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朱熹的弟子蔡沈对朱熹的解说作了补充,他在其《书经集传》中对“十六字心传”作注时说,“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而信能执其中矣。”其大致意思是,一个人的心中有两种成分,出自私欲的是人心,出自天理的是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因此,对人心要精以察之,去除形气之私,对道心要一以守之,保持义理之正。坚持这样做,可以使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久而久之,危者安,微者著,自然能够做到允执厥中,无过不及之差。朱熹对“十六字心传”的解释是,尧传舜只有一言 “允执厥中”( 四个字)。“允执厥中”是治国真言,凡事不可偏离“中道”。舜传禹时加了三言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1)

【专题简介】

学习阳明心学,修持道心、严守中正之道,方能治理好企业;学习稻盛心学,修持六颗心、贯彻正道,方能拓展经营;学习圣吉心学,转变心灵、推动组织学习,方能获得唯一持久优势;学习三位大师,修养身心、磨炼人格,方能提升人生高度。本专题以系列文章呈现,请予持续关注。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2)

【正文】

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还要继续传下去吗?还要继续传下去!因为它揭示了治理中的一个秘密,或者说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心复杂、易变、难测,治理者要体察民心、修持道心、严守中道,方能治理好天下。这一条,对于今天的企业治理者,对于社会上各种治理机构的治理者,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十六字心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让它丢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就是这十六个字。后来禹又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这个传承过程是以心传心,因此称为“十六字心传”。孔门儒学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3)

《虞书·大禹谟》中记载了舜传位给大禹时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是微妙难明的。唯一要精心研习的事,是修持道心,严守中正之道。没有核实的言语不要听,没有征询意见的主意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而是民,可畏的不是民而是君失其道。民众没有君,他们又爱戴谁呢?君没有民众,就无人跟他守邦了。要谨慎对待你所居的大位,切实做好民众要你做的每件事。如果四海百姓都穷困不堪,君的天禄也就永远终结了。口出的话会惹是生非,讲话可得谨慎啊。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4)

荀子对“十六字心传”的前八个字进行了解释,《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提到,“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大意是说,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只有修为高深的明德君子,方可知道并把握。人心好比盘旋流动的水,合正道而不偏斜没有外力干扰时,则混杂不清的在下,干净清明的在上,很容易观察清楚流水的细节和运行机理。但有风吹过,下面混杂部分被搅动,上面清明的部分也开始混乱,此时水流的机理就难以把握了。荀子认为,人心复杂易变难测,治理者要精心体察民心。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5)

朱熹对“十六字心传”的解释是,尧传舜只有一言 “允执厥中”( 四个字)。“允执厥中”是治国真言,凡事不可偏离“中道”。舜传禹时加了三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十二个字),是作为尧所传四字真言的附注,是为了说明,只有按照后面加的三言去做,才能接近或做到“允执厥中”这一言。他在《中庸章句·序》中提出,“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他认为,“允执厥中”就是要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的弟子蔡沈对朱熹的解说作了补充,他在其《书经集传》中对“十六字心传”作注时说,“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而信能执其中矣。”其大致意思是,一个人的心中有两种成分,出自私欲的是人心,出自天理的是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因此,对人心要精以察之,去除形气之私,对道心要一以守之,保持义理之正。坚持这样做,可以使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久而久之,危者安,微者著,自然能够做到允执厥中,无过不及之差。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6)

王阳明对“十六字心传”的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7)

这段话有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道心”是人的天性,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饥而食,渴而饮。道心未夹杂人的私欲,是诚的源头。“人心”已受世俗所染,“内交于其父母”,“要誉于乡党”;“极滋味之美”,“恣口腹之饕”。 人心夹杂人的私欲,是伪的发端。

其二,“道心”无声无臭,是为“微”;“人心”追求私欲满足,是为“危”。 王阳明说, “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李颙《二曲集》有言:人心“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不一而足。

其三,“惟一”是专注于道心的修持和中道的严守,“惟精”是在“惟一”这件事上用功。王阳明说,“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其四,“允执厥中”是道心不息,道无不中。只有道心不息,才能道无不中。“允执厥中”的“中”,指中正之道。儒家对人的行为的评价用的是三分法:中、过、不及。不偏不倚为中,无过无不及为中。儒家主张为人处事都要走中正之道。为人,七情六欲自然流露为中,过了着了迷了则是失之偏倚;处事,严守法度为中,偏离法度则是偏倚。在古代,礼仪、律法皆是法度,在现代,自然、科学、法律、道德等皆是法度。王阳明认为,行中正之道的行为出自人的道心,出自人的良知,偏倚的行为则出自人的私欲。为此,行中正之道的前提条件是去除私欲的遮蔽,使良知复明,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皆得其理”即是皆合中正之道。阳明所教的“识镜”功夫、“磨镜”功夫、“照镜”功夫(前面的系列文章已作解说),正是为了行中正之道,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8)

稻盛和夫在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实践中,发扬阳明心学,把心学的智慧用在经营管理上。作为一个企业的治理者,他不但自己注重道心的修持,将正确的做人之道应用到经营上,而且注重体察员工的心,教化员工,因而获得巨大成功,缔造了两家500强企业,且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心学理论。他提出了“一切始于心,终于心”的八字心法,并将这套心法传给下一代的经营者。

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八大金句(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9)

总而言之,尧舜禹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是儒家学说的源头,也是阳明心学的源头。作为治理者,无论是企业的治理者,还是社会上各种治理机构的治理者,都要体察民心、修持道心、严守中正之道,员工才愿意跟着你走,百姓才愿意跟着你走,你才能在所在的领域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因此, “十六字心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