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丑名家(蜚声海内外的丑王)
名丑名家(蜚声海内外的丑王)新中国成立后,蔡友辉参加“戏改”,加入“泉州大众剧社”,即泉州大众高甲戏剧团前身。1954年,泉州高甲戏剧团排练优秀剧目《葛麻》,刚满二十岁的蔡友辉首次担纲主角,参加全国第一次戏剧会演,喜获成功,引起轰动,从此在戏剧界崭露头角,并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1958年夏,泉州著名剧作家王冬青创作的《连升三级》,由泉州高甲戏剧团进行排练,剧中贾福古由蔡友辉的师傅许仰川扮演。1961年,《连升三级》二次改编完稿,上海戏剧学院派出专家组到泉州进行现场指导,专家组对改编后的剧本表示满意,但是对扮演贾福古的角色迟迟不能确定下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蔡友辉到动物园游玩,无意间发现熊猫笨拙可爱的憨态,触动了灵感。他根据熊猫的形态创作了贾福古的艺术形象,得到上海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导演更是激动地说:“贾福古就是你,你就是贾福古。”后来重排《连升三级》,蔡友辉扮演贾福古成为不二选择,演出后获得预期的喜剧效果。塑造经典丑角
“啊!有此等事?不收银两,白送我一个状元?”这是泉州高甲戏剧团《连升三级》戏剧里新科“状元”贾福古(蔡友辉饰)说的经典台词。高甲戏在闽南地区,是一种深受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闽南方言传统剧目,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它根植于闽南大地这方热土之中,在中国文艺戏曲百花园中,傲然竞秀、芳香四溢。高甲戏有一种不成文的俗成约定:“无丑不成戏!”生旦净末丑序列,丑在末位,也就是说在戏剧里丑角是次要的,但高甲戏却不然,它反次为主以“丑”戏而著称,这便是高甲戏的精妙之处,令观众一看就难以释怀。因此,就催生了众多的丑角,诸如蔡友辉这种蜚声海内外戏坛的“丑王”。观众和戏迷们只要一提到“蔡友辉”这三个字,心里就乐开了花,脸上自然流露出开心的笑容。在人们的记忆中,“蔡友辉”这个名字就是高甲戏丑角这一行的符号,其人就是丑角的化身!
▲丑角形象深入人心
潜心演绎丑角四十多年
蔡友辉(1934年9月—2001年3月)石狮市凤里街道大仑村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副团长、名誉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著名高甲戏表演艺术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蔡友辉版《连升三级》
蔡友辉从艺四十多年,在高甲戏这个大舞台上默默地耕耘着他的戏剧人生,潜心于丑角的继承与创新。在这个领域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荒诞不经、啼笑皆非的丑角艺术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有:《连升三级》的贾福古、《唐知府审诰命》的唐知府、《乔老爷上轿》的乔老爷、《王金鸾祭法场》的李牛角、《筍江波》的吴世荣、《说唐》的程咬金、《十五贯》的娄阿鼠、《大闹花府》的花云、《管府送》的管府、《婶婆打》的冯婶,还有新编历史剧《大河谣》的陈潢,等等。蔡友辉几乎演遍了高甲戏丑行里的所有角色:官袍丑、公子丑、方巾丑、傀儡丑、破衫丑、家丁丑、书生丑、媒婆丑……
蔡友辉十二岁那年开始走向从艺之路。跟随闽南民间戏班老板学艺,饱受了世间苍桑、吃尽了人生苦头。一路走来,辛酸和坎坷伴随着他童年的成长历程;生存的无奈,让他过早地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风雨与戏笼一肩挑,走村串寨、风餐露宿;过着忍饥挨饿,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生活;在逆境中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为了能更早更好地掌握戏剧的基本功,蔡友辉小小年纪便立下了雄心壮志:一定要学好本领,挺起腰杆、出人头地。他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拼命地刻苦学习高甲戏的说、念、唱、打,以及“须子功”“面部功”“毯子功”“把子功”等基本功。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他天赋极佳,悟性颇高。他在刻苦自学与实践中不断提高演技,由于虚心好学,经常得到师傅和师兄们的指教,从中受益良多。平时他多一个心眼,经常关注后台各种乐器的演奏程序,因此,对锣鼓经、音乐曲调及舞台规律能做到入心不忘。经过几年的学艺,蔡友辉对丑行这行当却情有独钟,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暗中悄悄地观看师傅、师兄们的一招一式、肢体动作、脸部表情,然后把它们熟记于心,独自揣摩、模仿消化。由于对丑行的喜好,后来拜名丑许仰川为师,在师傅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努力下,蔡友辉的丑行功夫大有长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丑角的艺术技能日臻完善。
塑造经典丑角形象“贾福古”
新中国成立后,蔡友辉参加“戏改”,加入“泉州大众剧社”,即泉州大众高甲戏剧团前身。1954年,泉州高甲戏剧团排练优秀剧目《葛麻》,刚满二十岁的蔡友辉首次担纲主角,参加全国第一次戏剧会演,喜获成功,引起轰动,从此在戏剧界崭露头角,并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1958年夏,泉州著名剧作家王冬青创作的《连升三级》,由泉州高甲戏剧团进行排练,剧中贾福古由蔡友辉的师傅许仰川扮演。1961年,《连升三级》二次改编完稿,上海戏剧学院派出专家组到泉州进行现场指导,专家组对改编后的剧本表示满意,但是对扮演贾福古的角色迟迟不能确定下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蔡友辉到动物园游玩,无意间发现熊猫笨拙可爱的憨态,触动了灵感。他根据熊猫的形态创作了贾福古的艺术形象,得到上海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导演更是激动地说:“贾福古就是你,你就是贾福古。”后来重排《连升三级》,蔡友辉扮演贾福古成为不二选择,演出后获得预期的喜剧效果。
▲蔡友辉版《连升三级》
1962年,蔡友辉随剧组《连升三级》奉调晋京献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以及在京的文化界翘楚亲临观赏,对该剧予以高度赞扬。郭沫若、田汉、老舍、邓拓等文豪赋诗、撰文盛赞高甲戏《连升三级》的丑角表演艺术“登峰造极”,称赞《连升三级》是一颗“南海明珠”。这一次京城的成功献演,客观地说,主要是蔡友辉精湛而独特的艺术技巧,把贾福古这个人物的艺术形象几乎演绝了。蔡友辉此时尚未满三十岁,从北京载誉归来受到有关部门的褒奖,从此奠定《连升三级》贾福古这个艺术形象扮演者无人取代的地位,至今尚无人逾越。1963年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先生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高甲戏的艺术特色》的评论文章,文中称:“几乎把丑角演绝了,丑角在高甲戏中差不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高甲戏《连升三级》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丑图”。
“丑王”绝活有口皆碑
泉州高甲戏剧团为了丰富农村、工厂、机关、部队广大观众的文娱生活,每年有大半时间到基层,到第一线去巡回演出。特别是到闽南乡村演出,人们最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打听一下,蔡友辉这个“活宝”来了没有?如果因故未能随团前来演出,那麻烦可就大了,“蔡友辉没来,你们来干什么?”这话把大家问得不知所措,他们硬是要把剧团里的道具扣下几件,让蔡友辉亲自前来提取。没办法,谁叫这个“活宝”是他们的“至爱”!蔡友辉在农村拥有众多的戏迷和铁杆粉丝,尤其在石狮的十里八乡这些忠实的票友那就更不用提了。蔡友辉不但事业有成而且是一位孝子,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亲,成家之后,为人父的他,这种孝道更尽心尽意,虽然工作繁忙,还是会不时抽空乘车到老家石狮大仑村看望年迈的老母亲。他为人仗义疏财,经常拿出部分薪酬与衣物资助亲友。
蔡友辉不但拥有让观众捧腹的舞台艺术形象和令人忍俊不禁的灰谐幽默俚语,而且他天生一副清脆而响亮的好嗓子,颇富磁性、极具穿透力,如若在宁静夜晚的乡下露天戏台演出,其声音可远播千米之遥!每次演出大都是丑行角色,由于固化的角色脸谱,因此,每每总是以“鸟屎面”的扮相粉墨登场。只要他一上场,一亮相,台下立刻会传来一片掌声,一片喝彩声,接着又是一阵骚动。这种现象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会多次出现。无论是扮演《筍江波》里的吴世荣或者《十五贯》里的娄阿鼠,一个是好色成性的花花公子、一位是偷盗为生的梁上君子!这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角色,他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角色“丑”戏的情节分寸或张弛有度,将每个角色演绎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这对观众来说无异于一场不可多得的视角盛宴,或是一次“美”的享受。
“文革”期间,剧团解散了,但蔡友辉一刻也没有放弃过他钟爱一生的高甲戏事业。一有空就悄悄地练习基本功,并暗暗地告诫自己不能荒废,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粉碎“四人帮”后,高甲戏剧团浴火重生,《连升三级》等一些压轴的剧目开始复排。蔡友辉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事事处处严以律己、全力以赴搞好剧团的排练工作,欲把丢失的时间补回来。改革开放的到来,给高甲戏剧团带来了新的机遇。1981年至1984年这段时间,蔡友辉多次带团前往中国港澳地区及东南亚诸国,受到港澳同胞及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蔡友辉的丑角艺术魅力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众多老华侨,他们从大老远慕名而来一睹“丑王”的舞台风采,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赞誉有加,对“丑王”的艺术绝活有口皆碑。同时,蔡友辉也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和赞赏,每次出国演出总能载誉而归。
▲《大河谣》剧照
蔡友辉没有在众多的荣誉面前固步自封,而是加倍努力,采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不断锤炼与锻造,使角色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趋于生活化、人性化、精准化,力求用更拿手、更精彩、更完美的角色回报观众。他主演的《连升三级》1993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之一。同年9月,泉州高甲戏剧团新编历史剧《大河谣》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会演。蔡友辉主演剧中丑角正面人物陈湟,大获成功,荣获优秀剧目等八项大奖,同时蔡友辉个人获得中国第四届“文华奖”,再次佐证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炉火纯青的丑行技艺,这是对蔡友辉的演艺生涯一次实至名归的褒奖,把他的高甲戏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连升三级》与《大河谣》双双拔得头筹,“贾福古”与“陈湟”,一正一反、各有精彩、珠联璧合,给中国戏坛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谢天义 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