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真正的新时代奋斗者(新时代的奋斗者)

真正的新时代奋斗者(新时代的奋斗者)“这次参评有人说我还年轻,说起码要60岁以上才给我评嘛。但我从11岁开始拜师学石雕,算起来‘工龄’也有30年了”。麻双鸣笑着对记者说。吃苦耐劳:双手40多道疤磨出精湛技艺每次在外出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省民协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会长、三亚麻雕艺术集团创始人麻双鸣总喜欢到工艺品店转转,了解民间工艺师们的创作和产品销售情况。今天下午,他又转到了海口鼎臻古玩城的一家黄花梨工艺品店。“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刚刚公布,全国89位大师登榜。麻老师凭作品《丝海物语》顺利当选,成为海南首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这是我们海南手工艺人的骄傲!”见到记者来访,这家店的店主、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技师周凤炎忍不住夸赞起来。今年41岁的麻双鸣出生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一个著名的玉石雕之乡。2005年,他作为人才被三亚市政府引进并在当地落户,成为不折不扣的新海南人。自此,他

潜心雕石30载,41岁的麻双鸣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用奋斗雕琢更美丽的人生

真正的新时代奋斗者(新时代的奋斗者)(1)

5月17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麻双鸣向记者介绍雕刻工艺品的鉴赏知识。海南日报记者王凯摄

海南日报记者周元 梁君穷

每次在外出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省民协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会长、三亚麻雕艺术集团创始人麻双鸣总喜欢到工艺品店转转,了解民间工艺师们的创作和产品销售情况。今天下午,他又转到了海口鼎臻古玩城的一家黄花梨工艺品店。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刚刚公布,全国89位大师登榜。麻老师凭作品《丝海物语》顺利当选,成为海南首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这是我们海南手工艺人的骄傲!”见到记者来访,这家店的店主、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技师周凤炎忍不住夸赞起来。

今年41岁的麻双鸣出生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一个著名的玉石雕之乡。2005年,他作为人才被三亚市政府引进并在当地落户,成为不折不扣的新海南人。自此,他的艺术人生在大海之南再次焕发出光彩。

吃苦耐劳:双手40多道疤磨出精湛技艺

“这次参评有人说我还年轻,说起码要60岁以上才给我评嘛。但我从11岁开始拜师学石雕,算起来‘工龄’也有30年了”。麻双鸣笑着对记者说。

极高的天赋加上苦练,当时年仅13岁的麻双鸣就获得青田县颁发的“石雕神童”的名号。“学艺之路很艰难。石雕要用刀,稍不注意就要受伤。”麻双鸣伸出他的双手,手掌上,手指上,细密分布着许多雕刻时留下的刀疤。其中左手小拇指上那一刀更是直接刺穿手指,伤及筋骨。

“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几百个日夜去精雕细琢,而一门好的工艺则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麻双鸣手上的40多道刀疤,无言地诠释着“玉不琢不成器”这句箴言,也记录着玉石雕艺术给他带来的重重考验。

掌握了雕刻技艺后,当时风华正茂的麻双鸣很快拜别师傅、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并决定独自到县城之外“闯世界”。1996年,机缘巧合下,他决定让青田石雕“走出去”,首次把展会办到香港。由于缺乏经验,最初的石雕工艺品都是靠麻双鸣拖着行李箱,在深圳和香港间零零散散搬运过关。这些石雕重的有200斤,碰到坑洼不平的路面,有时把搬运的小推车车轮都震飞了。

“还有一次,一个价值30万元的石雕从车上滚下来,我担心摔坏了,一下抱住了它,却把腰闪了,从此落下了腰疼的毛病。”麻双鸣回忆说。

精湛的手艺、精明的头脑,加上吃苦耐劳,麻双鸣把青田石雕的展会做得风风火火,先后举办了120多次巡展,其中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举办了10余次,提高了青田石雕文化的影响力,受到青田县政府的表彰。

2003年,麻双鸣第一次来海南旅游,美丽独特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计划把青田石雕展览带到三亚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麻双鸣牵头组织的三亚首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览2005年在美丽之冠开展,社会反响良好。

这一次,麻双鸣决定留下来,不走了。

“浙江老家的冬天很冷,手上的皮肤被冻得裂开,雕刻时的石头粉末会钻进这些裂缝里,又疼又难看。”麻双鸣说,海南的景色给他带来了无限灵感,更重要的是,长夏无冬的气候让他有更多的创作时间,“海南实在是太适合搞石雕创作了!”

精益求精:凿去已雕好的300多头牛重刻

对手工匠人来说,最不怕“浪费”的,就是时光。

在石雕艺术品市场最火的时候,在机器打胚成为行业生产潮流的时候,麻双鸣一直坚持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坚持一刀一刀地手动打胚,力求精益求精。每次下刀前,他都会慢慢摸透每块石头的色彩脉络,依据石头的天然色彩分布合理设计,使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达到浑然天成的状态。

他的代表作《丝海物语》,也是如此慢慢熬出来的。

采用雅安绿石头的天然色彩,打造出集雪山、大漠、高原、驼铃、江流于其中的古丝绸之路雄浑景象。在评委眼中,这一作品如一幅精美而波澜壮阔的集锦画作,布局精巧、层次分明,表现手法独特,雕刻技艺娴熟,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之际,献给伟大时代的赞歌。

“我得到这块雅安绿石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但之前一直没有轻易动刀,希望用最好的设计去使用它。”麻双鸣说,最初他用它雕刻了一幅山水图,尽管当时在雕刻工艺上已是国内领先的水平,但立意上稍显平庸。

有一天灵光乍现,麻双鸣想到了“一带一路”。他觉得无论从颜色布局还是形状,这块石头都跟构图很吻合。他决定把原作品稍稍修改一下,用300多头骆驼来表现丝路元素。可当时已经在上面细刻出300多头牛,怎么办?

面对徒弟的舍不得,麻双鸣不假思索地说,“凿掉!”

耗时14个月,期间修改了七八次,被重新赋予时代意义的《丝海物语》最终一鸣惊人。

“手工艺人也需要了解时代,与时俱进,作品才有思想、有深度。”麻双鸣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坚持看《海南日报》《三亚日报》等,了解国家和省里的大事。“最近,我找了一块长2.6米的好石头,我准备构思一个跟中国梦有关的新作品。”麻双鸣一边用眼前的大长桌比划长度,一边兴奋地说。

海南给予麻双鸣艺术灵感,麻双鸣也尽自己的努力讲好海南故事。十多年来,麻双鸣在全国各地举行石雕精品巡回展,将富有海南元素的艺术品推向全国。

眼下,麻双鸣正筹备工艺美术作品亚洲巡展,将邀集海南71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共同参与,展品将不限于石雕,还包括具有海南特色的根雕、椰雕、黎锦等,让海南故事传播得更好、更远。同时,立足于海南自贸区(港)建设,麻双鸣还计划配合政府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创作更多艺术精品,促进文旅融合。

在麻双鸣的人生中,奋斗不光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还意味着永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本报海口5月17日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