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  这次的召回不是首次,我们也可以肯定的是,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上亿,是一个什么概念?没错,是很多。但是试想,一个曾经第二大生产安全气囊的商业帝国,从1998年将问题气囊开始载入汽车中,到2014年开始大规模召回,再到2017年破产为止,这其中的问题车辆,遍布各全球各大品牌汽车,数量远不止于此。  随着气囊丑闻事件的发酵,日产公司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召回使用高田气囊的汽车,这批车载气囊可以追溯至1998年本田的某些车型中,据说现在都还没搞完。同样的问题,我国从2014年开始大规模召回高田问题气囊,2015年召回了253万辆,2016年为645万辆,2017年为976万辆,从2014到2019五年时间里召回总数达2168万辆,其中本田、日产、丰田等日系品牌占绝大多数。  这半年来,高田气囊问题仍未远去:去年12月份,美国NHTSA表示全美还要召回140万辆问题气囊车;今年1月份,美国N

  很多人以为汽车是一种非常成熟且耐用的商品,所以但凡有召回,问题都不大。但实际上,牵扯到非常多的因素,有些时候的召回会改变我们的看法。拿气囊来说,日产汽车近期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回收超过25万辆汽车,这些车型包括2012年至2017年出厂的NV Cargo及客货车,2013年至2015年出厂的Titan轻型货车及Armada大型SUV,以及2011年至2012年出厂的Infiniti QX56 SUV。原因是车载安全气囊存在安全隐患。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1)

  由于气囊中装有不稳定的硝酸铵,因此当受力过大时,气囊可能发生爆炸并弹出碎片,对车厢内的乘客造成安全威胁。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2)

  值得重点提出的是,这些可能有安全隐患的气囊,出自著名的高田之手。顺带提一下,高田除了生产气囊,还生产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车座椅安全带、儿童安全座椅、方向盘系统及其他汽车零部件。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3)

  过去,高田公司一度做的很大,它在全球拥有56个生产基地和五万员工,但因为安全气囊问题落得破产和被收购的命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2004年5月,高田的安全气囊就被爆出了有质量缺陷;2009年的5月,美国出现首例由于高田安全气囊爆炸导致人员死亡的案例。但由于高田消极应对,此后的时间又接连发生了高田气囊爆炸造成300例左右的人员伤亡事故。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4)

  随着气囊丑闻事件的发酵,日产公司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召回使用高田气囊的汽车,这批车载气囊可以追溯至1998年本田的某些车型中,据说现在都还没搞完。同样的问题,我国从2014年开始大规模召回高田问题气囊,2015年召回了253万辆,2016年为645万辆,2017年为976万辆,从2014到2019五年时间里召回总数达2168万辆,其中本田、日产、丰田等日系品牌占绝大多数。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5)

  这半年来,高田气囊问题仍未远去:去年12月份,美国NHTSA表示全美还要召回140万辆问题气囊车;今年1月份,美国NHTSA表示1000万辆问题气囊车必须接受召回维修;近日Nissan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回收超过25万辆车。

  截至目前,这场马拉松式的“召回革命”从2010年的本田汽车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年,召回数量高达1亿辆,创造了汽车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安全召回事件。然而直至破产,这场声势浩大的召回使命,仍旧路漫漫而修远兮。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6)

  上亿,是一个什么概念?没错,是很多。但是试想,一个曾经第二大生产安全气囊的商业帝国,从1998年将问题气囊开始载入汽车中,到2014年开始大规模召回,再到2017年破产为止,这其中的问题车辆,遍布各全球各大品牌汽车,数量远不止于此。

  这次的召回不是首次,我们也可以肯定的是,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高田的不负责任成为众矢之的,等待其只有惨痛的代价,众人哗然之余,更心有余悸的是:还有哪辆车是曾经被隐瞒的问题车辆?

  目前形势还是令人恼火啊!毕竟,提起日本工业,更多的古板印象也许是我们能想象的是严谨、认真、高质,然而当提起高田气囊门事件,却不禁令人闻之色变,这显然与如此美好的古板印象大相径庭。

日产尼桑有几种车型及价格(高田时代仍未远去)(7)

  尽管在1月份召回1000万辆的大型活动中,美国NHTSA声明这一波召回代表了高田“气囊门”一系列召回计划的最后阶段,但依旧让人愁眉难展。这也说明,某些公司在某些方面过于强势的市场地位对行业来说,隐患很大。这些出了问题的行业,很多时候我们还做不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厂商良心,让“夺命气囊”永远的翻过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系myauto原创文章,已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我们欢迎合作,但禁止任何形式改编转载抄袭,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