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灵渠原理(没有广西桂林的灵渠)
广西桂林灵渠原理(没有广西桂林的灵渠)▲ 小小的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制图/Paprika“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同为秦始皇嬴政发动兴修的浩大工程,灵渠与长城一样,从一诞生就担负着家国使命,但她们肩负的责任却完全不同:长城为阻,她为通——她首次连通中国长江、珠江水系,为五十万“南取百越之地”的秦军运送粮草,岭南因此得以被纳入秦朝版图,使秦代疆域扩大近一倍。
▲ 蜿蜒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的灵渠。摄影/盛久永
-风物君语-
一条改变中国南方格局的运河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同为秦始皇嬴政发动兴修的浩大工程,灵渠与长城一样,从一诞生就担负着家国使命,但她们肩负的责任却完全不同:长城为阻,她为通——她首次连通中国长江、珠江水系,为五十万“南取百越之地”的秦军运送粮草,岭南因此得以被纳入秦朝版图,使秦代疆域扩大近一倍。
▲ 小小的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制图/Paprika
完成政治、军事任务后,灵渠又化身古代中原与岭南文化、经济交流沟通的要道,使两广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2000多年后的今天,她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功用——浇灌沿岸2688.53公顷的农田,使溶江平原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同时防洪排涝、为兴安县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经营用水。
▲ 在灵渠边上洗衣、洗菜的居民,灵渠是他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摄影/壹米网线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境内,她似乎有些“貌不惊人”——虽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但36.5千米的“体量”,与全长1797千米的京杭大运河一比,便显得“微不足道”。“一条水渠而已”,走马观花的游客这么说。
▲ 灵渠景区内树木葱茏、飞桥流水,是当地人常去的休闲之所。 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确实,灵渠是有些小,但“水善利万物”,她打开的却是一个广袤的世界。
若无大智慧,难凿“小”灵渠
没有京杭大运河的体量,更没有“同胞姊妹”长城的名声,甚至连“灵渠”这个名字也鲜有人知。
▲ 兴安秦皇宫前执矛的秦代士兵雕塑。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灵渠那么小,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到底怎样发挥重要作用?是谁修建了灵渠?她从一诞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吗?灵渠凭什么有资格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这一美誉?
2000多年前就不能有奇思妙想吗?
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成帝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六王虽毕,四海未一,志在天下的嬴政,负手站于咸阳宫殿的台阶上,将目光投向了南北两个方向:南,有百越;北,有匈奴。
▲ 建于秦汉时期的古严关,由于地势险要,历来“岭南战事,尝系于此“。摄影/壹米网线
既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南取百越之地,便是顺理成章之事。3年后,雄心勃勃的嬴政大手一挥,“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进入岭南腹地。随着战线深入,运往南方的粮草在漫漫途中消耗过甚,而且当时的“高速公路”驰道只修到长沙郡(今湖南),滔滔湘江水将运粮船送到海洋山下(今兴安县境内)时,便无路可去。同时,越人利用复杂的地形展开游击战,使得秦军屡遭设计、处境艰难。
▲ 山岭连绵、岭谷相间,广西多有此种地貌。 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前方战事吃紧,催粮的快报一封接一封传回来。怎么办?
山重峰叠,如果能修筑一条河渠,沟通湘水与漓水就好了。于是,负责秦国粮草监察、督办的禄,开始了灵渠的筹划。史载“禄仕秦以史监郡”,他也被后世称为“史禄”。
▲ 株洲湘江卢淞大桥。 图/图虫·创意
由于东南、西北两边高,中间低的特殊地势,又处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之间的分水岭,兴安便出现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奇特现象。经过一番勘查,史禄发现,距离湘江上源海洋河1.7千米处,有一条漓江的支流始安水,可是这两河之间却横亘着一条临源岭,如果挖穿这条宽300余米,高20余米的土岭,就可以连通湘江、漓江二水。
▲ 一湾碧水,怀抱群山,两岸人家,安居乐业。 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还没来得及欣喜,史禄就皱起了眉头——即使挖穿了土岭,这两条河之间还有近7米的落差,这个落差足以使原本水量就不多的始安水全部倾入湘江,从湘江而来的船只,根本无法进入始安水,更无法进入漓江。
如何让一条河流向另一条高出7米的河?
▲ 闪闪发光的漓江。 摄影/王文伟
对现代人来说,这件事易如反掌,可是对于2000多年前的史禄来说,这却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筑一座7米高的大坝,将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吗?不要说当时的技术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前方战事紧迫,时间上也根本不允许。
否决了这个方案的史禄灵机一动,沿着海洋河继续往上游勘查,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海洋河与始安水相距4200米处,两水高差仅1.1米,而且那里有海洋河形成的静水区,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坦,非常适宜拦河筑坝。在这里修筑大坝,将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再将始安水疏浚扩宽,运送粮草的船只便可直达漓江!
▲ 桂林兴安灵渠滚水坝,因为竖立的石头像鱼鳞一般排列,也叫“鱼鳞坝”。 图/图虫·创意
史禄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立刻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灵渠凿成后,秦军从遥远的咸阳出发,经陆路到达汉江,顺流而下,过洞庭,取道湘江,溯江而上,经灵渠入漓江,再南下珠江,很快便一举平定百越。同年,秦始皇设桂林、象、南海三郡。
四海之滨,终为王土。
▲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战争促使了灵渠的出现,灵渠也促进了战争的胜利,虽然此后她也被多次用于战争,但战争并不是她的全部。而且,随着历代的不断修葺,她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终于长成如今我们看到的秀丽模样。
灵渠,到底有多“灵”?巨大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精小的灵渠也不是一天筑成的。
嬴政幻想“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秦,很快就灭亡了。当年被他派去平定百越的赵佗,在秦末的兵荒马乱中反戈一击,合并岭南三郡,建立了南越国。直到汉建国67年后,汉武帝第一次想要收复岭南之地,却因“水道多绝,南行”而作罢。又24年后,汉武帝“派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灵渠),下离水(漓江)”,终使南越灭亡,岭南重归中原王朝版图。
▲ 百里漓江,风光无限好。 摄影/壹米网线
公元41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区)兵乱,汉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一路经由长沙、桂阳等地“征兵十万,伐之”。两万多楼船,十万人的军队,何其声势浩大?为保证船队顺利通过,马援对灵渠进行了维修和疏浚,“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
▲ 四贤祠码头。 摄影/壹米网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割据与频繁战乱,使得灵渠残破不堪,“年代寝远,陡防尽坏。江流且溃,渠道遂浅”,遇到朝廷紧急差遣,必须要征集沿岸数十户人家拉纤,才能使船只“以图寸进”。
隋亡唐立后,灵渠将迎来历史上41次维修中最重要的一次维修。
▲ 灵渠天下第一陡,是经过改造的古陡门。摄影/壹米网线
公元825年,桂管观察使李勃,对灵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修。这次整修,吸取了当时先进的水利技术成果,在海洋河筑成了今日的大、小天平,以及它的主要结构之一铧嘴,同时修筑了南、北渠上的陡门。
▲ 图中叶形部分之后为灵渠主要枢纽之一,铧嘴,至今依然起着重要的分水导流作用。 图/2019“寰行中国”别
大、小天平,其实就是拦河坝,是灵渠的核心,因为它特殊的“人”字形结构,能够“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叫做“天平”。斜向南渠的一段,将水导入南渠,长127米,称为“小天平”;斜向北渠的一段,将水导入北渠,长343.3米,称为“大天平”。
▲ 滚水坝,起到缓冲水流冲击力的作用。 摄影/壹米网线
许多人认为,是大、小天平实现了海洋河水“南三北七”的分水,实际上,根据水的力学原理,在灵渠,分水比例主要是靠南、北渠道的弯度和坡度来实现的。大、小天平虽然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它最主要作用是截断海洋河水,形成渼潭,解决两大水系的高度差问题。
而位于大小天平前的铧嘴,前锐后钝,呈不等边四边形,则起到了一定的缓冲水流作用,与大、小天平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分水导流的作用。如果这两处崩坏,“则湘水无涓滴入漓,则田庐受害矣。”
▲ 陡门工作原理示意图。绘图/五月
至若陡门,其实就是闸水设施,目的在于壅高水位,保证船只顺利通行。灵渠陡门最多时有36座,南渠31座,北渠5座,它们把渠道分成若干段,船只来时,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架陡杠、塞水拼、陡簟等堵塞陡门,水位升高后,用锤击开陡门,往来船只便“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现了爬山越岭的奇观。
▲ 桂林山水。 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至此,大、小天平与铧嘴、陡门等枢纽工程,与渠系工程,共同形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水利工程。
▲ 灵渠的渠道工程与主要枢纽工程示意图。 制图/Paprika
回溯历史,从选址时尽可能地缩短路线,到修筑时尽可能地维持航行所需水源,再到整体尽可能地少工程量,每一次的选择、每一次的整修,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智慧;从奇妙沟通两大水系,到完美地解决两河高度差,再到沿用2000多年依然神奇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她的精巧,及其背后中国古人治水、用水的智慧,更让人叹为观止。
虽是“小身板”,却有大影响
从建成之后,到上世纪40年代,灵渠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2000余年的历史中,她承担了中原腹地和南方边陲军需民用的繁重运输任务,对巩固中国南部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湘桂铁路。图/图虫·创意
直到民国年间,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这条繁忙了2000多年的水路,才逐渐清闲下来。但清闲并不意味着无用,在2000多年时光的打磨下,灵渠早已成为集航运、灌溉为一体的经典水利工程,深深嵌入了中华文明之中。
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交通枢纽,灵渠在保持军事作用的同时,经济地位也逐渐提高,成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联系、往来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岭南对外发展的主要通道。
▲ 桂林市区段的漓江。摄影/壹米网线
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起,珠江去往中原的两条主要航线,都要经过灵渠。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中原物产输入岭南、岭南及南海诸岛国的土特产远销中原,大都要走灵渠,兴安县也逐步发展为岭南与中原物产的集散转运地,商贾云集,水运繁忙。
▲静默的灵渠,曾容纳过多少历史风云?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唐代的时候,满载南方地区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蕉葛、蚺蛇胆的船只,都是经由灵渠进入长江,再由大运河转运来的。宋代时,灵渠已可以连通3条水路联运线,将岭南地区的食盐、瓷器、稻谷,北运临安,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清代。“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广之咽喉,行军馈粮,以及商贾货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赖。”
那时,灵渠曾出现一天之内“过往船舶两百余艘连樯直下”的繁荣景象,其沿岸商业也繁荣异常,“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行”。诚如清代诗人查礼所写的一样,“往来自此邀其惠,楚粤舟航咸利济”。
▲ 行走在灵渠,凸凹的鱼鳞坝总让人有历史沧桑的慨叹。摄影/壹米网线
而灵渠短短36.5千米的水道上,比较有影响的码头便有4个:渡头江码头、画眉塘码头、三里陡码头、盐阜码头,而且分工明确,前两个为客运码头,后两个为货运码头。最繁忙的三里陡码头,高峰时期,停泊在那里的船只便有一二十艘。岭南的盐、茶叶、笋干从这里运往北边,北边的陶器、布匹则从这里进入岭南。
▲ 灵渠附近的市集,兜售的多为水产。摄影/壹米网线
大大小小的船只,运送着往来南北的货物,也运送着失意的文人和被贬黜的官宦,无意之中,他们为岭南带去了中原文化、崭新的思想,同时,岭南的山水与文化,也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灵渠曾默默迎来送往多少文化大家?唐朝时,被流放岭南的官吏与文人,往来必须出入灵渠,像柳宗元、张九龄、李商隐等,都是经由灵渠进入岭南的,后来被升迁后,也是经由灵渠出去的。
▲究竟是船行水上还是船入画中?摄影/壹米网线
至于被陈寅恪称赞“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宋代,更有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等文化大家,乘坐大船小筏,沿水路经由灵渠进入岭南。宋以后的几百年间,多少人把“此心安处即吾家”挂在嘴边,这句诗便是苏东坡在岭南时写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家。”这是岭南对“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反哺。
▲ 中国南方地区的水边,常见这种山水与建筑相映成画的绝美风景。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到了明代,身背行囊的徐霞客,在灵渠留下了脚印,也把灵渠写入了他的《粤西游记》里。而早于徐霞客200多年,被明太祖封为靖江王的朱守谦,在此世袭罔替14代,历270余载。这个家族酷爱梅瓶。梅瓶其实就是盛酒的器具,因为瓶口狭小,只能插进梅枝,故名梅瓶。历代靖江王的地宫里遍布着精致的梅瓶。王室的偏好,带动了这一地区对梅瓶的追捧,以至于数百年后的今天,桂林博物馆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最精美的梅瓶。
▲ 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梅瓶,明·宣德,现藏于桂林博物馆。摄影/壹米网线
有明一代,还有“吴中四杰”之一杨基、“大明第一才子”解缙、“金陵三俊”之一顾璘等明代著名文人,以及严嵩、董传策等官宦,也在这里留下了人生起伏、官场失意的背影。像解缙的《兴安渠》,严嵩的《兴安万里桥》等,都是他们留给灵渠的文化见证。
▲ 万里桥,昔日南北往来必经之道,因距长安万里而名。摄影/壹米网线
明代之后,清代大文豪袁枚,被灵渠附近的旖旎风光惊艳,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 烟水朦朦的灵渠,流淌着说不尽的诗意。图/图虫·创意
灵渠,这条2000多年前的运河,因战而生,绩在止戈。她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千古伟业,沟通南北水网、促进南北的文化交融,兴商旅贸易,养农田作物,渠水所到之处,福泽一方,绵延万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水利工程明珠”。
▲ 尚武亭,碑刻为郭沫若的《满江红·灵渠》。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灵渠,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中国人对水应用的极致典范之一。
▲ 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从广州出发,开启第六季征程,探寻“水”的文化密码。图/2019“寰行
中国人自古便善于治水、用水——从传说中大禹治水,到现实中的水利工程;从唐诗宋词里水代表的意象,到宣纸上水渲染的意境,或真实,或虚无,或奔腾,或深静,水早已融入到中华文化当中、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道家的“上善若水”,养成了中国人水一样的品性,淡泊自然、与世无争;儒家的“智者乐水”,则养成了中国人水一样的智慧,懂得变通、顺势而为。
▲ 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在广西。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水,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更是中国人的底色,她孕育了中华文明,也陶染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这也正是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以“水生万象”为主题的目的所在——梳理水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解析水如何浸润了我们的文化与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今日的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 “寰行中国”车队纵情山河湖海间,溯源以水滋养的璀璨中华文明。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由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打造,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深入诠释与践行“心静思远 智行千里”的品牌精神。每年推出的同名纪录片《寰行中国》向全球观众展现中国文化,历年来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正是别克“智行千里”的有力注解。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
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途经两广、云贵、湖南、湖北和陕西,见证大江大河的辽阔图景,走访浸润山水灵秀的边城古道,追寻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领略蕴涵于千年灌溉体系与水利工程中的先民智慧,感受千年中华文明如水般奔腾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源。文明因水而源远流长,水又因文明注入而意蕴悠长。古人从水中,体悟到自然之道,也升华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些思想与感悟,又如不舍昼夜地滔滔江水,奔流在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水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去路。
- END -
文丨十四
图编丨陶子
绘图 | 五月
地图编缉丨Paprika
封图摄影 | 壹米网线
参考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 《灵渠》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覃妮娜 《灵渠,穿越南岭的奇思妙想》
李云鹏 《灵渠水利工程体系及其历史文化特征》
左菲悦 《诗词中的灵渠—历代灵渠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