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拥有”只是建立人物关系形成羁绊的重要机制,在这点上,Lucrèce Andreae并没有考虑过多做出诠释,一个是因为爷爷死的时候她还尚小、能够获得的悲伤是有限且有时效的,另一方面是她认为亲情是不可以被设计的,应该让它顺其自然。同样的表达技巧在另外两部谈“羁绊”的动画片《父与女》《回忆积木小屋》也如此,非主流的抒情短片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方便理解即可。抒情性的非主流动画其实会更加注重节奏更加强调快慢,快的是对过往记忆的压缩,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亲情应该具备想象力、作品必须留给读者私人空间,才能更大效益地达成共鸣,然而慢下来的是被沉淀下来的羁绊,更准确来说是无法表达清楚和无法释怀的心绪。开篇小男孩的第一句话就点明在家人眼中过去的爷爷并不是一个值得被记得被缅怀的长辈,他们用俄罗斯表达懒得只知道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专有名词“海象”来形容他们死去的家人,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命名为“海象”,这不单单是观众对爷

加藤彻在《汉文力》里写道,我们的一生,总是在告别中前行,那些你不愿意失去的,会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你的生命中淡去,学会以爱作为武器,来抚慰死亡带来的锥心之痛,是我们一生永无休止的课程。有值得思念的人,证明自己曾经被善待过,这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春天。”

我们终将走向死亡,这是既定且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离开谈不上是一件很糟糕或很消极的事情。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减少面临它的悔恨或惧怕,设定了无数条路线,期望懂事点的我们能在别人的悲欢里学会正确地面对离合。可接受死亡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何尝不是在努力,努力让一切恢复到平常,努力学着坦诚接受,努力不畏惧伤痛,努力最后把所爱之人收藏在记忆里

拥有——记忆的开始,生前的印象

《我的爷爷是海象》这部短片动画最开始的灵感来源于Lucrèce Andreae真实的童年记忆,动画里所提到的那个迟钝又执着的祖母、易怒又心软的母亲或者是喜欢吹嘘斗架的孩子们,都是作者内心深处最宝贵又沉重的一笔。亲情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特殊的一种,因为只有家人你没得选择,而家人偏偏是爱的第一启蒙老师,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羁绊,凝成了《牡丹亭》里最浪漫的一句话“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人的活法或许是独一无二的,但以什么样的方式被保留下来我们却有得选择!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1)

短片主要是围绕“死去的爷爷”展开了一段自我救赎和自我缅怀的告别仪式,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这部短片最重要的角色爷爷却基本没有露过真面目,更多是通过家人对其的印象而臆想出来的“幻体”。

开篇小男孩的第一句话就点明在家人眼中过去的爷爷并不是一个值得被记得被缅怀的长辈,他们用俄罗斯表达懒得只知道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专有名词“海象”来形容他们死去的家人,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命名为“海象”,这不单单是观众对爷爷的第一印象,也是所有活着的家人目前对他最深的执念,影片隐藏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来破除对死者的怨念,准确来说是接受死去的家人不好的一面,这样有无怨气就不重要了。

子孙们觉得他很懒很糟糕,母亲觉得他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这场出行里唯一带着缅怀和虔诚之心的只有祖母也就是他的妻子,那是陪伴他最久的人也应该是最有资格评判他的人,但影片中祖母从未对死去的丈夫多做评价,只是像以往一样带着孩子们过去告别,她跪着地上,做出虔诚的动作念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奇怪话语,孩子们懒得多做评价,都各干各事了。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2)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除了祖母没有人爱着外公?除了祖母没有人愿意接受那个糟糕的父亲,但事实是这样吗?

“感知”的部分会回答这个问题,在此我们只需要记得除了马里乌斯(最小的那位),其他的人都已经到了能够感受羁绊的年龄了。《我的爷爷是海象》全片共14分钟,在有限的时长里,前半段只得出了——爷爷生前印象不怎么好,所以孩子们都不爱他,这里对应的是生前的羁绊和情怀。

抒情性的非主流动画其实会更加注重节奏更加强调快慢,快的是对过往记忆的压缩,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亲情应该具备想象力、作品必须留给读者私人空间,才能更大效益地达成共鸣,然而慢下来的是被沉淀下来的羁绊,更准确来说是无法表达清楚和无法释怀的心绪。

“拥有”只是建立人物关系形成羁绊的重要机制,在这点上,Lucrèce Andreae并没有考虑过多做出诠释,一个是因为爷爷死的时候她还尚小、能够获得的悲伤是有限且有时效的,另一方面是她认为亲情是不可以被设计的,应该让它顺其自然。同样的表达技巧在另外两部谈“羁绊”的动画片《父与女》《回忆积木小屋》也如此,非主流的抒情短片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方便理解即可。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3)

感知--重现失去时的悲伤,在伤痛中学会接受

感知是短片中的过渡,拥有和感知的交叉使得动画的“块状文学叙事方式”更加明显,这也恰恰证明了作者想要的不是波荡起伏的情绪,而是在安静祥和的气氛里慢慢地解放人们内心压抑着的真实情绪。弗洛伊德在谈“自我、本我、超我”的时候,也说到“超我”是人格中的警察,它会排除所有内心畏惧且胆怯的一切物质,迫使它们抵达不了潜意识,但“超我”的能力有限或者说人的“幻想”会伪装,所以超我为了避免难受会阻止“失去家人”这件悲伤的事情进入潜意识,但它无法避免触景伤情的静物(特指烟蒂、存在羁绊的家人)伪装之后溜过去。人类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对压抑的事情做到处处防备,毫无疏忽。

这里只是默认了这场感知进行的大前提,那么作者是如何巧妙完成这场回忆并将它进行包装?

孩子们想到爷爷的片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放松下的无意识流露,一个是警惕下的有意识收回,这个时候短片的音效就变成了带着不可名状的自然风。影片共出现了四个小朋友,排掉马里乌斯以及跑掉的哥哥,剩下的就是主人公(小男孩)和姐姐。在这一片段其实是采用了心理蒙太奇的摄影手法,换句来说,从小男孩爬上山去找爷爷和姐姐躺下的那一刻,两个人的记忆和思绪是同时进行的,这也是为什么当男孩看到海象崩塌的时候,从沙子里长出的藤条差点要了姐姐的命,姐姐窒息的求救其实也是小男孩内心煎熬的投射。

这里还有一个微妙的桥接点是,小男孩拿起了地上的烟蒂试着去模仿爷爷,后来被呛到了气得又把它扔掉。表面的意思就是我们所理解到的“烟不是个好东西,它会呛到人”,但实际上当一个人“刻意”去模仿死去的家人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在乎了,同样的情绪我想到了《xxxHolic》四一模仿侑子小姐的那一幕。这场告别中,不是只有祖母在意爷爷,相反的是大家都在乎只是有的人没表现出来或者他并没有意识到在乎的情绪,“拥有”的部分时刻在提醒着他们每一个人,爷爷有着很多的缺点。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4)

他忽视家庭,懒惰自私自利,还爱吸烟(甚至可能这是致死之因),可这也没有阻止孩子们内心对他的遐想和思念。外层的理智不断地告诉他们,爷爷不值得他们缅怀,但这又不是你说控制就能控制的,人在情感方面永远都是矛盾体。

  • 这里换作更直白的话就是人死了罪是不是可以少一点?糟糕的家人该不该被怀念?(这里的糟糕仅指某一些行为给家人带来怨气,但不含家暴等恶劣行为)

短片给出的答案是假若难受的情绪一直存在,就不必刻意去压着它。因为这是作者的童年记忆,所以小男孩的选择也是她的答案,同时必须要说一下,这部动画在创作的时候,作者的祖母也去世了,所以即使这是童年真实发生的事情,也会因为时间和阅历导致选择变得很微妙。但这不是要求观众必须交着统一答卷,因为她知道亲情是没有答案的,结尾则选择用哭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亲生经历同时给观众释放的空间。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5)

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姐姐和小男孩表达的是“一体两面”,姐姐是“我”女性倾向的一面,小男孩是“我”男性倾向的一面,因为社会对女性表达悲伤的方式更加宽容,所以姐姐不借外物也能进入回忆。

《Clannad》里朋也对渚说过“要哭就趁现在哭,长大就没机会了”,这句话也说明了孩子与大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大人们总是更能藏住情绪,所以母亲并没有像祖母或者小男孩姐姐一样发出“有声”的求救。母亲第一处情感转变是在弟弟为了追逐玩具跑到海里去,她吓到拼命地往海里冲,这里的“放大情绪”和两位小朋友是对上的,他们都因为过度恐惧而陷入了另一种焦虑中,只不过母亲这里的情绪是对着马里乌斯。

这里虽然不是她情绪爆发的第一出口,但马里乌斯的行为把她内心最惧怕的心绪扯了出来,这个时候的她其实是最没有防备的(孩子的一面),这也为她后面莫名其妙跟着大哭埋下了伏笔。大人的情绪比起小孩往往多了一工序,因为他们不必允许大声难受,但有时候他们确实也只是小孩。

到这里,我们也会发现其实除了祖母大家都压着自己的情绪,这也顺理成章地阐明了这场告别仪式为什么是祖母硬性要求的,因为在所有人当中只有她真正地放下,做到了真正的缅怀。保留这种方式,只是为了不让遗憾泛滥,不让羁绊走掉。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6)

消逝--情绪只有被看见才能被消除

让孩子们意识到悲伤并不是祖母的目的,她每年都坚持做着这场“看似毫无意义”的告别,但事实上她才是最不需要这种仪式的那个人,偏偏她是最虔诚的。

我突然记起大一跟舍长讨论到,如何面对已经死去但又不那么喜欢的家人。死去是事实,不那么喜欢也是事实,但有必要因此念念不忘嘛?(这里主要指怨念)我堂妹跟祖母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如果换在七八年她一定会说她死没死关我什么关系,但现在她只会说我也不记得什么感觉了但忘记了她的样子倒是真的。

所以,无论好坏,没有人是离开谁活不下的。

库伯勒.罗斯曾经提过伤痛的五阶段:否认、生气、挣扎、抑郁最后接受。其实我们在面对不太好或者敏感的东西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警惕的否认生气挣扎,这里对应的正是影片“感知”的部分,真正的接受是坦然地去照顾自己的感受,重现旧伤只是为了证明情绪得被看见才能被消除,大多数的心理治疗都是通过还原当下情景,从内部和外部进行奖励促使“受困者”主动走出来。

动画的结尾讲的正是“治疗悲伤”的方式,矛盾是人类常见的情绪,一方面有被固定下来无法选择的羁绊,另一方面又或许存在对家人的怨念。无论是现实中的我们还是故事的主角,他们在没有认可爷爷之前,爷爷一直都是海象,可当他们有人展现出脆弱的方面,其他人的情绪也会随之被调动,这大概就是亲情特有的默契。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7)

人特别奇怪的点就是在没有真正触及灵魂的时候,其他都无关痛痒。影片中祖母的惊讶也表明了在过往的几年里,孩子们都没有表露过这种类似的情绪,最后她能够温和地安慰小男孩是因为她早就放下了,正如村上春树所说的,仪式感就是把普通单调的生活变得不一样,让我们对在意的事情或人有了敬畏之心。

林木然在他的日记里曾经提过,仪式感是人类建在生命这条河流上的灯塔,因为世界是无序混乱的,随时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就能把灯吹灭,所以灯塔本身无意义,但它还是应该存在那里。

悲伤也如此,尽管每个人对失去的态度不同,但永远要记得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不愿意接受失去不代表不能尊重失去,也不代表没有面临失去的勇气。人生就是因为有遗憾才被记得,被记得才有缅怀之心。既然躲避不了悲伤,那就去意识到“失去”,让“失去”释怀你的灵魂。

只有真正地放下了,我们才能继续前行。作者并不是想阻止我们继续悲伤,她只是想告诉我们如果真的难受就哭出来,哭不是泄愤,哭只是让告别变得体面,变得更加轻易。事实上,哭能够解决的事情都是小事,不能哭跟不愿意哭才是大事。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8)

所以作者才在强调不要压抑情绪,人是都被允许释放的,甚至带动观众一起哭。治愈失去不是治愈感冒,它不可能是一两周就会好的,所以你只需要努力给自己重建的机会,时间会愈合一切。重建自己的心只需要两个步骤,首先先接受失去,这里对应的正是“感知”的片段,然后再承认“它是不可逆转”,在这两个环节中,其实更难做到的是前者,不可逆转是我们一打出生,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在暗示我们。

生命最微妙的就是它标出了起点和终点,它把话语权的一部分交给“我”(生命的主体)去诠释,所以不要苛求完美,不要苛求逝者,更不要苛求自己当个百分百理智的人,人是被允许释放的。

我的人生很快就会完整,因为我会活过,将来会死掉。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寻找平和点。在达到平和前,经历失去经历痛苦是必须的,但成长也是存在的。

写在结尾--

在看到大家抱着一起哭的时候,我也跟着哭了,我并不是觉得铭记是多么煎熬的事情,也并不是觉得告别是多么难受的事情,相反的我觉得光明正大的哭光明正大的悲伤更困难。

我奶奶过世的时候恰恰是碰到我有记忆的年龄,所以当知道她永远地告别我们的时候,接近一个月的晚上我都藏在枕头里抽噎(爸妈知道但没有制止过我)。家人的离世对我而言是一场洗礼,它让我亲眼目睹并铭记了失去,又允许我无需忍耐去悲伤,最后让时间教会了我释怀。

我的爷爷像大象(我的爷爷是海象)(9)

所以我也希望当你回忆起你离世的家人,没有悲伤和遗憾。伤痛本身是不需要被拯救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坦诚接受,而减少悲伤和悔恨的方式就是活着好好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或许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哲理,但你还是需要努力做到,因为它依旧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龙应台在写给儿子安德烈的家书,里面就提到了这么一句——学会接受学会告别是我们理解死亡理解爱的第一步。情绪只有先被看见,才能被解决,所以坦然面对你的情绪,该难过就难过吧!

这是题外话,这部短片我看过两个译名,一个是外公一个是爷爷,我不懂法文也没有看过原素材,所以还是用了《我的爷爷是海象》(第一个看到的译名),但事实我觉得基于母亲与“他”的情感,我个人会倾向于这个角色是“外公”,因为爷爷不需要对媳妇尽多大的责任,奶奶也不太好让媳妇陪自己来出行。不区分爷爷外公的情况下,我还是更喜欢《再见海象爷爷》这个译名,有一种释怀轻松的心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