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电影纪录片观后感(零零后观后感1)
零零后电影纪录片观后感(零零后观后感1)提到一一就不得不提辰辰,她俩都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格,都在十三四岁时形成了独有的人生观,都是同样的内心坚定坦然。但与一一不同,辰辰对人类社会有着更悲观的认识。她早就洞察了人是带着面具生活,跟动物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要真诚得多,愿望是成为一个动物科考员,她最喜欢的动物是狼。14岁的辰辰很喜欢虚拟游戏,她说只有在虚拟世界才能摘下面具放松地作自己。14岁的一一说:“要求人是外向的这种事情,首先是有一个目的的,是为了让人们更紧密的抱团,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件事对内向的人,其实是不公平的。”要求人人一样,是不公平的!多么智慧的一一!或许智慧真的比较眷顾喜欢独处的人吧!这两个孩子都是快乐的。乐乐积极快乐地规划人生、追逐梦想,他有主见有目标,并愿意为了目标努力奋斗。他积极活泼外向,是一个非常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存在。而一一快乐地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安然。他们快乐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父母不仅给予支持,
芭学园《零零后》是一部记录片,追拍了六个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从06年到16年的成长历程,前段时间刚在央视上映。作为记录片,《零零后》跨越了儿童成长的10年,拍摄视角在国内前无古人。这几个孩子都曾就读过一所当时具有试验性质幼儿园——-教育学家李跃儿创办的芭学园。
在此之前,我对李跃儿只知其名,想象中应该是出过几本有反响的书,是一位由专业团队打造的明星教育家。当芭学园的园长“大李”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令我略感吃惊,她看上去有些粗旷,皮肤黝黑,北方口音浓重,就是一位朴实的大姐,一点都不“精致”。而透过电视屏幕,可以感受到她细腻的知识女性内里,真诚的儿童教师之心。
保护儿童的“种子”90%的教育问题,都能归结为“儿童天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方博弈。
这两个孩子一个动如脱兔,一个静如处子,但他们性格里潜藏的能量并没有因为外向或者内向而不同。一一正是因为那份超然和专注,获得了超越同龄人的思考力和理解力。如果说乐乐的社交是积极主动的,那么一一的社交天分就体现在她所散发的个人魅力,孑然一身静静地坐在那里,就能像磁石一样很吸引众人的目光。
这两个孩子都是快乐的。乐乐积极快乐地规划人生、追逐梦想,他有主见有目标,并愿意为了目标努力奋斗。他积极活泼外向,是一个非常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存在。而一一快乐地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安然。他们快乐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父母不仅给予支持,还给予空间。
从采访来看,乐乐的父母脸上有着对孩子难以掩饰的赞赏,尤其爸爸很懂得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不吝用“智慧”来形容三岁乐乐的社交能力。他们对教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希望孩子幸福,但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从一一的口中,可以想象她的父母从小就告诉她“你有选择的权利”,早早地把独立的人格赋予了一一。当所有人都为一一的独来独往而担心时,一一的妈妈却认为一一这样蛮正常。这一份肯定,保护了一一内心的从容和安宁,这正是她的个人魅力。一一长大后,心态是阳光的,心扉是敞开的,她带着感恩之心去芭学园做暑期义工。
一一的案例让我想到一句话,大概是说,真正的社交并不是你设法去依附别人,而是靠个人魅力去吸引别人。世界投资巨头巴菲特也是一个内向者,大部分时间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但他总能在社交场合成为焦点,不是因为他拥有什么社交技巧,而是他一开口便言之有物,自然就有吸引众人的魅力。现在很多学者在为内向型人格正名,内向者甚至具备比外向者更多的能量,更需要社会的包容。
14岁的一一说:“要求人是外向的这种事情,首先是有一个目的的,是为了让人们更紧密的抱团,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件事对内向的人,其实是不公平的。”要求人人一样,是不公平的!多么智慧的一一!或许智慧真的比较眷顾喜欢独处的人吧!
提到一一就不得不提辰辰,她俩都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格,都在十三四岁时形成了独有的人生观,都是同样的内心坚定坦然。但与一一不同,辰辰对人类社会有着更悲观的认识。她早就洞察了人是带着面具生活,跟动物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要真诚得多,愿望是成为一个动物科考员,她最喜欢的动物是狼。14岁的辰辰很喜欢虚拟游戏,她说只有在虚拟世界才能摘下面具放松地作自己。
辰辰给人的印象是孤冷、避世、独具洞察力。但我觉得她是一个感情特别丰富的孩子,只是交友的标准很高,要求真诚、有共同价值观。辰辰妈妈面对镜头表达最多的是对辰辰百般不理解。性格的形成和遗传、经历等种种因素有关,但从生活环境的包容和理解方面,辰辰不如一一那么幸运。
体制外vs体制内
刘嘉阳和陈昊天在芭学园毕业后又一起上了国际小学,在小升初的分岔口,分别选择了体制外和体制内学校。说实话,刘嘉阳是我更欣赏的孩子,或许说他的状态是我曾经的梦想—-从体制内脱离出来,拥有像朋友一样的父母、拥有选择权、拥有独立的空间,有魄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陈昊天所走的路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曾经的影子—-沮丧、压力、身不由己。
刘嘉阳小时侯就有了不俗的表现,他是班里的大哥哥,小朋友眼里的刘嘉阳队长。在小朋友的眼里,刘嘉阳无所不能,连老师都管不了他。至于刘嘉阳为什么备受拥戴,影片里没有详细交代,但从他在电影夏令营编写剧本又当导演这个事情来看,他非常有才华、有主见,性格稳重又洒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领导者。
长大后的刘嘉阳,在体制外如鱼得水,学习和兴趣平衡得很好,他总能清晰地定位自己,找到目标。我很佩服刘嘉阳妈妈的那份淡定,她轻松地说:“有什么好焦虑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他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刘嘉阳在美国高中表现得适应性惊人,因为他完全不是一个生活在条条框框里的人。不像乐乐那样积极活泼、目的性强,刘嘉阳既有主见,又个性沉稳、洒脱。我个人觉得刘嘉阳是这部记录片里状态最理想的孩子。
陈昊天,在幼儿园是个小麻烦,因为他脾气倔强,不爱守规则,或者说自控力不强。青春期的陈昊天,性格未变,但面对压得他忍喘不过气的学业以及父母严格细致的要求,总体上处于一个缺乏激情的状态。他偶尔对父母很不耐烦,中考完对母校表现得毫无留恋,可见他的体制内生活更多的是“忍受”。
陈昊天这样的状态不该全怪罪于体制内教育,一方面,他的时间被要求和指令填满,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天性都没释放出来,学习之外的能力也没有空间发掘和施展,他缺少个人价值感。另一方面,我猜父母没有与孩子建立深层次的连接,孩子一直处于缺乏理解的无奈状态,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缺乏归属感。
刘嘉阳说自己适合体制外我不惊讶,我惊讶陈昊天说自己适合体制内。他的理由是自己自控力不强。我倒认为他更适合去一个更包容的环境,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自控力不强,或许只是外界加强加给他的标签。一个不守规则的孩子让父母很不放心,从而压缩了他的独立空间,他既没有变得更自律,也没有变得更快乐。
结语无论外向还是内向,无论体制外还是体制内,孩子快乐不快乐的关键在于:天性有没有被尊重,有没有获得构建自我的空间,有没有获得个性化的关怀。家庭是远比学校更重要的教育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