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文坛转战北欧(混在文坛3雁同文学)
混在文坛转战北欧(混在文坛3雁同文学)此外,还有工商银行的邹建文,雁北陶瓷公司的张贵成,还有几位,因事隔三十年,实在想不起来了。钟桦(即魏钟桦),雁北艺校学生,当时,她创作的小说《弯弯的倒流水》在《山西文学》发表。与之相随的还有同校学生许婷婷。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杨云闪,时为《北岳》杂志诗歌编辑,理论与创作研究会发起人。此君天生“自来卷”发型,戴一副超大屏幕的近视镜,操一口慢吞吞的繁峙口音。北岸(即宋旭),雁北师专中文系学生,雪野文学社社长。与之相随而来的还有同校学生刘银屏、苑力萍、郭跃胜、解更生、马宏光等。
我第一次参加具有真正意义的“文学笔会”,是在 1989年11月10日。此前虽与文朋诗友聚会,却也不算庄重。
那是一个寒风萧萧的冬日。三十年前的大同初冬,远比如今寒冷。那一天刮着刺骨的朔风,因而我记忆犹新。
那天上午,接到一个叫张贵成的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说是“雁同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会”将召开第一次会议,邀请我参加,并要求带两张免冠照。
下午两点多,宝纲驾车(飞鸽28型)带着我来到北岳宾馆三楼会议室,各方参会人员已经到齐。
参加会议的主要有——
杨云闪,时为《北岳》杂志诗歌编辑,理论与创作研究会发起人。此君天生“自来卷”发型,戴一副超大屏幕的近视镜,操一口慢吞吞的繁峙口音。
北岸(即宋旭),雁北师专中文系学生,雪野文学社社长。与之相随而来的还有同校学生刘银屏、苑力萍、郭跃胜、解更生、马宏光等。
钟桦(即魏钟桦),雁北艺校学生,当时,她创作的小说《弯弯的倒流水》在《山西文学》发表。与之相随的还有同校学生许婷婷。
此外,还有工商银行的邹建文,雁北陶瓷公司的张贵成,还有几位,因事隔三十年,实在想不起来了。
会议气氛热烈,诸位除了发表各自的文学创作观,还议定了今后的活动安排。经费来源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每人每年12元,不足部分向企业“化缘”。最后,杨云闪当选为会长,其他与会者均被封为“理事”。
会议还选举一些未到会的文友为理事——
时为《雁北师专报》编辑的蓝默(冯桢),
时为雁北教育学院学生的石林(李文),
时为雁北艺校学生的苟跻、张美,
时为解放军某部干事的李铁柱,
时为大同市中兴商场宣传科长的纪梅,
等等……
九十年代与文友在一起
那时候,大伙都穷,会议在晚饭的当口儿结束,但没钱安排聚餐,仅仅是在宾馆外的雕塑前照了一张合影。
“雁同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会”仅存活不足一年,1989年10月创立,1990年年末就散伙了。一年里,我参加了五次活动:
第一次即在北岳宾馆,搞的是学会会长、理事选定事项;
第二次是在雁北陶瓷公司会议室,搞了一次算是有些学术内容的座谈会;
第三次是组织十几名会员,赴云冈石窟逛了一圈;
第四次呢,是在雁北师专一间教室里搞座谈;
第五次,则是在雁北陶瓷公司搞了一次“新年联谊会”。
五次活动,基本上没有“研究”过文学,“烟酒”倒是消耗了不少。那时大伙都穷得叮当响,会议从未安排过用餐,我们几个要好的,自己掏腰包在街上的削面馆要一瓶高粱白、几碟小菜,美滋滋地喝一顿。
石林、宝纲、我,都能熏烟,无非是抽两毛八分钱的“官厅”牌卷烟,再好一些的,也就是六毛八分钱的“迎宾”。
五次会议,没学到多少“文学”知识,我的烟瘾酒量倒是长了不少。
1990年的我
第二次会议,是在 1989年11月28日下午召开的,主题叫作“我的探索”诗歌散文研讨会。会址定在了雁北陶瓷公司,因为秘书长张贵成是这家公司的科长,跟经理能说上话,故此可以免费使用会议室。
我到了的时候,会议已经开始了,三十几人叽叽喳喳辩论着,桌子上摆着茶壶茶杯,还有迎宾牌香烟,满屋子烟雾缭绕。
几次会议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么几位——
——诗人石林,鼻梁上卡着一副金丝镜,留着乱蓬蓬的大背头,一支接一支吸着桌上的迎宾烟。我坐下来的时候,他正跟来自部队的诗人李铁柱激烈辩论,内容记不清了,只记住 石林重复几次的一句话:铁柱,你听我说……铁柱,你听我给你讲……铁柱……”
当时石林写了不少诗,他本人最为得意的一首是《伞》,另一首是《水》。我至今还记得几句:“是谁制造了你这柔弱的肢体/生来就注定一种命运/降落/蒸腾/消融……”有次会上他还朗诵过,他本想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然而效果却是:声音忽高忽低,动作一惊一乍。实在是可亲可爱!
——诗人纪梅,会场上最为耀眼的明星。二十年前的她,一袭大红风衣,身材高挑,眉清目秀,梳着舞蹈演员式的发髻,双耳挂着一副乒乓球大小的耳环,戴一副墨镜——进屋也不摘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她也在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吸的是绿盒摩尔女士香烟。
纪梅当时已在大同诗界颇有名气,那时大同文坛(不含雁北)有“云中三才女”的提法,即:纪梅、黄中文、黑太明。据说纪梅除了诗风真诚豪迈,且酒量惊人,此后多年交往中,也证实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诗人冯桢。1989年岁末的新年联谊会上,我结识了诗人冯桢,其实我们在1988年就有过书信往来,这一次是见到真人了。此君衣着整洁,腰板挺直,留着小背头,风度翩翩,擅写田园诗。会长杨云闪介绍:这就是《雁北师专报》副刊编辑冯桢,现在河南大学读研究生课程,请他为我们高歌一曲!冯桢也不扭捏,唱了一首《乌苏里船歌》,博得阵阵掌声。
——文人苟跻。苟跻当时担任雁北艺校文学社社长,留着烫发头,戴着变色镜,一袭米黄色风衣,足蹬火箭头皮鞋。此后苟跻分配回老家大同县,一别十五年,想来今生难以重逢。没料到,缘分是如此的巧妙,2004年的时候我们竟做了同事——同在一家报社谋饭。
1990年早春二月的时候,我脱离了这个“研究会”。而在后来的几个月中,这个组织的活动愈来愈少,也就自生自灭了。而在我的一生,研究会(或者叫“烟酒会” )给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因为从这里开始,我混进了文坛,开始了此后长达二十年的笔墨生涯。
至于我脱离“烟酒会”的缘由,其中还有一场口诛笔伐,在当时看来甚为激烈,而今回头去看,殊为幼稚。下一篇就说一说这场“笔墨对决”。
作者简介:山西老解,本名解鸿雨,1971年8月生。著有以耿彦波为主人公原型的长篇小说《使命》(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