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传呼机都有哪些台(80后曾经的身份象征)
以前传呼机都有哪些台(80后曾经的身份象征)“顾问型”汉字寻呼机是中国的第一款汉字寻呼机,因体积较大很快被单排和双排“精英迅捷型”所替代;“捷进型”数字寻呼机,这也是早期的机型;来电通过传呼台才能显示摩托罗拉“加强型”数字寻呼机是早期运用最广泛的机型。这是“袖珍型”数字寻呼机,这也是早期普遍使用的一款机型;
Pager,学名“传呼机”,也就是传说中的BP机、call机(部分业者称寻呼机;台湾一般习惯称为呼叫器、B.B.Call 或 Call 机;香港称为傳呼機,俗称 Call 机。法规上名词是无线电叫人业务),是一种具有接收和传送简易文字信息功能的个人无线电通讯工具。
1983年,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家寻呼台落户上海,标志着传呼机正式进入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而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寻呼信号来自于上海华侨商店的一间盥洗室内。作为新生的通讯载体,传呼机就像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一夜间爆红。
数字传呼机
随后的10年时间里,风靡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华旅、万声、国信、亚太、新华和远望这些寻呼台先后成立,并且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来电通过传呼台才能显示
摩托罗拉“加强型”数字寻呼机是早期运用最广泛的机型。
这是“袖珍型”数字寻呼机,这也是早期普遍使用的一款机型;
“捷进型”数字寻呼机,这也是早期的机型;
“顾问型”汉字寻呼机是中国的第一款汉字寻呼机,因体积较大很快被单排和双排“精英迅捷型”所替代;
最早的“精英迅捷型”单排汉字寻呼机,也称为“小精英”;
“FLX精英迅捷型”单排汉字寻呼机;
摩托罗拉“精英迅捷型”FLX单排汉字寻呼机;
透明护套的“精英型”双排汉字寻呼机;
“顾问迅捷二型”双排汉字寻呼机;
这是当时最贵的寻呼机:摩托罗拉“智囊股票专用机”,特别实用;
“A王型”汉字寻呼机,这是摩托罗拉最小的汉字寻呼机;
这是小巧的“F360型”汉字寻呼机,也是一种便于携带的受欢迎机型;
“进取300型”数字寻呼机,这也是一款FLEX机型。如今寻呼机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还记得摩托罗拉当年的那句广告语: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
摩托罗拉最早款,直接卡在皮带上。
这是后期二百元的机型。
时尚女士很喜欢,已经有了QQ的logo。
传呼机是无线寻呼系统中的用户接收机。通常由超外差接收机,解码器,控制部分和显示部分组成。寻呼机收到信号后发出音响或产生震动,并显示有关信息。使用寻呼机的人们能方便快捷地通信和联系,它有人工汇接和自动汇接两种方式,对应的寻呼台称为人工寻呼台和自动寻呼台。
摩托罗拉中文机,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端的
传呼机工作原理传呼机,BP机只能接收无线电信号,不能发送信号,所以是单方向的移动通信工具。
普通型的数字寻呼机,外型小巧,比一包香烟还小,可以方便地放在衣袋中或者别在腰间。一旦收到寻呼信号,它会发出几声轻微的“B—,B—”声,提醒人注意。寻呼机收到信号后,液晶屏幕上会显示出一些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符,它们表示电话号码和简短话语。显示英文字符,使中国人用起来不方便,于是又有了汉字显示BP机。
这种BP机不但能显示电话号码,同时也可传输简单信息。有些专业台还可以发布一些专业信息,如农业寻呼台发布当天的粮食价格和蔬菜、种子的价格等。到了夏天,人们还可以通过BP机知道西瓜的价格,这种BP机具有多种功能,普遍受到欢迎。
光是它的外型就有十几种。有的像一个袖珍日记本,小巧玲珑;有的像一张卡片,十分轻便;也有的像支圆珠笔,可以插在上衣口袋里;有的甚至做成胸花、项链,挂在胸前。还有的和手表合为一体,带在手上,平时计时,有人寻呼时又成了个BP机。
女孩通过有线电话拨了寻呼台的号码,电话接通后,她告诉话务员她要寻呼的BP机号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然后,挂机等候。寻呼台的话务员马上将以上信息输入计算机,发射机便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向空中自动发出呼叫信息。
你可能会问,既然寻呼台发射的无线电波能覆盖一定的区域,那么,这一区域内的BP机为什么只能收到对自己的呼叫,而收不到寻呼其它人的信号呢?
原来,各个BP机都有自己的号码,贮存在寻呼台的计算机上。寻呼台发出的信息带有这个号码,只能启动相应的BP机,对别的BP机没有作用。这就像邮递员,按照用户的门牌号送信,不会错的。
女孩的朋友听到“B—,B—”声音后,打开显示开关,屏上出现了要求回电的号码,于是,她的朋友就可以在附近找部电话,来和女孩通话。
国内公共寻呼台号码是126和127,也有一些专业寻呼台,号码是7位数或者6位数。126和127都是公用台,但是使用方法有所不同。126台是由话务员应答接续的,它是人工寻呼台,而127则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叫自动寻呼台。
有的寻呼设备还和家里的电话机相联。电话铃响后经过一定时间如果没人接,打来的电话就会自动转到寻呼台。
寻呼机体积小,重量轻,而且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这使它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当时人们自豪地拍着腰间的“电蛐蛐”说:“有了它可真方便!”
在日本西南部的一个牧场里,连奶牛也有幸带上了BP机。牧场主为了便于管理牛只,想出了使用寻呼机的奇招。放牧时,每头奶牛的脖子都挂上一只BP机,当BP机发出呼叫声时,奶牛闻声便会“自觉地”从牧场回到牛棚。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了传呼机。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的增大,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传呼市场的繁荣,使各传呼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手段即服务费价格战。
当时有的传呼台服务较高,入网费100元,数字机一年180元(每月15元),汉字机一年600元(每月50元),为竞争用户,传呼台入网费从最初的100元降到50元、30元,直到最后免费入网,服务费也降到了数字机一年120元,汉字机每年三、四百元甚至更低。
有的传呼台为了招揽更多用户,还增加了发送天气预报、股票信息、新闻等内容,一项内容每月2元。激烈的竞争使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最后所有信息免费发送。
1995年下半年开始,传呼业务在手机强大的攻势下,逐渐败下阵来,传呼用户开始不再增加。1996年开始出现下滑,用户减少,传呼台数量也急剧下降。
中国最后一个BP机用户在内蒙,最后一次使用BP机是2003年因为这位用户当初买这部机的时候跟联通公司签订了使用年限合同(联通公司买机器赠送服务时间)。内蒙古当时也只有他一个人,在使用公司打算放弃这项业务,去跟他协商补偿钱给他,可是他不答应,所以内蒙古联通公司为了他一个人继续在寻呼台做投入。这件事情也造就了一位中国最后一位寻呼小姐。
15年后,再次想起传呼机,
你会不会满满的都是回忆?
因为传呼机,你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