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事迹感受(玻璃大王曹德旺)
玻璃大王曹德旺事迹感受(玻璃大王曹德旺)难忘母亲教诲01他就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他的出现让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彻底结束@他是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企业家
玻璃大王 曹德旺
他是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企业家,也是中国“入世”后反倾销胜诉第一人。
由于家境不好,他9岁才上学,14岁就被迫辍学,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经年累月一日两餐食不裹腹,在歧视者的白眼下艰难谋生,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并未逆来顺受,而是不断地与命运抗争。
他的出现让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彻底结束,时至今日,他依然坚信做汽车玻璃是他这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事。
他就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
@他的出现让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彻底结束
@他是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企业家
01
难忘母亲教诲
他一手创办了福耀玻璃集团,使它成为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曹德旺身上烙印着改革开放的标签,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然而,他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他既不是出身于富裕家庭,也没有多高的学历,相反,曹德旺经历过很多生活的坎坷,这正是日后促使他努力拼搏,闯荡“商场”的动力。
曹德旺于1946年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曾经是上海著名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是个生意人。所以在曹德旺的印象里:父亲总是很忙,忙到忘记给他取名字。直到他9岁时,伯伯才给他取名叫做“德旺”,寓意: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让他高兴了好几天。
“七七事变”后,父亲决定带领全家迁回老家福清,离开时,全家坐在油轮上,财产全部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等人到家后,却得知那条船沉了。兵荒马乱的年月中,一家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中顿时变得一贫如洗。
因此,他对家中的好光景没有什么印象。
他的母亲是地主家的“千金”,她变卖了自己的嫁妆,才在老家建起一栋二层小楼,一个用“三合土”垒成的小院子。
小院虽然干净、漂亮,但是大家却吃不饱饭。家中的十几亩地没有产出,父亲自幼学习经商,不会耕田种地,于是回到上海继续经商,留下他们六个兄弟姐妹和母亲在老家生活。
虽然父亲每个月会从上海寄来生活费,但是大家依然经常饿肚子,常常一天两餐,还是汤汤水水。
每当大家饿得难受直叫唤的时候,母亲就会把孩子们聚到一起做游戏、唱歌,她对孩子们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
虽然贫穷,但母亲总是把他们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看到哪里破了,她就会坐在灯下认真缝补,尽可能不让补丁露在外面。虽然生活在农村,家里却一尘不染。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知道了: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志气。
母亲当年的教诲如今依然深深地刻在曹德旺的脑海里。
@他是中国“入世”后反倾销胜诉第一人
@母亲当年的教诲如今依然深深地刻在曹德旺的脑海里
02
跟着父亲做小生意
他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的很多人生感悟,也来自于父亲的启蒙。
因为家贫,他9岁入学,14岁就辍学了。不久,父亲也从上海回来,他开始跟随父亲做起小商小贩的生意,他们用自行车作为运输工作,从福州买些香烟运到高山去卖,从中赚取差价。那时候是不允许自由买卖商品的,一旦被抓到,就会以投机倒把论处,轻者没收,重者收押,游街示众。
他跟父亲跑了两趟福州,每趟进货30斤左右,100多公里,来回三天。第三次,他已经可以一个人骑自行车往返福州和高山之间了,此后,他负责进货,父亲负责销售。
那时,前往福州的道路很原始,崎岖坎坷,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后来,他们改做水果生意。他需要每天凌晨2点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日冒着酷暑,汽车到福清县城,在天蒙蒙亮时批好水果,囫囵吃点东西,然后载着水果骑回高山。到了高山,他开始和父亲一起卖水果,此时通常已是下午3点左右,卖完之后,天就黑了。
回家吃完晚饭,7点半左右就要上床睡觉,第二天继续。母亲每天凌晨都会坐在他的床边,不断地喊着推着正在酣睡中的曹德旺,让他起床。
直到现在,他的眼前都时常闪现母亲喊他起床的那一幕,母亲一边喊一边抹着止不住的眼泪,“德旺,起床了。”
可如此辛苦,一天下来,才大概赚3元左右的利润。和水果相比,烟丝的利润要高出很多,水果生意做了三四年后,他的父亲开始做起烟丝生意,但不到一年,就被当地工商局抓了一个现行,烟丝生意做不成了,自行车也被没收了。这件事激发了曹德旺外出闯天下的决心。
经过磨砺,逐渐成熟学会独立思考的他,认为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而且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
从此,他立誓:要赚钱,而且要赚很多钱!但他不想走父亲的老路,他要做政府认可的事情。
很多年以后,曹德旺终于认识到那段艰苦岁月的真正价值。
由此可见,除了母亲,曹德旺的父亲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他的父亲
@他要赚很多钱,但要做政府认可的事情
03
积累行善交好运
从小父亲母亲对他的影响,开始在他独自在外闯荡的岁月里显现出来,他宽厚待人,不计较得失。
起初他从老家和乡亲们收购白木耳,卖到江西,一次赚了近千元,到1970年时,他赚到了3000元,那时候2000元就可以盖一个房子。但不久,这个生意就黄了,他被民兵查了,差点背上“投机倒把”的罪名。
他不仅没赚到钱,还赔得一无所有,那一次他几乎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
他回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向村民解释并承诺:短了的钱,他一定会一分不少的还上。
后来,他又到修建水库的工地上拉土,做炊事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给他带来了转机。
那场大火把他的车子烧坏了,但他不仅没有围着营长要赔偿,还申请自己修车,解决生产的问题。他是营里最后一个拿到赔偿的人,营教导员对他的行为赞赏有加,把剩余的赔偿款,粮票、布票等都给了他。
这些赔偿款变现后有1000多元,而很多吵着要赔偿的工友也就拿到几十块钱。他不吵不闹,还忘了要,却得到人家这么大一笔赔偿款。
更幸运的是,在营教导员地帮助下,他被民兵夺走的白木耳按照收购价卖给了政府。这让他彻底还清了乡亲们的欠款,后来他回忆说,那是他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修完水库后,他又到莆田大洋农场做果苗技术员,这期间他偶遇到一个同乡人向他讨井水喝,他心想:大热天口渴,如果猛喝生水,一定会生病。
他把自己一大茶杯的凉茶给了那个人,并请他留下休息一晚,第二天帮他搭班车离开。后来,他才知道,这个是山兜农场的场长,名叫王以晃。王以晃感恩在心,邀请他到他的农场当销售员,卖树苗。
就这样,1975年他足足靠卖树苗赚了6万元。王以晃也成为了他第一个好兄弟。
@他宽厚待人,不计较得失
@他在父亲的坚持下,回到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
04
第一块中国汽车专用玻璃诞生
1976年到1985年这一阶段,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因为承包了玻璃厂开始制作水表玻璃,后来才有了“福耀”。
那一年,他在父亲的坚持下,回到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这个厂从创办起就一直是亏损的状态,其间换了七个厂长。1983年,他向镇里承诺,到年底上交6万元利润,剩下的他拿40%,高山镇政府拿20%,其他作为固定资产。
政府同意了,就这样,他没掏一分钱承包了玻璃厂。没过多久,他就把玻璃销量从几十万片变成了200万片,净利20多万,他个人赚了6万元。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中国汽车玻璃市场完全被日本和欧美的企业垄断。日本卖给中国几十万辆汽车,苏联也卖一批,整个中国变成汽车的万国博览会,一部车卖中国人几千美金,一片玻璃卖两三千美金。曹德旺很不服气,他认为:外国人卖这样的价格,就是欺负中国人,认定中国人做不出这样的东西。
于是原本只做水表玻璃的他转而打算开始做汽车玻璃,他算了下,如果他来做,汽车玻璃成本不会超过200元。
他说:“中国人应该有一块自己的玻璃。其他人不做,那我来做,我一定要做出来。”
1985年,他开始筹备、研究和生产——中国人自己的汽车专用玻璃。
当时国家鼓励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作为专业汽车玻璃制造厂(筹备中,还没生产),他们意外地获得了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投资。但是他们最大的难题是没有生产汽车玻璃的成熟技术和人才,那段时间,他们满世界找技术。
曹德旺勒紧裤腰带,花了2万元买下了上海耀华玻璃厂一套旧的汽车玻璃设备图纸,并带队到玻璃制造设备最先进的芬兰考察,买回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先进机器。他全国各地搜罗技术人才攻关,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考验,终于研制出汽车专用玻璃,成本不到200元,售价2000元,这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暴利了,却还是比市场上的日本货便宜了很多。
汽车专用玻璃刚投入市场便供不应求,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70万元,1986年更是达到500万元。
以至于 当时有人认为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钞票。
1987年,他联合13个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
而后,福耀玻璃公司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从只能生产十多种规格产品的小厂,发展到生产一万多种规模产品的大公司,结束了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
@他说,中国人应该有一块自己的玻璃
@他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05
舍小家才有了今天的“福耀”
然而,福耀集团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不曾经历风雨。随着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很多新问题开始出现。
1993年,国内企业开始蜂拥投资汽车玻璃,维修市场进入恶性竞争。耀华公司痛苦转型,主攻配套市场,成为一汽捷达、二汽雪铁龙、北京切诺基等84家汽车制造厂的汽车玻璃配套商,拥有国内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也是在这一年,福耀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公司上市后,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遇到了新的难题:如何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跳出乡镇企业的思维局限,建立起一套现代化企业管理流程和先进体制,朝中国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他决定向西方企业学习。他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追求创立先进的民族工业,也奉行开放、包容,向一切先进者学习。”
1995年,他到美国学习考察,随后将独立董事制度引进公司,并聘请专家担当福耀玻璃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确保小股民的利益。
这一做法在中国资本市场早期可谓开了先河。但他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
企业大了就是大家的,社会的,企业要发展更大,也要依靠大家,依靠社会,并对大家和社会负责。
1996年,他又引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让董事会重视发挥独立董事、各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注意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合理的职责分工,使董事会更能关注公司长远发展。
他把再小的股东和再大的股东一视同仁地看,尊重大家的利益,也舍得给股东们分红。
公司上市以来,他给股东们大把发现金红利,股利,他说:“我们分给股东们的红利远远大于我们从资本市场募集到的资金。”
为了维护小股东利益,他与法国圣戈班合作,合资成立万达汽车玻璃,想借助圣戈班全球销售网络和行销经验扩张海外市场。却不料,圣戈班把他们的合作当作全球布局中的一颗棋子。为了不让小股东们一起跟着受损,他出资3000万美元将圣戈班持有的福耀股票回购了。
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福耀集团的企业信誉,也维护了中国人的信誉。他说,这是他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正是因为当年他不计得失的大胆和争气,才有了今天的福耀。
@他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
@当年他不计得失的大胆和争气,才有了今天的福耀
06
中国“入世”后反倾销胜诉第一人
他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成为中国“入世”后反倾销胜诉第一人,震惊世界。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加拿大国际贸易法院向包括福耀玻璃在内的中国汽车玻璃行业发起反倾销调查。
谈到当年的反倾销官司,他淡定地说:“他们的工作组进到我公司去查看我的账号,我大大方方地把计算机系统打开让他们看,我告诉他们这里的财务制度非常完整,我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包装箱用多少木材、多少根铁钉、铁钉多长、一斤多少根等等数据。他们当时简直不敢相信我们能做的这么细。”
这都得益于早年曹德旺在经营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时,把闲暇的时间用来学习做会计,他把所学运用到初创福耀公司时的会计制度上,以至于1999年公司的信息集成数据报表都是Oracle(甲骨文)系统。
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感到劳神费力和没有信心,因此选择认赔。而曹德旺迅速成立专门反倾销应诉办公室,并派出工作小组,参加加拿大国际贸易法院的公开聆听。
经过8个月艰苦应诉,2002年8月30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院裁定,来自中国汽车玻璃在加拿大的销售不构成侵害。
曹德旺大获全胜,赢得我国入世后的第一起反倾销案。2004年,又获得第二起在美国的反倾销诉讼胜利。
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2006年美国商务部部长访问中国时,点名约见曹德旺。
曹德旺说:“为什么要应诉?因为我认为,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态度、一个行业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的态度!美国起诉的并不是福耀集团一家企业,而是整个汽车玻璃行业,很显然他是冲着我们中国来的,作为中国汽车玻璃协会的会长,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我想,我有资格、有义务、有责任站出来,无论是为维护国家的声誉、民族的尊严还是行业的利益,我都必须站出来据理力争,打这场官司。”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福耀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也成为了世界级的先进企业,成为了全球一流的汽车玻璃供应商,并为行业树立着典范。
如今,福耀集团已在福建、吉林、上海、重庆、北京、广东、湖北、河南、内蒙、海南、俄罗斯、美国等地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与全球化的销售。
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在全世界,福耀的市场份额占到了20%。宾利、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大众、福特、克莱斯勒、日产、本田、现代、菲亚特、沃尔沃、路虎等世界知名品牌,都是他们的长期客户。
2009年,曹德旺还作为首位华人企业家,获得了具有世界企业界奥斯卡之誉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从小,他的父亲就常和他说:“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
可以说,曹德旺能够把福耀集团做大,做强与儿时父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在曹德旺身上,无不体现了一个人的行为、格局和形象,他的成功,福耀集团的壮大绝非偶然。
可以说,曹德旺能够成为中国“玻璃大王”,实至名归。
文章参考:
“玻璃大王”曹德旺:几乎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后,我决定重新站起来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创业之路 白手起家靠玻璃称霸
72岁“玻璃大王”曹德旺:我成功有4个自信,年轻人要成功,这3个词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