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朱宏院长在讲述黔剧的历史起源时说道:“为了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毕节的文琴爱好者在1952年将这种坐唱曲艺搬上舞台,黔剧传统剧目《搬窑》《百日源》得以呈现,当时在毕节地区引起轰动,全省各地出现了很多文琴戏的社团、剧团,例如文音茶社,以茶馆为媒介,这种文琴坐唱的曲艺形式,当时在贵州比比皆是。”黔剧《湄水长歌》海报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黔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二流”、“二簧”等基本曲调。伴奏乐器除扬琴外,还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箫、笛等。黔剧唱词以韵文为主,沿用讲唱文学“三三四”或“二二三”的句式,语言质朴,唱腔婉转。黔剧《天渠》海报黔剧从流传于民间的说唱艺术,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演出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了其清丽委婉,善于抒情的戏剧抒情风格,既贴近生活,又不失浪漫的表

黔剧,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剧,曾名文琴戏(又名“贵州弹词”),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黔剧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 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

朱宏,贵州省黔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地方戏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文化部专家、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18年5月,朱宏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2)

【本期人物】朱宏

朱宏院长曾多次代表中国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曾在大型电视情景喜剧《欢乐黔剧》《华夏医家乐》、黔剧《贞女》《大学生村官》《九驿图》《天渠》等剧中担任主演。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3)

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黔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二流”、“二簧”等基本曲调。伴奏乐器除扬琴外,还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箫、笛等。黔剧唱词以韵文为主,沿用讲唱文学“三三四”或“二二三”的句式,语言质朴,唱腔婉转。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4)

黔剧《天渠》海报

黔剧从流传于民间的说唱艺术,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演出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了其清丽委婉,善于抒情的戏剧抒情风格,既贴近生活,又不失浪漫的表演特色。 黔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注重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更不断在坚持黔剧独立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开拓创新的发展之路。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5)

黔剧《湄水长歌》海报

朱宏院长在讲述黔剧的历史起源时说道:“为了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毕节的文琴爱好者在1952年将这种坐唱曲艺搬上舞台,黔剧传统剧目《搬窑》《百日源》得以呈现,当时在毕节地区引起轰动,全省各地出现了很多文琴戏的社团、剧团,例如文音茶社,以茶馆为媒介,这种文琴坐唱的曲艺形式,当时在贵州比比皆是。”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6)

黔剧《搬窑》剧照

1953年,全国首次戏曲调研在北京举行,当时贵州并没有地方戏参与汇演,在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下,贵州省委省政府开始在全省进行调研,把全省所有的地方戏进行了调研,最后选择了以舞台的戏曲表演形式呈现并且将贵州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包括唱腔等整个体系比较完整的文琴戏,1958年贵阳市黔剧团正式成立。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7)

贵州省黔剧团

1960年,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同年5月,贵州省黔剧演出团为周恩来总理演出《卓文君•闺怨》《西厢记•佳期•拷红》,周恩来总理为黔剧题词,这也成为一代又一代的黔剧人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8)

周恩来总理为黔剧题词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黔剧院代表剧目《秦娘美》《奢香夫人》的知名度在全国打响。《秦娘美》依托于侗族文化,黔剧院的演员们深入贵州侗族地区学习,将侗族音乐元素完全融入到剧目中,呈现出浓厚的贵州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这部剧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成为贵州第一部戏曲电影,当年与观众熟悉的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齐名。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9)

1960年7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 接见《秦娘美》演员并合影留念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0)

上个世纪70年代推出的《奢香夫人》同样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入到剧目中。时代进程之下,黔剧院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大放异彩,无论是历史题材,例如《乌卡》,还是红色题材的《红色记忆》《湄水长歌》再到以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的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剧目《天渠》。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1)

还有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展现当代贵州新时代女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顽强拼搏精神,充分反映近年来贵州后发赶超、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中那种不服输、有韧劲、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新时代贵州精神的《腊梅迎香》;以及正在筹排的献礼党的二十大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以贵州省第一任党工委书记林青事迹来创作的黔剧《无字丰碑》。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2)

朱宏院长一再强调,作为一个院团、一个地方剧种来说,要一步一步地跟着时代的步伐往前走,要把贵州先进的典型人物、历史故事用艺术的形式呈现,至少要让我们贵州人了解自己贵州的历史,了解贵州老百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是贵州省黔剧院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3)

贵州制造的黔剧,为多彩贵州保存了一份多彩的影像记忆,更传承了一份多彩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少数民族题材剧目的大放异彩、历史题材的厚重寓意、还是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载体体现的红色文化,贵州省黔剧院不断对剧目的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进行创新发展,并围绕剧本、舞美、表演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立足“用贵州地方戏曲艺术讲述贵州故事,展现贵州精神”,以打造精品剧目为目标,让黔剧不断推出“立得住,传得开”的戏曲精品力作。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4)

黔剧《奢香夫人》剧照

一直以来,贵州省黔剧院始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在朱宏院长看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文脉不能断,文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5)

黔剧《腊梅迎香》海报

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从业近40年,黔剧的唱腔、念白,几十年在舞台上的浸润,黔剧早已和他融为一体。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更感谢这个大好时代下,有科技的支撑、政策的扶持,文化的觉醒,这个占尽天时的时代,为非遗创新和实现社会价值保驾护航,非遗实现了和当代社会价值相结合的目标,打上了当今时代的烙印,正在向远途继续出发。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6)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黔剧《无字丰碑》专家研讨会

近几年,黔剧院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能够在国家级的高端平台展示,得到国家级的认可,也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还有政府对传统文化、对戏曲越来越重视,也迎来了戏曲高度发展的大好时机。贵州黔剧的发展已经有了“高原”,离“高峰”的目标也越来越近,高峰的作品在慢慢地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贵州文艺院团将会越来越好,贵州创作的精品剧目也会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们将不遗余力的创作更多佳作,不断创新与突破,让优质剧目焕发出新的光彩。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7)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是黔剧《湄水长歌》台词中的一句话,更是贵州省黔剧院一直秉承的初心,黔剧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也是贵州文化符号和名片。振兴黔剧就是振兴传统文化,就是弘扬贵州精神,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动人乐章。贵州黔剧院用非遗之美蕴育文化自信,焕发出蓬勃的贵州力量!(注:本文来源于2022年5月18日《贵州音乐广播》)

贵州黔剧后起之秀(发现非遗之美黔剧)(18)

(责任编辑/姚泽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