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工程推广(为农民带来一个丰收年)
三乡工程推广(为农民带来一个丰收年)木兰乡回乡能人张宏林,返乡投资3亿元创办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在黄陂区北部的低山上建起了一座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智能化蛋鸡养殖产业园。今年,我市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在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能人回乡反哺家乡的建设大潮。自2017年2月以来,我市创新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鼓励市民下乡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引导乡村贤达、社会名人返乡创业,吸引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我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市民下乡“黄金20条”、市民下乡助脱贫攻坚“钻石10条”。“三乡工程”让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12月份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其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辛苦了一年“荷包”鼓起来了。黄陂区木兰乡经堂庙村余亮、郭红元小夫妻俩,因为村里的“能人回乡”工程,正享受着这种快乐。
武汉城里女市民叶仙在江夏区小朱湾租用村民房屋,重新装修布置后办起环境雅致的“沐楚客舍”,为游客提供简餐、咖啡饮品及住宿。
通过实施“三乡工程”,今年1月—11月,全市投入农村的社会资金达到152.69亿元,新增农民收入20.04亿元,其中271个贫困村的村民增收2.53亿元。“三乡工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武汉样本”。
“三乡工程”也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
同小农女一起来回顾下这伟大的工程吧!
自2017年2月以来,我市创新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鼓励市民下乡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引导乡村贤达、社会名人返乡创业,吸引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我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市民下乡“黄金20条”、市民下乡助脱贫攻坚“钻石10条”。
“三乡工程”让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12月份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其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辛苦了一年“荷包”鼓起来了。黄陂区木兰乡经堂庙村余亮、郭红元小夫妻俩,因为村里的“能人回乡”工程,正享受着这种快乐。
今年,我市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在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能人回乡反哺家乡的建设大潮。
木兰乡回乡能人张宏林,返乡投资3亿元创办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在黄陂区北部的低山上建起了一座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智能化蛋鸡养殖产业园。
变“富余”为“富裕”。张宏林流转土地2600亩,与周边的青石村、刘咀村、经堂庙村100多户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产业园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500多个。
30岁的余亮和27岁的郭红元,在“能人回乡”的契机中,经历着从普通“农民工”向“现代新农人”转型的“蝶变”。
此前,只有中学文化的余亮和郭红元一直在广东打工,每年除去各项生活开支,省吃俭用也攒不了3万元钱,家中老人、孩子也无法照顾。现在,在产业园的培养下,肯钻研的余亮成长为一名业务出色的技术骨干;郭红元凭借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逐渐展露出管理才能,成为分拣车间生产线主任。2017年,产业园为员工购买了“五险”,包吃包住,余亮和郭红元全年总收入达到13万元,是过去外出打工收入的4倍多。
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拥有了一技之长和走上了管理岗位的夫妻俩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同感”。从村里到园区,以往“小余、小郭”的随意称呼变成了“余工、郭经理”,人们投向他们的目光多了一份尊敬的色彩。
“我们不是在产业园里打工,而是在产业园里创业。”余亮自信地说道。
据了解,仅以木兰乡智能化蛋鸡养殖产业园为例,2017年产业园带动当地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超过2000万元。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市农委数据显示,全市共有4452名能人回乡创业兴业。截至11月份,全市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90个;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总额达到20.04亿元,其中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53亿元。
中央媒体19次聚焦武汉“三乡工程”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共计19次聚焦武汉“三乡工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4月8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播出专题节目《武汉出台“黄金20条”鼓励市民下乡租赁闲置农房》,聚焦武汉“市民下乡、村民进城”新政策。
4月27日,农民日报刊发《闲置农房变成增收资产——湖北武汉鼓励市民下乡投资创业情况调查》,报道我市积极鼓励“市民下乡”,为盘活全市11.6万套长期空闲农房“找出路”,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创新举措。
8月18日,新华社《半月谈》刊发文章《“市民下乡”新政百日:武汉人率先圆了田园梦》。
今年11月—12月,光明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接连推出有关武汉“三乡工程”的大篇幅报道。
11月28日,光明日报推出报道《“三乡工程”为武汉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引擎》,并配发“编者按”评述:武汉“三乡工程”取得“市民享受、村民受益、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城乡一体”的初步成效,为新时代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提供了“武汉样本”。
12月16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深度报道《撬动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湖北省武汉市推进“三乡工程”建设纪实》。报道指出:“三乡工程”贯彻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农”工作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贯彻了新发展理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三乡工程”将拓面提质向纵深推进
我市实施“三乡工程”以来,建成了黄陂区杜堂村、新洲区项山村、蔡甸区天星村、江夏区小朱湾等一批“三乡工程”的典范。11月15日,全省“三乡”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武汉召开,“三乡工程”战略在全省展开。
“三乡工程”通过体制改革、发展模式创新,有效实现了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农民增收与市民体验的对接。“三乡工程”支持措施“黄金20条”“钻石10条”、能人回乡“四张牌”等政策,吸引了能人、企业家、普通市民等各类群体参与其中。
“乡村旅游型、生态农业型、文化创意型、文明公益型、农事体验型、养生休闲型”,多种发展类型让“三乡工程”充满生机。
黄陂设胜天农庄
黄陂区王家河街胜天村引进企业,在村里建设胜天农庄和木兰玫瑰园两大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增收。武汉五千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贝,带领团队20余人到新洲区仓埠街项山村租用民房作为艺术创作空间,发展文化产业。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许刚在江夏区小朱湾租用农房开设“新民文化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一小时车程、一幢农房、一口新鲜空气、一分菜地、一幅田园美景”,成为很多市民下乡租用民房体验农村田园生活乐趣的生动写照。新洲区贫困村汉子山村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通过“市民下乡”,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租房养老休闲,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流通,增加了农民收入。
市民—能人—企业、农民—农村—农业,正通过“三乡工程”融合凝聚,互为资源、平台、舞台。
12月以来,省、市领导陆续调研“市民下乡”起源地江夏区五里界街小朱湾等地,对以“三乡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指示。
江夏区小朱湾
12月20日,从市农委了解到,2018年“三乡工程”将向纵深推进。“三乡工程”将拓面提质,探索更多新模式,走好新时代武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子。“市民下乡”将探索打造“教授村、律师村、医生村”等特色村庄;“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将搭建平台,以生态产业引进其他产业,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据了解,我市将出台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相关政策措施,完善细化“三乡工程”的支持措施和操作流程,吸引更多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下乡,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三乡工程”吸引力,力求达到“市民下乡有盼头、企业兴乡有干头、农民增收有奔头”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