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吉安采茶戏的前世今生)

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吉安采茶戏的前世今生)在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吉安采茶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具备采茶戏的普遍特征的同时,受地方语言、唱腔、戏曲等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吉安采茶戏表演最具特色的有矮子步、拐子步、裙子功、扇子功等。矮子步:分高、中、矮三种桩步。高桩步,上身端直,肩膀稍摆动,双膝微蹲至140度至160度之间,双足用前脚板落地,足跟悬空,臀部自然摇摆,辐度不大,举步均匀向前。中桩步,在高桩步的基础上,双膝下踩到100度至120度之间,因此臀部的摆动幅度更大些,双肩的摆动幅度也相应加大。矮桩步,双膝下踩到60度左右,走台步时用脚尖点地,否则就会向后仰翻,臀部、肩部的摆动相应加大。拐子步:是丑行表演特色台步之一,右足微曲,足尖点地,左脚僵直不曲,行走时脚板全落地,走台步时自然形成一拐一拐的形态。整个表演要求驼背,曲足,瘫手(左手)、歪嘴,丑态可掬。裙子功:是丑行表演特色台步之一,行走时上身端直,双脚足板全部落

吉安地处赣江中游,历史上经济曾比较发达,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金庐陵”之称。吉安戏曲活动源远流长,孕育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吉安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是全国戏曲普查后确定的348个地方戏种之一和江西省本土23个地方戏种之一。

采茶戏顾名思义,与盛产茶叶有关。赣中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妇女们上山劳动,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姐回家抱二姐,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首队,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已向采茶戏迈出了一大步。后来由民间采茶歌结合采茶灯逐渐发展成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即今天的吉安采茶戏。可见,吉安采茶戏是劳动人民从事采茶和其它茶事劳动的产物。

吉安采茶戏亦称“花鼓班”或“三角班”,花鼓班初名“花鼓灯”。传统剧目中有不少灯戏,就是这一剧种的早期剧目。这些剧目的演唱形式有:载歌载舞、演唱音乐、民间小曲。说唱内容是:恭贺新春、合村保太平。据《解文毅公集》记载:洪武丁卯,吉水县城解缙与其兄解伦及妹夫黄金华会试江西皆中选,次年考试礼部,三人同登进士第。太祖朱元璋宣喜其年少聪颖,顾语廷臣曰“解氏二子一婿,并品进士,非有贤父兄能致是何?”因而下诏令其父母入观。其父年八十余,即日上期,遏见太祖,深加礼遇。太祖皇帝因悯其老,特命解缙伴父归侍,带回南京灯彩,以光耀乡里。吉安谓灯彩之乡,即此而来。

吉水县金滩灯彩艺人舞灯的同时,还穿插着一旦一丑演唱花鼓小戏《送宝》、《七块柴》(又名《打大花鼓》或《扇子花鼓》)。这一旦一丑就是“蚌壳灯”中的渔翁和蚌壳精,“采莲船”中的艄公和船女脱颖而出。

吉安县万福镇麻塘村,每年新春都要大闹花灯。前面则是大红灯笼引路,灯笼四边分别书写:“麻塘”、“郭”、“花鼓戏”、“恭贺”字样。由于人们对花鼓灯的喜爱,有时便留住“打租台”。进而在婚嫁喜庆或造屋上梁、店铺开张也请去“坐唱”,这样便自然而然地称之为“花灯戏”了。花灯戏演唱简单故事,为人们青睐,艺人们便脱离灯彩单独组班。七至九人为伍,窜乡走村,圈地为台。最早演唱的剧目几乎都是单台戏和对子戏。如《送宝》、《七块柴》、《看花灯》、《十盏明灯》、《拜年》、《十绣》、《耍金扇》、《表天下图》等。

永丰县前山郭鸾龙花鼓班的形成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宜黄三脚班”流入吉安,使原来的花鼓小曲起了很大变化和发展。从此,花鼓班不再是一把胡琴和一个梆子伴奏,曲调开始有了简单板式,特别是“川调”等锣鼓腔的传入,加上引进不少正本大戏,如《蔡鸣凤辞店》、《毛朋记》、《洛马桥收租》、《青龙山》等,自此花鼓班又称“三脚班”。关于“三脚班”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左台是锣鼓,右台是胡琴,中间是演员做戏,形成三只脚,故名“三脚班”;二是演唱剧目多为两旦一丑,或一旦一丑一生,因三个角色而得名“三角班”。再后,永丰县的“三角班”吸收、融合宜黄戏和花鼓灯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逐渐形成了演出班底规模更大,有如大戏班半个班底的采茶戏班社,所以叫“半班”。“半班”一经形成,表演艺术开始有了简单的套路。“半班”演员增多,行当较全,能演大戏,乐手和演员一般有二十余人,不再是“七紧八活九轻松”的小队伍。

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吉安采茶戏的前世今生)(1)

宜黄三脚班的传人,为吉安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此以后,花鼓班不再是仅仅钻山乡、串乡场,而且也赶庙会、演社戏。特别是太平天国以后,吉安经过一场战火劫难,大剧种走向衰落,不少原吉安戏艺人加入三脚班,或者联合组班演出,更加促进了采茶戏的繁荣发展。不仅大剧目多了,增加了袍带戏,而且在演出技巧、行当曲牌各方面,更为丰富多彩。剧目、曲调更加丰富,演唱曲目除了绝大部分仍系花鼓采茶调外,同时也渗入了少量高腔和坡黄(又称“南北路”或“汉调”)。而且有了正式班社,并且供奉着与“宜黄戏”相同的清源祖师。演出活动范围流传到赣南的宁都、于都、兴国、古城,抚州的宜黄、乐安,宜春的丰城、樟树,吉安市的吉水、吉州区、吉安县、新干、泰和、万安,以及新余、分宜等地,授徒面广,班社林立。清末民初,三脚班曾兴盛过好一阵子,形成了以永丰县著名艺人本发师(姚本发)为代表的吉安采茶戏主要流派,其时曲调丰富到一百一十余种,曲牌发展到五十余种,民间采茶戏班近二百五十余个。

由于吉安东临抚州,南接赣南,西与湖南接壤,北与南昌、宜春毗邻,随着商旅的频繁交往,彼此的地方戏曲也就相互吸收、融化,使得吉安采茶戏更为充实完善。据1956年记录,吉安采茶戏传统剧目有149个,其中大戏41个,曲调增加到两百余首。《王氏劝夫》、《反情》、《讨学钱》、《三伢仔锄棉花》、《三伢仔接姐姐》、《三伢仔下南京》、《蠢子等姨娘》、《卖杂货》、《盘广货》、《豆腐佬下四川》等剧目大量传唱。同时,吉安戏和宜黄戏的渗入,高腔戏《观音赞》、《骂阎罗》、《蔡鸣凤》、《毛朋记》、《青龙山》、《洛马桥收租》、《三娘教子》、《磨房产子》、《山伯访友》、《韩湘子服药》、《张三当裙》、《南山耕田》、《安安送米》、《二妹仔过界岭》、《打白米》、《孟姜女》等,常演不衰。

在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吉安采茶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具备采茶戏的普遍特征的同时,受地方语言、唱腔、戏曲等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吉安采茶戏表演最具特色的有矮子步、拐子步、裙子功、扇子功等。矮子步:分高、中、矮三种桩步。高桩步,上身端直,肩膀稍摆动,双膝微蹲至140度至160度之间,双足用前脚板落地,足跟悬空,臀部自然摇摆,辐度不大,举步均匀向前。中桩步,在高桩步的基础上,双膝下踩到100度至120度之间,因此臀部的摆动幅度更大些,双肩的摆动幅度也相应加大。矮桩步,双膝下踩到60度左右,走台步时用脚尖点地,否则就会向后仰翻,臀部、肩部的摆动相应加大。拐子步:是丑行表演特色台步之一,右足微曲,足尖点地,左脚僵直不曲,行走时脚板全落地,走台步时自然形成一拐一拐的形态。整个表演要求驼背,曲足,瘫手(左手)、歪嘴,丑态可掬。裙子功:是丑行表演特色台步之一,行走时上身端直,双脚足板全部落地,左右臀部一先一后有节奏地微微向后掀动,腹部随着一张一缩,系在腰上的裙子也自然地、有节奏地掀动,这种功夫叫“裙子功”。扇子功:丑、旦用折扇作道具,耍出各种花样,有起绸扇花,小脚步扇花,对持扇花,收调扇花,单台戏吊扇花,单台戏起调扇花,高桩扇花,矮桩扇花,收桩扇花,反持扇花等。此外,台步规定小旦走花麦(荞麦)角,小生走半边月,小丑走眼睛圈。小旦一侧身一园,小丑三折一园,小生正身一园。手法则要求花旦举手齐乳不过肩,小生齐胸不过脸,小丑齐眉不过头,小花过头大势走。小台三步半,大台七步半,上楼七上八下,下楼回声一眈;开窗推手步不动,开门退后一步弓;哭腔低头眼不动,眼睛一动泪如涌等等。

吉安采茶戏传统音乐的特点是一戏一曲,曲名即戏名,属民歌体。如《毛朋记》《别店》《秧麦》等。如有两个以上的曲调,则分上下调,如《劝夫上调》《劝夫下调》,曲调呈方块体,上下对称的结构。唱腔中使用统一的过门,如遇词太多,则唱完上韵后开始检板,最后一句落韵。在传统唱腔中,运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充分体现了三角班的音乐特色。宜黄三脚班传入后,“湖广调”(即“锣鼓腔”)便成了主要声腔,如“川调”、“麦调”、“别店调”和“南词”“北词”。但吸收进来的腔调都与本地花鼓小曲融化了,使之起了质的变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发展了一些简单的板式。如“哭头”、“简板”、“紧打慢唱”等。这样便能一曲多用,更加促进了剧种的繁荣。过场音乐(音奏)和气氛乐,多数来自民间唢呐曲牌和吉安戏的间奏曲牌。如“闹全街”、“过山鸟”、“急三腔”、“风入松”、“将军令”、“一枝花”、“万年欢”、“状元游街”等共五十多首。

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吉安采茶戏的前世今生)(2)

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现代采茶戏《远山》

吉安采茶戏有丰富的吹奏曲牌,曲牌大多来自吉安戏以及民间器乐曲曲牌,如《哭皇天》《大开门》《小开门》《柳青娘》《小桃红》《一支花》《朝天子》《大摆》等共五十余首,可按剧情选用。在伴奏上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为二胡、竹笛、三弦、中胡、板胡、提琴等。武场乐器有大、小唢呐、堂鼓、汉锣、小锣、闹钹、斑鼓、响板、人鼓等。常用锣经有《摆锣》《倒板头》《夺头》《哭介》以及《闹台锣鼓》等。吉安采茶戏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曲调粗犷朴实、旋律优美婉转,唱腔、道白使用吉安土气的“官话”,通俗易懂,唱腔音乐可塑性大;剧目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反映农村的生产劳动、生活情趣、商贸经营、男女恋情和人民群众反封建、反暴虐的正义心声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由于音乐具有优美动听的弦律和通俗易懂的唱腔,吉安采茶戏逐步扎根吉安民间,成为吉安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瑰宝并广为流传。

吉安采茶戏演出也存在一些淫秽情调,所以常因“有伤风化”而禁演。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艺人遭缉捕、迫害,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地方剧种遭受严重摧残。但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色歌谣和红色戏剧大量涌现。如《毛泽东空山计》、《父与子》、《大放马》、《欢送哥哥上前方》、《杨如轩带花》、《工农兵团结》、《慰劳红军家属》、《志愿当红军》等,都曾用采茶调演唱,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振奋了革命精神。红军北上抗日后,戏班又偃旗息鼓,艺人匿迹,吉安采茶戏几乎面临绝境。

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吉安采茶戏的前世今生)(3)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现代采茶戏《乡里法官》

新中国成立后,吉安采茶戏又活跃起来。各地派出“戏改”干部帮助恢复、重建专业剧团,农民剧团如雨后春笋兴起。引进了大量女演员,一改过去男扮女旦的俗习。大量创作、演出了新时代的“文明戏”,宣传土改反霸、抗美援朝、互相合作等运动。1952年举办了首届吉安专区文艺会演,翌年成立吉安地方剧团,1958年前后,各县相继都成立了专业剧团。整理、改编了大量传统剧上演。《补背褡》、《秋麦》、《秋江》参加全省会演。《毛朋记》、《放羊记》、《孟姜女》、《补背褡》的唱段灌制了唱片。创作演出的《家庭夜战队》、《两头肥猪》、《春风万里》、《解缙闹殿》、《二龙争珠》均获全省会演优秀剧目奖。吉安专区采茶剧团曾于1959年8月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打鸟》、《补背褡》等剧目,1960年到新疆、陕西等八省慰问演出;1965年又作为“江西省现代戏演出团吉安采茶戏分团到湖南、湖北各大中城市巡回观摩演出《春风万里》等剧目;《解缙闹殿》由江西电视台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省播映。这些活动都更加促进了吉安采茶戏的蓬勃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曾遭严重摧残,大批艺术骨干被下放。1971年恢复剧团,1976年后,演出了古装戏《梁祝姻缘》、《孟姜女》,重排了《英台抗婚》,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欢迎。

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吉安采茶戏的前世今生)(4)

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的吉安采茶畲歌戏《热血山哈》

改革开放以来,吉安采茶戏精品迭出。1980年在全省儿童剧调演中,《投军记》演出后获创作、导演、表演和演出奖。1995年11月,吉安古装采茶戏《红颜命》荣获第四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二等奖;1999年10月,吉安现代采茶戏《远山》荣获第一届江西艺术节(第五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作曲奖、乐队伴奏奖、表演奖等;2001年9月,又荣获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奖。2002年12月,吉安现代采茶戏《乡里法官》荣获第二届江西艺术节(第六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作曲奖、表演奖等;2003年12月,又荣获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6年6月,采茶戏小戏《半边门》荣获第三届江西艺术节(第七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作曲奖、表演奖等。2009年吉安现代采茶戏《角色》荣获第四届江西艺术节(第八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特别剧目”奖。2013年10月,吉安现代采茶戏《那片遥远的故园》、荣获第五届江西艺术节(第九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剧目”奖。2016年9月大型吉安畲歌戏《热血山哈》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剧目银奖”,2017年该剧荣获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玉茗花特别荣誉奖”奖。2018年创排的大型采茶歌舞剧《杜鹃花开的地方》获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获得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并荣获“剧目奖”和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至2019年间创作的《井台》《半边门》《半边锣》《雷雨过后》《苟生办酒》《生日大礼》《寻牛记》《两个柚子》《红色农家乐》《悬崖上的映山红》《老屋》《石头沟的故事》等50来部现代采茶小戏也相继参加省市汇演,并获多项奖励。吉安采茶戏由小到大,由俗到雅,由缺到全,由乡村到城市,不断革新,不断前进,既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吉安采茶戏的前世今生)(5)

获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采茶歌舞剧《杜鹃花开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采茶戏音乐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吉安广大音乐工作者,在继承与发展吉安采茶戏音乐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向板腔体发展。吉安采茶戏曲调虽有近百首,但都大同小异大多为上下两韵,节奏平稳,板式变化很少。为改变这种状况,戏曲音乐工作者,不断在板式上加以变化,以充分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摇板、导板、散板、快板、数板、清板等,将传统曲调运用各种板式变化,发展组成,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二是提高伴奏水平。戏曲音乐主要体现在唱腔、伴奏两个方面。传统转伴奏形式,主要是三大件乐器加上打击乐、唢呐等等,难以表现观代题材的音乐。为改变这种结构,乐队在编制上进行了大的改革,除保留三大件外,吸收了大量的西乐,如:小提琴、大提琴、长笛、黑管、元号、长号、小号、定音鼓等,配备了完整的单管制乐队,在伴奏风格上力求保持传统风格,增添色彩,扩大音域,从而丰富伴奏的表现力,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的喜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