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咏春拳是否一定要学木人桩(细说咏春拳木人桩)
练咏春拳是否一定要学木人桩(细说咏春拳木人桩)咏春拳除了叶问派系之外还有广州咏春、佛山咏春、古劳偏身咏春、刨花莲咏春。虽然大家桩法不同,但手法上最少有三成相同,其余不同的就是每一支流自己的特色,在手法上有变化,整体上可以说都是同宗同源。木人桩不是咏春拳派独家所有,南、北派武术中都是有木人桩的,如:蔡李佛、洪家拳、白眉派、蔡莫派、太极螳螂派、永春白鹤、五祖拳等等。木人桩的核心理念上只要大家看到木人桩,就算不懂什么叫功夫,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咏春拳”。
原创 咏春拳行者功夫
公号咏春拳行者功夫咏春拳系统教学,叶问、黄淳梁系,专业咏春教练,不断迭代、自我革新,追求更实用、更科学的武道体系。 本公众号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所有原创文章、视频、图片可经过作者允许转载,禁止抄袭模仿。222篇原创内容
一个真正学习咏春知识的平台
化桥觅对手,有师更需求,无师无对手,镜于桩中求。
木人桩的核心理念
上
只要大家看到木人桩,就算不懂什么叫功夫,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咏春拳”。
木人桩不是咏春拳派独家所有,南、北派武术中都是有木人桩的,如:蔡李佛、洪家拳、白眉派、蔡莫派、太极螳螂派、永春白鹤、五祖拳等等。
咏春拳除了叶问派系之外还有广州咏春、佛山咏春、古劳偏身咏春、刨花莲咏春。虽然大家桩法不同,但手法上最少有三成相同,其余不同的就是每一支流自己的特色,在手法上有变化,整体上可以说都是同宗同源。
木人桩法乃咏春拳独特的器械训练,桩法套路整齐、连贯练习木人桩法,不但可以锻练桥手的硬度,手法的灵活,发劲穿透,同时可以锻练身形步法迂回变换、进退的方位角度,将木人桩当假想敌,把已经学到的咏春拳法尽量在木人桩上发挥出来,所谓:“无师无对手,对镜与桩求。”
叶问派系有两种木桩,一种是传统的三手一脚的木人桩。木人桩划分为天地两种,先讲第一种天桩。我们叫“吊桩”,是咏春祖师爷在红船戏班,给船上弟子练习所用的。由于船在水上航行,木桩不能穿过船身埋在泥土里,所以他们都会用木架,吊起盘桩练习。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叶问咏春这派吊桩的来源。据随叶问在饭店公会学习的第一批弟子袁九会师傅所述,当年叶问宗师由佛山只身到香港时身无长物,虽然生活艰难困苦,却没有想过自己会教咏春拳为职业。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现在九龙油麻地果栏中,有一间叫大德栏的鸡鸭批发店,这间大德栏日常是来自佛山的功夫老乡在此聊天、茶聚、讲功夫的聚脚点。
他们是佛山咏春派朱颂民师傅、邓奕师傅、罗超垣师傅等等。由于大家都是佛山人,因此他们都以师兄弟相称。有段传言为,只要是有膀、摊、伏三式手法,大家就算是师兄弟。
所以叶问宗师到要教徒弟练习木人桩时,没有木人桩,便向朱颂民师傅要求借他们的木人桩度量尺寸。朱颂民师傅答应后,宗师叫了一位名叫冯锡的木匠弟子,依照了大德栏那盘木人桩的尺寸和结构,做了叶问系在香港的第一盘木人桩(吊桩)。
第二种叫地桩,也称种桩,上世纪中国佛山练习咏春拳,所设的木人桩九成都是种桩。种桩最古老的方法是,把一条制好的桩身,长度约七至八尺,先掘地三尺,把一个木筒放落地洞,然后桩身放下去,再用泥土将空位填密,或在地面再用混凝土封死,再放上三手一脚便可练习,现时国内的咏春派拳馆已经很少取用此装法。
另外一种木桩叫做咏春“三星桩”,专练咏春下三路脚法,此三星桩最基本桩法,是用三条大约四尺半的木柱,形成三角种落地下,与种木人桩的工序相同,距离相隔的尺寸要视练习者的身形而定。
咏春拳功夫动作简单,但手法变化却能产生很多不同的攻防组合。现今网络传媒十分发达,要查询有关咏春拳的资料真的十分容易,但是资料内容的真伪就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对于想学习咏春功夫的初学者往往对于师资的选择,左寻右找都有无从入手的困惑。因此我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拍摄、制作了咏春拳教学视频,希望帮助想学咏春拳却又苦于无从下手的朋友。
本课程通过《筑基课程》、《对桩课程》《木人桩课程》《踢击动作》、《咏春拳理论、心法》,习练夯实基本功,筑基咏春拳;另外还有《免费课程系列》学习拳理。
不管你是零基础还是有基础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中
几年前我到广东佛山,参观佛山市禅城区兆祥路兆祥黄公祠的广东粤剧博物馆,看到了百多年前的红船模型,也看到了当年留下来的黑白相片里面拍摄到的清末红船艺人,在练习打木人桩的情景。相片充分证明了南少林、环花会馆、红船、咏春拳与粤剧的密切关系。
资料显示,咏春拳是大约在1840年后流行于中国广东佛山一带的一种南方拳种,相传是由红船戏班传出来的。
红船是十八至十九世纪,粤剧戏班为于两广河道间演出所使用的船只,据说伶人最初偏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漆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有资料指出,广东粤剧艺人除了唱、念、做、打为基本功外,有很多艺人都有学习其他门派功夫,其中咏春拳在粤剧班中的武术名家,卧虎藏龙,人材辈出。因为艺人练了功夫,把武术特点融化磨合后,运用到舞台剧里,在一些武打场面中加入了南拳的硬桥硬马对打,作为表演元素,效果比北派功架更为有实质感、实用感,观众亦非常欣赏!据广东粤剧博物馆记载的有关红船的资料,粤剧的功架就是演员的出手、台步、关目、身段等表演程式的组合,很注重实劲、寸度以及造型美。班中艺人闲时练武,会把木人桩作为假设的敌人,对它进行攻守进退的练习。他们每日拳不离桩地进行苦练,以木人桩的桩手为基础,把手、眼、身、步、法综合运用,后来就发展成传统粤剧中南派一脉。
红船的木人桩因为在船上,甲板的下面就是船仓,没有实物的支撑,所以就以一根与人同高的圆木作”桩身”,吊在船上,在其上半段设左、右、下三根横木,称为“桩手”,下半身称为“桩脚”。
咏春拳套路虽然少,但易学难精,必须讲求心坚(持之以恒)。现在只要看到木人桩的摆设,大家都必会联想起咏春拳。门派内有传说咏春的木人桩是源自少林寺的“木人巷”,但到底可信度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咏春木人桩法的基本功就是咏春拳第二套套路“寻桥”内的追形功夫。
练习咏春桩,在安装桩前,必须要知道桩的高度、桩手的距离、与接触桩的位置是否适合自己。广东南派打木人桩称之为“埋桩”。传说咏春祖师遗留下古谱记载咏春木人桩共有108式。但岁月演变,朝代变更,到底前人所留下的的木人法,如今剩下有多少?后人能保留到至今又有多少?我个人认为亦无须刻意地执着去追寻,因为功夫是发展的。有些初练习咏春木人桩的朋友,练习时会用力撞击桩手,误认为冲撞桩手越大力,令木人桩发出声响就显示有功夫。这是每位练习咏春拳的同门,都可能会有过的经历。实则,“柔软之极后能坚,放松之极后能灵”。练习“埋桩”能令练习者巧手坚硬,持之以恒是一定能达到的。
下
接下来谈谈我练习咏春拳多年的个人体验,希望在此和热爱咏春拳的同好一同分享。首先我们要从木人桩三个字去确定我们练习的概念。为什么我们叫它做木人桩而不叫木头桩或木桩呢?练习者的思考重点就要放在一个“人”字。
木人就算放在面前,它是一件死物,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我们练习者把意念注入木人桩内“赋予它生命”。木人桩为什么有三只手排成倒品字型?为什么有一条桩脚?正常搏斗都是双手互搏,人怎会只有三只手?这就是木人桩奥妙之处。我们在“埋桩”时不单只顾着双手互动,还要留心下面有只手随时都会向你偷袭。
至于木人桩只有一只脚迈出,就是我们随时随刻都要清晰知道这个木人,一开始就是前脚迈前向你袭击而不是等你去打它的。所以木人桩的生命是由练习者凭意念注入的,它包括入位角度、手法落点位置、步法移动的方向、身形进退的转换,把一块木头注入生命力,我们称为“打生桩”或“打活桩”。
如果只是把木人桩法的套路快速完成的话,内行人叫这为“生人打死桩”或“活人打死桩”,最终亦难以得到上乘的桩法。在练习木人桩时,对着木人桩随意拳打脚踢是较易掌握的,如果要在木人桩练习中把身体的吞吐伸展、腰马的折叠扭拧练出来,就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有很多练习咏春木人桩的朋友,不但没有坚持向难度追求真理,却把较难掌握的桩法刻意加减或删除,这是误人误己的行为。
虽说各师各法,各有各练法,但有一点,拳法上的真理我们都必须遵守,就是“攻防和距离”。我们怎样把木人桩里的生命感觉寻找出来,木人桩里攻防和距离就是衍生活力的元素。在每一下手法所产生的组合接触木人桩进行攻防动作时,我们与木人桩之间的桩身、桩手、桩脚接触的尺寸和距离,皆是打咏春木人桩的精华所在。我个人认为咏春拳的木人桩练习法门应该先追求身法灵活,通过一段时间“埋桩”,把手法练到纯熟,使自己在埋桩时,动作做到上下协调,连贯自然,劲力顺达,力透桩心,充分令身体做到腰马动、四肢随等,能在练习咏春木人桩时,显示出身法贵在自然,实践出祖师留下的拳谚:“咏到梅花桩法妙”的“妙”字出来。
本门还有一套桩法名叫“三星桩”或“品字桩”。三星桩是咏春拳用来增强脚法攻击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器械练习方法。有老前辈说红船上的三星桩,其实是艺人取材于船中甲板上的船帆杆来练习脚法。
三星桩视桩身为敌人下盘,咏春脚法高不过腰练习时可以用脚掌、脚尖、脚跟、脚内外侧,勾、弹,踩,拍、扫、圈,随意运用每式脚法,两脚交替踢击桩身,练习脚及身体抗撞击能力·三星桩的三根木头,高度大约到人的腰间位置,排列成三角形,如加多两根木桩就可以形成梅花桩。三星桩重点除练习上述提到的脚法外,还可以利用在三根桩内练习各式步法,把咏春脚法的正蹬、横切、转身、移形、低桩脚等等,迅速变化运用出来。木人桩法讲求规格,要按部就班去练习,劲力法度就自然会得到,我们每一个动作跟接触的力度都要打入桩心,步法走动都是包围黐缠桩身,手法上下往来折叠都讲求点点清楚,快而不急、缓而不慢。
木人桩诀:“木人桩法点点清,勤练劲力随日生,力由身发射桩心,走马轻时过马灵,耕枕手法缠桩身,上下腰马要折叠,桥黐桩手食着行,黐劲练成威力增,距离尺寸要讲究,脚似车轮手似箭,目看桩头眼关七,桥分内外因时攻,桩法虽简凭坚毅,洞悉玄机法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