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盲从与叛逆(顺从与叛逆)

盲从与叛逆(顺从与叛逆)

盲从与叛逆(顺从与叛逆)(1)

比较叛逆的孩子,通常都会让家长们感到头疼,然而,从心理层面来讲,有些时候叛逆其实好过一味的顺从。叛逆的孩子虽然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及出格的行为,但庆幸的是,我们能够确定这些想法及行为都出自他们的真实自我,并被表达了出来。而一味顺从的孩子,虽然常常展现出超乎其年龄段该有的的乖巧和成熟,但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不同程度的压抑其年龄段真实自我该有的天真和顽皮。这也就意味着叛逆孩子们的问题与困惑能够更加直观的被看见,而一味顺从的孩子们,则将自己的困惑压抑在了心中,不易被他人察觉。

盲从与叛逆(顺从与叛逆)(2)

对一味顺从的孩子而言,学会习惯性的去压抑自己的困惑与问题,是假我被过早的建立起来的表现,在温尼克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中,生命早期的孩子需要母亲对自己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满足,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下被足够好的母亲所抱持,孩子的真我便会被逐渐的建立与壮大。继而在之后母亲逐渐撤回的关注下,经历适当的挫折,发展出适应现实的假我部分,然后慢慢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找到真我与假我之间的平衡。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母亲无法适时的撤出,或是撤出的太过迅猛,而给孩子造成了较大的挫折,那么孩子的真我部分便会一直停留在早期阶段,无法获得成长。在给孩子造成较大挫折这一情况下,孩子的假我便会被过早的建立起来,更早的学会如何去迎合他人,以便在艰难的现实环境中获得生存的空间。短期来看假我被过早的建立起来似乎是有益无害的,它的确能够帮助自己较快的去达成一些短期目标,但从长远来看,因为假我的过早建立而被迫停滞在早期的那个被压抑的真我,才是对我们生命更为重要且始终无法绕开的一个部分。比如我们会看到有的人毕业即失业,不知道自己想干嘛;有的人在爱情这样一种卸下伪装和面具的亲密关系中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伤人伤己最后搞砸等。其实都是当我们需要真我去发挥力量、做出抉择或处理问题时由于其停留在早期阶段而无法胜任的瞬间体现。

盲从与叛逆(顺从与叛逆)(3)

早期未得到发展的原始真我被压抑所带来的空虚与迷茫感,最终便将我们引向了当下较为流行的“低欲望”状态之中。“低欲望”状态的人真的是低欲望甚至没有欲望么?显然不是,而是因为曾经的经历使得他们早已不再相信自己处在早期状态的那个真实自我能够与现实较为融洽的衔接,所以才选择了不接纳,不交流。就好像一颗被冰封的心,期待着有人能够用自己的温暖将其融化,但在脱离了父母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冒着被冻伤的风险去做呢?

盲从与叛逆(顺从与叛逆)(4)

所以相较于叛逆的孩子而言,一味顺从的孩子反而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其真实自我的部分被看见,得到发展,从而使其不太会在未来受到由于真我长期被压抑所带来的困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