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写作名师讲座心得体会(讲坛吴勇)
儿童写作名师讲座心得体会(讲坛吴勇)▲写作与美术学科融合王晴的“草裙姑娘”是这么做的:她先用圆形桔树叶做头部,紧挨着头部下面,贴上一片榆树叶,小姑娘身子便有模有样了。再将一片橄榄形的树叶裁剪成两半,分别粘贴在脑袋的两侧,栩栩如生的马尾辫就这样诞生啦。用细长的芦苇叶分别插在身体两侧,一个张开双臂欢迎远客的少女变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将一片棕榈叶剪成扇形,粘贴在小姑娘的身体下,一个转动草裙翩翩起舞的小仙女便活灵活现呈现在我们眼前。(施佳)摘要指向“文心”的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有其特有的框架结构:“三维框架”,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四层表达”,是构成写作核心素最基本的要素。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最关键是让它在课程与教学中落地转化,写作知识、语用实践、学科融合、涵养意识就是让其“可教可学”的“四条通道”,“十项训练”则是写作核心素养在儿童言语深处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常态路径。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总和,可以用“文心”来表述,原因有
“文心”: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童化作文”教学
(上)
吴 勇(江苏南京上元小学)
摘要
指向“文心”的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有其特有的框架结构:“三维框架”,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四层表达”,是构成写作核心素最基本的要素。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最关键是让它在课程与教学中落地转化,写作知识、语用实践、学科融合、涵养意识就是让其“可教可学”的“四条通道”,“十项训练”则是写作核心素养在儿童言语深处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常态路径。
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总和,可以用“文心”来表述,原因有二:写作成果是以文字和文章来呈现的,与“文”有关;二是学者认为,所有的核心素养在本质上都是个体内在品质或特征,例如创新能力、文化意识、审美情趣等都具有潜在性,是无法直接观测的,这些与“心”有关。拥有一颗饱满的“文心”意味着这个人获得基础的、关键的写作素养;一个儿童带着一颗饱满的“文心”走向未来之路,意味着他的写作意识强烈——能主动用写作来服务生活,改善社会;意味他写作水平过关——对语境内基本文体的写作具有较好的应对能力。作为写作教学,如何为每个儿童培育“文心”,让写作核心素养在课程和教学的框架中真正落地转化,这是当下习作教学面临的重大考验。
王晴的“草裙姑娘”是这么做的:她先用圆形桔树叶做头部,紧挨着头部下面,贴上一片榆树叶,小姑娘身子便有模有样了。再将一片橄榄形的树叶裁剪成两半,分别粘贴在脑袋的两侧,栩栩如生的马尾辫就这样诞生啦。用细长的芦苇叶分别插在身体两侧,一个张开双臂欢迎远客的少女变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将一片棕榈叶剪成扇形,粘贴在小姑娘的身体下,一个转动草裙翩翩起舞的小仙女便活灵活现呈现在我们眼前。(施佳)
▲写作与美术学科融合
“美味圣代”有巧克力、草莓和柠檬这三种口味,酱汁配上美味,加上潜伏在下面的冰爽可口的冰淇淋,那种口感和味道让你爱不“释口”,夏天吃圣代,当冰淇淋划过你的喉咙、食道,到你的胃中时,全身上下一阵冰凉;如果冬天吃圣代,那就更舒服了,本来就冷,舔上一口圣代,仿佛置身在冰天雪地里,一呵气就会变成冰,这种前所未有的冰冻感,让你有一种南极探险之感。(罗晓佳)
学科融合,带动写作教学跨学科、跨领域,使写作核心素养成为儿童发展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同时还可以让儿童的写作素养真正融入学生核心素养整体结构之中,走向综合性、整体性,以满足个人在各个生活领域里学习、就业、终身发展的需求。
通道四:持续不断涵养意识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训练,更重要是一个人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这是一个儿童的“文心”之核,关乎到其写作核心素养的健全与生长。而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涵养和孕育。
蓄积兴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兴趣重于黄金。在这个阶段,应当将儿童写作兴趣涵养放在首位。我们写作教学应当有“光”,让每个儿童都能从中找到 “兴奋点”——所写的很熟悉,自己一直在关注;发现“趣味点”——所写的很好玩,老师教的知识很好懂,很易学,写起来很有成就感;保持“增长点”——期待下次还能有这样的写作训练,希望下次写作中能有更好的表现。儿童的写作兴趣就是这样点点滴滴蓄积起来的,儿童的写作兴趣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发展为写作情趣,最终成为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写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能做的,就是不断推动兴趣提升;在儿童有兴趣的地方,锦上添花,将瞬间的情绪拉长延伸,让快乐横贯整个教学过程;在儿童兴趣不强的地方,要煽风点火,触动儿童心中最敏感的经验、图像、故事,让写作课堂变得有温度,逐渐有热度;在儿童没有兴趣的地方,选准切点,转换视角,在平处创生新奇,在熟悉处营造陌生,吸引儿童眼球持续跟进。
给予信心。儿童对写作的态度,其实与写作难度相关:当写作难度适中,可以承受,儿童就会以积极地态度进入写作状态;当写作难度超出儿童承受预期,难以逾越和克服,儿童写作就会变得极为消极。因此,写作教学要培养儿童对写作的积极态度,就必须将教学指导过程瞄准儿童言语的困境。在一次写作教学发生之前,教师要充分研究学情,找准写作重点和难点,将所有的教学力量集中在此处,运用各种手段,和儿童一起开发出解决重点和难点写作知识,直指儿童言语痛处,给他们完成写作任务、达成写作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遗憾的是,在我们众多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无关痛痒,儿童难以从课堂学习中获得自己写作所需要的言语支架和策略,这是导致儿童写作信心不足最根本原因。写作信心是与儿童写作能力有关,儿童的写作能力是靠写作知识发力的。因此,小学写作教学,必须深耕在课堂,通过真实的“教”,在“根”上给每个儿童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磨炼意志。“选择写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写作所能带给人的是一种终极的幸福,而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艰辛与痛苦多于舒畅与欢乐,这也许就是许多人对写作望而却步的原因。”
“选择写作”尚且如此,而将写作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强加给儿童,其“艰辛和与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儿童兴趣,过于“美化”和“软化”写作的面孔,甚至大张旗鼓地宣称:“写作很好玩”、“写作很简单”,这对儿童写作动力的可持续性蓄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回避写作的艰辛和曲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为儿童难以跨越的困境搭建自助的阶梯,为儿童每一次写作攀登提供强有力的工具;面对儿童的言语问题,不能涂脂抹粉,跳跃绕过,应当引导作者发现问题,不厌其烦地借助评价,引导他们进行二度写作。这些过程必须经历,要让每个儿童充分体验到:写文章是一种的挑战,写文章是一种征服,写好文章需要不断折腾。强大的写作内心需要经历不断地挫折和磨砺,每个儿童写作素养有大小,能力有高低,但是写作毅力一定要强大。不一定要求每个儿童拥有一份“写作人生”,但是,他们必须保持一颗坚持写作的心灵。
培塑习惯。写作习惯,指的是个体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尽管习惯有时是无意之间的重复形成的,但是写作习惯则是有意识地训练形成的,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动化写作行为技能。譬如说“仔细地观察习惯”,就需要通过“动作分解”训练来逐渐形成:“吃螃蟹”这个过程可以用多少个动作演示出来?比一比,谁用的动词多。动作用得越多,描写就越具体;动词用得越多就需要观察越细致。经常对儿童进行类似的“动作分解”训练,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自觉关注和迅速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细节。譬如“修改习惯”,每次习作完成后,教师必须引导儿童进行修改训练,从文通字顺到遣词造句,从篇章结构到选材构思,需要写作教学进行多个反复,才能在儿童的大脑中形成“动力定型”。“熟练的技能往往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条件和基础。”而“熟练的技能”是在写作知识的运用中训练出来的。所以,写作习惯从来就不是独立的,是与写作态度、写作知识、能力同构于写作核心素养的。
写作知识,是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生长的源流;语境训练、学科融合,是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生成的支柱;写作态度,则是儿童核心素养形成的标志。这四者并没有鲜明结构层次,也没有清晰的时空逻辑,而是彼此交错、相辅相成,用教学为儿童构筑一颗饱满而坚实的“文心”。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