到人的心意支配或者鬼使神差的结果。
不如意和碰钉子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事物规律不符合。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变化发展规律,对不同的事物不能用同一个简单的看法去对待它们。
辩证法唯物论承认事物的性质变化,以及事物的产生和死亡的规律。
承认世界事物有数量和位置的变化,而且承认事物自己会发生性质的变化,承认一事物在适当发展条件下,能转变为另一事物。
唯物论认为人的心意不能随便支配事物,但决不是宿命论。
辩证法唯物论承认事物有它本身的规律,我们不能加以改变和违背,因此我们也不能用我们主观心意随便支配事物,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是命运的奴隶,不能对世界上的事物作丝毫的改变。
认识了事物的规律,人就可以利用这种知识去改变世界。
人的思想如果能够与事物的规律一致,如果能认识这规律,适当地利用这规律,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变世界上的事物,就能创造许多新的事物。
要认识事物规律,必须对每一事物的情况具体了解。
唯物论者必须凡事仔细调查、认真研究,才能认识事物规律,正确地解决问题。
第三章 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
七、用照相作比喻——反映论
意识、精神以及认识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物质的作用。
意识、精神以及认识能力,离不开一种最高级的物质,离不开人类的肉体和五官,它是这一种最高级物质所发生的作用
人的认识,是外界事物的反映。
认识、精神和意识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东西,物质才是第一位的东西。
唯物论主张物质的真相可以认识,“不可知论”是不对的。
我们的每一次认识,都可以反映外物的一方面或一部分真相。
认识是运动发展的过程,逐步地达到事物的全面认识。
人的认识可能发生错误。
我们有能力认识事物的真相,但要使这种能力发挥出来,必须克服许多障碍,否则我们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要使我们的认识不发生错误,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观点和社会立场。
所谓社会立场问题,就是你站在什么人的利益上来看问题。
八、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
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认识,叫做“感性的认识”,这是和照相机相似的。
由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认识的事物形象,我们叫做“感性的事物”,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认识,我们叫做“感性的认识”。
感性的认识只能做到照相的地步,只能像照相机一样的摄取外表的形象。
我们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形象;一种是理性认识,能了解事物本身深刻的特性。
偏袒感性认识,认为只有它才能认识事物真面目的,叫做经验派哲学。
经验论者只相信直接感触得到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直接看不到的理性认识,只是我们主观里的东西,而不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真面目,它只是嘴上说说的名词,并没有反映任何客观事实,它只是抽象的或空洞的名词。
偏袒理性认识,认为理性才是正确认识的来源,这叫做理性派的哲学。
理性论的哲学家,既然认为感性的认识是不可靠的,因此他们以为我们要求得真正的认识,就不必依靠感性认识,他们以为我们有一种内心的理解能力,只要运用这种理解能力,就不需要任何的经验、任何的调查研究,直接就能够了解事物本身的特性,就能认识事物的真正面目。
经验派和理性派都各有偏袒,不能解决认识问题的争论。
教条主义既不注重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革命经验,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指导革命,如果一定让他们指导,革命就会受到损失。这就是偏袒理性的害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切联系,不能分开,不能偏废。
那些只看重书本上的理性知识而轻视实际知识的人,虽然自己以为是知识分子,其实只是半知识分子。同样,只有实际经验而不学习理论的人,也只能算是半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同样都没有完全的知识,而只有片面的知识。
如果我们懂得调整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适当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能经常获得正确的完全的认识。
要正确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相互的关系。
九、原来是一家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矛盾是反映着事物本身的矛盾。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如果和它的性质一致,我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里也就会一致。
由客观事物反映为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做桥梁。
要先把很多感性认识积累起来,才有可能达到理性认识。
从许许多多感性认识中,可以看出事物间的确定的关系或规律。
单单感性认识的积累,并不就是理性认识,而要加上分析比较的思想工夫。
分析比较,就是应用理解力,就是思想的概括作用,就是经验的总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有如父子。理性派和教条主义以为不依靠感性认识就可以有理性认识,这等于说没有父亲就能生儿子。
只相信感性认识而不注意理性认识,就会陷于眼光短浅,遇事没有先见之明。
十、由胡桃说起——认识和实践
我们认识事物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旁观的地位上去认识,一种是在实际行动中认识。要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
实际行动有两种:一、改变自然;二、改变社会。
实际行动使我们不断地获得很多新的感性认识,并且为我们证明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不同的阶级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就因为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的立场不同。
正确的理性认识能使我们预见将来,指导行动,不至于走错路。
我们的认识由感性达到理性,理性认识使我们了解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规律知识,我们对于事物将来的发展方向就能有先见之明,就能够预测某些事物将来一定要发生,某些一定要消灭,我们就能照着这推测去指导行动,使我们的行动不致错误,使我们能走生长的道路,而不是走消灭的道路。
十一、是爷老子还是豺狼——真理论
主观真理派,不承认认识的真假有客观的标准。
唯物论承认认识的真假要以客观事物做标准,这就是承认客观真理。
认识只在一定的情形下才是真的,这是真理的相对性。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常常只是在一定的情形之下,或对一定的人和一定的事来说才是真理,才是合乎事实的,如果换了一种情形,或者换了一种事或人,就不能照那样认识了。
极端真理派是错误的,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应该是指事物的各方面规律的全部认识的总和。
事物在它的发展中,对于周围的一切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和作用,表现为许许多多的规律,这许许多多规律的全部认识,总合起来就成为我们所说的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我们不能一下子认识全部的绝对真理,而只能在认识的发展中一步步去接近它。
我们的每一次认识都有相对性,同时又更接近完全的绝对真理,这就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十二、天晓得——立场、观点和方法
“天晓得”的思想就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且是固定不变的。
“不可知论”不懂得实践可以使人的认识进步。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没有静止不变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和实践结合着的发展过程。
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的思想方法,是与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致的方法。
辩证法本身,就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应用辩证法的方法,就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真面目。
十三、无风不起浪——事物的有机联系的规律
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某些事物有一定的联系。联系就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事物不能孤立存在,乃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事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这种关系叫做有机的联系。事物的有机联系是辩证法的第一条主要规律。
按照有机联系的规律,我们研究事物的时候,首先就必须认识与这事物联系着的原因和条件。不能把事物的原因和条件弄清楚,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
不认识原因和条件,就不可能了解一事物存在的意义。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就要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律,就有不同的意义。
一切决定于条件、地点和时间。要注意事物的条件变化,特别要注意新的条件所产生的事物的新的意义。
十四、不是变戏法——事物自己运动发展的规律
事物本身经常有性质的变化,而不只是数量的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
辩证法的又一条规律,就是事物的自己运动发展的规律。辩证法的第二条主要规律,就是一切事物经常都在变动中,都在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中。
在工作中要依靠生长的事物,努力争取发展的条件。
十五、追论雷峰塔的倒塌——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质。一事物的质,使它和其他事物有区别。
质和量,是任何事物都少不了的两个方面。
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是量变就是质变。在量变过程中质在表面上没有显著的变化,这叫做质的相对静止。
质的安定和静止,只是相对的,只是在量变的一定限度之内保持不变。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保持这安定性和静止,就要发生质变了。
量变和质变有密切联系,量变就是质变的准备。
由量变转为质变,质变后又转为新的量变,这就是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
辩证法的方法,就是要用革命的观点来研究事物,要研究事物在发展中必然要经过质的根本改变,才能向前进步。
质量互相转变的规律,在各种不同的具体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研究事物的质量互变时,也要根据条件、地点、时间作不同的具体分析。
十六、岳飞是怎样死的——矛盾统一的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互相反对的许多对立方面,这是对立统一的规律。
所谓对立的方面,就是正面和反面,过去和将来,生长的和没落的方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通过自己内部对立方面的冲突和斗争。在事物发展中,其对立的斗争愈更加强,矛盾愈更暴露。
发展就是对立的斗争。发展的过程,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暴露和解决的过程。
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要研究事物的矛盾和解决矛盾。
互相对立的势力在一定情形下可以有某种统一、某种妥协。
对立的统一、妥协是有条件的,并且只限于一定方面,在其他方面仍继续斗争。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对立的统一、同一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必须注意其具体性、特殊性。不同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时候,又必须注意,什么是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即在许多矛盾之中首先要解决的矛盾。
解决次要矛盾,必须服从于解决主要矛盾的任务。
十七、没有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消灭,一种东西的“消灭”,就表示另一种新东西的出现,就表示一种转变的过程。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变,是由于它自己内部的矛盾。
事物的反面在一定情形下变为正面,就发生性质的转变,这叫做“向对立方面转化”,也叫“否定”。
“否定”不只是转变为反对的方面,而且保存着原来事物的某些有生长力量的方面。
新的东西不仅只是另外的东西,不仅只是和旧东西相反的东西,它和旧东西还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就是,它还把旧的东西的某些内容保存下来。
“否定”也要从两方面来了解:一方面是某些事物的消灭,另一方面是某些事物的保存、发展、进步。
事物经过再一次的否定,往往恢复原来的某些特点,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原封原样恢复原来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不能把否定之否定当做死的公式随便用到一切事物上。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只在一定的情形和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第五章 思想和范畴
十八、再谈一次卖樱桃的事——思想的秘密
人的思想能把性质相同的事物概括起来,给它一个名字,成为一个“概念”。
各种概念所包括的事物范围有大小的不同,包括最广的概念,也叫做范畴。
思想反映世界的方法,是应用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中间的结合关系。
一切思想,在形式上都是概念的结合。
概念与概念结合而成判断;许多判断结合,就成为推理的思想活动。
推理的能力使我们能够预测事变的发展。
辩证法研究思想规律,就要联系着客观事物的变化。
十九、青年就是青年——形式论理学和辩证法
同一律,主张人的思想应有绝对的同一性。思想的同一性,只能是相对的,是一定的条件、地点和时间之内的同一性。
矛盾律,主张人的思想不应有矛盾,应该把对立的东西看做绝对的对立。对立的东西不能看做绝对的对立,仍是决定于条件、地点和时间。
排中律,反对同时把事物看做有同一性的,而另一方面又看做对立的。
二十、七十二变——现象和本质
事物都有两方面,外表变化不定的形状,这是现象方面;内部的一定的关系,这是本质方面。
现象和本质常不一致,而且有时好像相反,这是现象和本质的矛盾。
在现象中表现得和本质完全相反的,哲学上叫做假象。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不是绝对的。现象就是本质的表现,与本质有不可分的关系。不单只要认识现象和本质的矛盾,而且要看出它们的同一性。事物的本质,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认识到的。
只从表面现象认识事物,就常常会受到迷惑。
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经验提高到理论,这就能够由现象的认识深入到本质。
要认识本质,必须以现象的认识做基础,加以分析研究。
大量现象中存在的关系才是本质的、巩固的关系,才不是暂时的现象。
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打破现象的迷惑,认识事物的本质。
认识是要由现象深入到本质,而认识了本质,就更容易了解各种现象的意义。
二十一、“谈虎色变”——形式和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形式。事物在一定形式中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的全部过程就是它的内容。
形式使各种事物在外表形状上有所区别。形式与内容常不一致。形式不同的事物往往内容相同,反之亦然。
认识事物,不可单从形式上着眼,而要从内容上着眼。因为形式往往会造成假象,模糊了内容。
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形式就是内容本身的结构状态。
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的关系。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决定作用。
不适合内容要求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会被淘汰、消灭。内容所要求的形式,是依其本身发展情况及周围条件来决定。
形式对内容也有它的反作用,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东西。
形式如果适合内容的发展要求,它就有促进内容发展的作用。形式如果不适合内容发展的要求,它就有阻碍内容发展的作用。内容是变化不停的,形式则是比较固定的。
二十二、规规矩矩——规律与因果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秩序。
事物的发展都按一定秩序,这叫做规律性或合法则性。
规律知识只是标准条件下的一般知识,对现实事物的预测只能指出一般的方向。
事物发展中如果条件改变,则规律性也要改变。
应用规律知识必须注意条件变化及规律变化,不要把一种规律当做死的公式应用。
普遍的规律和特殊的规律。要用特殊的规律补充普遍的规律知识,才能掌握活的理论。
因果规律是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情的发展是由于许多条件,不会只有“唯一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发生作用。事物发展最后的决定作用在内因。
二十三、在劫者难逃——偶然、必然与自由
事物按规律变化,也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性质,这种性质就叫做必然性。事物的必然性,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决不是出于什么神灵的意志。
偶然性是与必然性对立的范畴。有许多事情在事物发展中不是一定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带偶然性的事物。
思想中的偶然性的范畴,就是反映发展中不是一定非出现不可的偶然事件。
在发展中成为支配倾向的,一定要贯彻实现的事件,就是有必然性的事件。
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支配倾向的事件,就是偶然性事件。
不单只要认识事物的规律性,而且要把发展中的必然性从偶然性中分别开来。
认识必然,就不至于为偶然事件所迷惑。
认识必然,就有了“自由”,就能够在行动上有自觉性,避免盲目乱撞。
二十四、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目的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事物的存在适合一定的目的,就叫做目的性。目的论的世界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为着实现预先安排的目的。
目的论的世界观否认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是一种接近宗教迷信的思想。
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归根结底都是规律性的产物。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
事物的出现,只在一定情形下才会成为事实,这就是可能性。
在一定情况下的确可以成为事实的可能性,叫做“实在的可能性”。根本不能成为事实,只在人的主观上以为可能的,叫做“抽象的可能性”。
可能性转向事实,并在发展中成为必然的东西时,就叫做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事实上虽然存在,但不是发展中巩固的、必然的东西,这就不能算现实性。
一种可能性能否实现,决定于各种条件,而人的主观努力就是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