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解读宋冬野(我们如何理解宋冬野的安和桥北)
过分解读宋冬野(我们如何理解宋冬野的安和桥北)吃完姚记的炒肝和卤煮,我顺势走到鼓楼上,想起劣质作品《董小姐》的那句歌词:“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时间继续向前走,2019年我第三次去北京。这次是自由的休闲度假,感觉五环也没有很大。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之后,曾经无法想象的通勤时间和几十公里的距离也都成了日常的麻木。第二次去北京是2014年,十年后的我已经大学毕业,也离开故乡小城多年。因为求职二次踏上首都土地,不同的是这次感觉三环很小,要到五环才能觉出北京的大。出了北京南站我自如地找到地铁乘坐路线,等待着4号线的到来。在指示牌上,我看到了“开往安河桥北”六个字。耳机里正放着南京市民刚刚发行的专辑《1701》,顺势想起了一个当时大火但我却不齿的一位民谣歌手——宋冬野。凡是在2010年前后领略过南京市民、张玮玮、周云蓬、万晓利、小河、苏阳、吴吞、马条等一众歌者刮起的民谣热潮的听者,想必多多少少都会认为2013年由快乐男声
01
2004年的初中暑假,我第一次走出家乡的省份,目的地是北京。母亲给我报了一个夏令营,所谓的夏令营其实就是集体旅游。中途有一天的安排是半夜起床看升国旗之后去八达岭爬长城,下午休息。
我和几个同伴都正值青春期,又恰好刚开始认真听音乐,苦于小城一隅充斥着几乎全部的盗版磁带和CD,不忍错过亲自感受首都优质音乐资源的机会,于是下午没打报告偷溜出去,打听着地铁路线,迷迷糊糊前往王府井购买正版唱片。
已经不记得旅店在什么地方,只记得位于三环。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坐地铁,颇感兴奋,站名都忘记了唯独记得一个很特别的,叫“公主坟”。坐了很久才到,只觉得北京好大,出门购物要坐“地下火车”。
第二次去北京是2014年,十年后的我已经大学毕业,也离开故乡小城多年。因为求职二次踏上首都土地,不同的是这次感觉三环很小,要到五环才能觉出北京的大。出了北京南站我自如地找到地铁乘坐路线,等待着4号线的到来。
在指示牌上,我看到了“开往安河桥北”六个字。耳机里正放着南京市民刚刚发行的专辑《1701》,顺势想起了一个当时大火但我却不齿的一位民谣歌手——宋冬野。
凡是在2010年前后领略过南京市民、张玮玮、周云蓬、万晓利、小河、苏阳、吴吞、马条等一众歌者刮起的民谣热潮的听者,想必多多少少都会认为2013年由快乐男声左立带火的《董小姐》是一首较为拙劣的作品,原曲作者宋冬野作为万晓利的迷弟,他的急速蹿红也加显得不合情理。
时间继续向前走,2019年我第三次去北京。这次是自由的休闲度假,感觉五环也没有很大。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之后,曾经无法想象的通勤时间和几十公里的距离也都成了日常的麻木。
吃完姚记的炒肝和卤煮,我顺势走到鼓楼上,想起劣质作品《董小姐》的那句歌词:“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
又想起了宋冬野,只不过那已是他吸毒事件过后三年了。从飞速蹿红到被迫离开主流视线,时间在他的身上就像被压缩成了切片一样,大起大落似乎在同时发生。就像安河桥在飞速现代化的时代里一夜之间改头换面。
02
我始终相信“音乐机缘”这回事,这是读小说的过程中体会到的经验。时代的思潮会重塑人的三观,人也在时间里慢慢改变。2022年我在成为父亲之后,遇见了和宋冬野唯一专辑《安和桥北》的机缘。
人在失去父母的时候会真正地看见死亡,人在成为父母的时候,青春才算真正地离去。除了之前已经被动听了多次的《莉莉安》、《董小姐》和《斑马斑马》,终于沉浸感受到了《鸽子》、《关忆北》、《安和桥》和《卡比巴拉的海》里丰富的情感。
“刚完成了童年理想,童年又成了理想。” 20多岁的我更喜欢张玮玮的《白银饭店》、野孩子和美好药店,更迷恋一些宏大的命题,想打开更大的视野。都市民谣过于常见,日常和平凡在艺术里有着致命的弱点,它无法和“高级”做关联。到了30岁以后,才觉出它们的可贵。就像韩寒在宋冬野演唱的《平凡生活里的刺》中写的那样:“生活是这样子,不如诗。转身撞到现实,又只能如是。”
我在反复听了许多遍《安和桥北》这张专辑以后,购买了实体CD。希望在内封里了解更多的信息。首先就是“安和桥”这个名字,在北京的地名上,它写作“安河桥”,但在宋冬野为它恢复了古代的原名“安和桥”,意为“安澜、平和”。所以在本文剩下部分,我通篇都只用“安和桥”三个字来指代这个地方。
03
封面是宋冬野的奶奶抱着他,装帧设计致敬了梅艳芳《似水流年》。
歌词本的第一页写着“这个世界不是特别好”,照片内容有他小时候住的房子,和奶奶生活的记录以及安和桥因城市改造变为废墟的样子,而到了最后一页,写着“这个世界会好的”。问这个世界好不好在当时是民谣歌手们的创作母题之一,我想简单地把这种设计理解为宋冬野希望我们听完这张专辑以后会对生活重拾信心。
第一首歌《抱着盒子的姑娘》并不是专辑真正的开始,我想先搁置它一会儿,从第二首《莉莉安》聊起。它始终是我心中宋冬野写的最好的歌曲没有之一,在收听马世芳《音乐五四三》的访谈时我震惊于它居然是专辑收录曲目里创作时间最早的。
由于它基本不带有作者的私人信息,反而成为了一首更容易流行和被接受的曲目。宋冬野写给他的一位精神出现困扰的朋友,在分裂的两个人格里互相审视和鼓励。整首歌词没有一句过分雕琢和硬要产出金句的“刻意”,“孤独”、“黄昏”等很容易陷入矫情的词组却出现得恰到好处。最精妙的安排在于“莉莉安”这个名字在整首歌曲里只在结尾处出现了一次——谜底揭晓的时候,人也终于能够跟自己和解了。
第三首《鸽子》是宋冬野本人认为最拿得出手的,此时作者的面纱也终于开始被吹动了。“昨天我数到第二十五颗星星,在北京第二十五个秋天的夜晚”——一个二十五岁的北京男生的身份在此时揭晓。更有趣的一点是上半句,致敬了他永远的偶像万晓利先生的专辑《北方的北方》。第一首歌《不要问星星有几颗》的最后万总数到了第二十四颗结束,《鸽子》就接着它继续数,恰好也到了自己的年纪。
宋冬野喜欢用动物做意象的特点在这里浮出水面,他本人说创作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家里一只被吃掉的肉鸽,这只鸽子是童年宋冬野的一个心理阴影。当时网上冲浪的人应该都知道“梁朝伟放松方式是坐飞机去伦敦的广场上喂鸽子发呆”这个著名的梗,于是鸽子也被用在了《关忆北》里,非常戏谑的一句——大不列颠的广场上有没有鸽子飞翔。
第四首《董小姐》不必多言,十年前,大江南北都在放着这首歌。稚嫩的男生与社会姐姐的故事并不新鲜,只不过在那个大叔风还没有死绝的年代里,它颇有一些独特。歌里也提到了安和桥,用桥下的清澈的水来形容董小姐的嘴角向下的表情。烟不是烟,而以“一支兰州”指代。这种具体又透露出个人生活的写法在当时的民谣歌曲里十分常见。
我忽然想到2014年底在“南京市民”的“I/O”跨年演唱会上,朴树是那天的嘉宾。前者谈到朴树对他的影响时,说到朴树那句“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Windows98”给了他关于作词方式的全新启发。流行歌那种抽象空虚的抒情开始让人乏味,一些具象的小事物既可以给人真实的感觉,又能给听众宣传新事物。我猜想当年兰州烟也因为《董小姐》而提高了一些销量吧。
整首歌曲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那句“燥起来吧,董小姐”。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认为这一句纯属狗尾续貂,让人异常尴尬。那个时候暖场的乐队最喜欢说“燥起来”这三个字,即使在十年前,它就已经包含了土味特征。现在回看,这句很像盖了一个时间戳印章,让听众马上就能猜出它问世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跟朴树那句“Windows 98”有相同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歌词页,并没有印最后这句,也许别有他意吧。
第五首《斑马,斑马》也是音乐选秀的热门。创作于哈尔滨,宋冬野说他是从旅行同伴的斑马条纹睡衣和红色纹身获得的灵感,这看起来很像是完成了一个命题作文——从一个意向发展出的联想和浪漫化处理。吉他的编配用了一些技法,设计了一套抓耳的低音行进。但是歌词上的遗憾太多,甚至幼稚到可爱了。
背着吉他浪迹天涯的表述放在这个时代简直有点古人穿越的既视感,民谣的几大俗都被使用到了:浪费年华、回到路上、歌唱、南方、背上吉他。更差的是不同意向的关系十分混乱。就算这样,它还是一首大热单曲,可见旋律营造的氛围之成功,歌词的短板也都被其他部分的优秀所弥补。
第六首《梦遗少年》早已在全网下架,众所周知的原因,但凡看一眼歌词也知道它不可能活着出现在主流音乐app里。我对这支歌怀有很复杂的观点,一方面它的旋律和律动都属上乘,在专辑中让人耳目一新,还结合了戏曲的元素,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很多金句,并且从这首开始,专辑的整体格调都开始提升。还再一次致敬了万晓利——“世上唯一懂鸟语的人死在了二零零六”致敬了2006年万晓利发行《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里的《鸟语》。我十分喜欢这种把自己的偏好和书影音素材放在作品中的手法,能够感到作者的鲜活灵魂。
讨厌的是这首歌也用了一种极其讨巧到令人不齿的方法——加入低俗元素。我不是说性就是低俗,只是有几句歌词真的相当上不了台面。当然我敬佩宋冬野袒露自己真心的那种勇气,因为这些句子说出来一定会得到激烈负面的评判。我一直认为,这种写法是最没有门槛的,它可以用来创作——但一定不会高级。“梦遗”是一种双关,实际表达“被梦遗弃”,但何必要用这样的词组来玩双关?好比脱口秀用谐音梗一样,很难用好(用好了就极好),门槛又低。这是《梦遗少年》给我的遗憾。
来到下半程,第七首《六层楼》提到了沙中路和山城,显然是写给重庆的。据说是宋冬野早期在重庆的坚果Livehouse寻找演出机会,于是把这段山城生活记录了下来。这是一首浓缩了不少私人经历的歌,而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个想把时间停住让记忆永恒的愿望。六层楼是一个空间位置,讨论的东西却是时间。我们稍微把时间轴往后移动一下,几年后的《郭源潮》里“层楼终究误少年”更让人唏嘘。
“在五泉山的石头上,我第一次想念你”,五泉山在兰州,不知道是不是跟《董小姐》的兰州牌香烟产生了一种关联呢。除此以外,“来寻找我,像一匹多情的斑马”则显然是呼应了《斑马,斑马》这首歌了。
这里宋冬野同样玩了一个梗——“去做一只开不了口的猫”,“开不了口”四个字一定有致敬周杰伦的意思。
之前提到的梁朝伟喂鸽子也是80和90 生人的常识梗,放在了第八首《关忆北》里。这次直接用朋友的名字做曲名(这真是个好听的名字),开头的泛音是神来之笔,歌词最开始的四句,营造了一种强烈的镜头感,配合着低密度的泛音,像是生活因为突如其来的惊喜被定格。唯一我认为不足之处在于间奏过长又缺乏变化,如果砍去一半就舒服多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Demo的版本,有趣的是最后一句“我的余生,都用来寻找北方”只在Demo里出现了,实际的录音室版本没有这句,可它却印在了歌词本上。
第九首《卡比巴拉的海》从歌名来看就很有现代气息,我想先谈一谈这首歌的编曲。Demo版有明显的张玮玮的味道,“你有一只步履轻盈的猫”这句的吉他编配和《白银饭店》可谓是如出一辙,可以看出各位民谣前辈的一些创作技巧都在被宋冬野捕捉和应用。录音室版本还是由韦伟操刀,尧十三来弹吉他,忧伤和悔恨的气氛马上就到位了。
一定有很多人喜欢这首歌,尤其那句“腐烂了花期的凶手”极富诗意,但我更喜欢那句“可是你不要像我一样,把浮躁的生活当做成长”,简单一句把少年轻狂和成熟后的悔恨又带有一些看开了的淡定贴切呈现。
卡比巴拉在最后的《Intro》里有出现在一个女生的口白中,都说这是宋冬野写给远去日本的女朋友的歌。卡比巴拉是一只擅长潜水的巨鼠,在这里它变成了分隔这对恋人的大海。
歌词里还有一句“在盒子里睡着的美梦”,盒子的意象上一次出现是第一首歌《抱着盒子的姑娘》,而这个歌名就出自专辑的母题单曲《安和桥》。
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聊一下第十首《连衣裙》,它一直给我一种游离在专辑之外的感觉,歌词浅显但表达的主题却稍显晦涩,没有用到他擅长的动物意象,也不和其他歌曲产生一种关联,以一种第三方的视角来写故事。实话说这首歌最开始我也不太感冒,因为它没有什么宋冬野的特征,编曲,吉他和贝斯都被尧十三给包圆了,而且带有浓烈的特征,尤其是最后的雷声打开了听众的想象空间,这一招也在他的《北方的女王》Demo版本出现过。
在做客《音乐五四三》的时候,按惯例嘉宾要现场演绎一些作品,被称为“空中现场”,宋冬野唱了两首歌——《鸽子》和《连衣裙》。可见他对后者还是较为满意的。现场发挥得也很好,令我对这首三拍节奏的歌大为改观。
终于我们来到了《安和桥》,同样是以空间写时间。安和桥的变化往大了说,是北京的变化,时代发展的变化,往小了说,是宋冬野成长的心境变化。他很早就在心里种下了为小家乡写一首歌的种子,直到路过北五环看到那片废墟以后,这粒种子才迅速开花。
间奏的马头琴是神来之笔,我本以为这是编曲韦伟的功劳,听了访谈才知道这是宋冬野强烈要求加入的配器,由此可以窥探整个编曲的创意还是作者本人在把控,韦伟和尧十三更多的是提供实现的手段和提高质量的下限。这样的合作让《安和桥》成为了一首经典。以至于那句“一直往南方开”听起来十分深情,不愿把它和痛仰的《公路之歌》联系起来。
它太有名所以我想不必再说太多,仅谈一下歌词中那句“让我再听一遍,最美的那一句——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它非常打动我,质朴、寻常又很深情。很可能这就是宋冬野的奶奶张先诺先生经常对他讲的一句话,也可以发散出每个听者生活中关心自己的人讲出的话。即便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模样甚至彻底消失,陪伴着的人还在;即便陪伴的人已经离开我们,那些美好的记忆还在。
更有意思的是,歌词页上,“最美的那一句”之后,留下的是空白。我想,这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填上自己最想听的美丽的一句话吧。
作为开场曲的《Intro》被放在了最后,宋冬野说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在结束以后又可以回到开始。在《Intro》里,充斥着无数的声音采样,并且它还有歌词,只是没有被唱出来,在歌词页上写着:“从前不知,日复一日的麻木时光,在今天却能如此悦耳,让人欣喜和满足。所以,撒忧呐拉,Intro结束前的一切。”
从采样里可以听到一个女生在交代床头放的物品,提到了“卡比巴拉”,暗示《卡比巴拉的海》是写给她的;地铁报站“黄渠站到了”,也许这是宋冬野当时居住的地方;能听到马的叫声,这个意向在专辑中出现多次;有宋冬野和尧十三交流编曲的谈话声,伴随着他养的小猫的叫声;还有婴儿的哭声,打雷的声音,车轮滚过积水的声音;最后是一个女生用日语在唱一首歌。其实这首歌就是宋冬野的《Poppy》,一首包含日语、韩语和中文的搞怪歌曲。
而有意思的是,第一首《抱着盒子的姑娘》主旋律就是这首《Poppy》,承接着女生的独唱,这样就完美地回到了开始。像是混沌的回忆突然清晰,原去的声音再一次清晰地出现在耳边。刚刚在安和桥下看到的“抱着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又再一次来到了眼前。
封底是一张安和桥的废墟照片,电线杆矗立在中间,左右各列出六首歌名。12首歌的曲序安排我们也已清楚知晓。
04
《安和桥北》完整体验了一遍下来,可以看出它的完整统一性——歌曲之间有呼应和关联;它的气质一贯而终——尽管有很多专业团队的支持,编曲的基本思想和决定权还在宋冬野本人手里;它的真诚和坦荡——歌词里有很多单一重复的意象,甚至带有一些低俗的元素,编曲的弦乐部分有些泛滥,整体上可以看出宋冬野的审美能力十分一般,基本都还处在模仿喜欢的音乐人的阶段,但它整体烘托出的感情实在太过浓烈,对前辈是借鉴而非复刻,这可能是那个阶段他所能交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这样的瑕疵反而彰显了真诚,让我可以相信他表达的东西是来自于他的生活观察与体验,而非爱上层楼的无病呻吟。
严格意义上来说,《安和桥北》并不是宋冬野的第一张作品,在此之前他独立制作发行了《雪泥鸿爪》,《莉莉安》和《连衣裙》收录其中,还有《年年》这些歌迷都熟知的歌曲,不过更多曲子则是像练习曲一样。创作跟随自己的心路当然会显得真诚,但反作用就是谈论的话题可能过于私人,对其他人来讲失去一些价值。《安和桥北》里这些宋冬野后期写的歌就避开了这个问题,尽管很私人,但它表达的本质都是人性共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宋冬野接到了摩登天空的电话,让他去公司谈一谈。
在专辑内封的最后一页,还印着当年摩登天空的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二十二院街艺术区6号楼8&10门。
据说他到了摩登天空,就直接收到了一份签约合同。我不知道他怀着心中的安和桥,走到百子湾站的唱片公司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这一切在之前的主流音乐统治天下的时代里是不可想象的,而独立音乐渐渐发展开来以后,它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就是拉近了作者和听者的距离。看着这些音乐人创作的东西,想着也许哪天我们自己就可以创作一些东西,看到自己的专辑放在唱片店里,也能登上音乐节和Livehouse的舞台。就像当年的宋冬野,听着周杰伦和万晓利,弹着朴树、花儿乐队、罗大佑和许巍的吉他曲目,把学习到的技巧运用其中,最后看到了自己的专辑出现在了唱片店里,自己可以和曾经的偶像一起演出一样。
我无意提宋冬野之后的陨落,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安和桥北》本身。他以2010年的《雪泥鸿爪》作为起点,在尧十三等人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到了百子湾,拿到了合约,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人。三年后迅速陨落,谁也想不到这张中国民谣历史上的重要专辑在十年后的回看中居然是这样的光景。
宋冬野对马世芳说“遗憾是最重的,最美好的”,以此来形容《安和桥北》里的瑕疵和不足。这句话可能也是他整个艺术生涯的写照。这遗憾可能是张先诺奶奶的离开,是莉莉安忽梦忽醒的生活,是迷路的鸽子找不到家,是董小姐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是斑马和戏子的分离,是被梦遗弃的少年的入世,是想停又停不下来的时间,是关忆北还没找到令她心动的男人,是被卡比巴拉分割两岸的恋人,是站在命运十字路口迷茫的男女,是被北五环路蒙住双眼的安和桥。它们都是美好的,从百子湾回到安和桥北也一样,起点亦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