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司马懿雕像察举制度政治基础动摇,来自基层更广阔的领域的官员资源明显减弱。唯才是举的质量和数量受到限制。为了扩大官员的选拔范围,吸引地方豪强大族,形成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就逐步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汉朝以儒家思想为标准,通过宗族乡党评议成为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的主要依据,形成自下而上的推举孝廉、茂才制度。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乱动荡,使百姓流离失所,打破了宗主乡党稳定的局面,察觉制度从根本上动摇。曹操统一北方,稳定中原政权,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选拔任用民间的贤良之士,使武将谋臣为国之需要之才。以袁绍、袁术、孔融、刘表、刘焉等豪门大族官僚贵族集团受到削弱甚至消灭。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掌握政权后以限制和打压原来的官僚贵族集团,大批的经学儒士远离政权,儒家思想被弱化,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思想开始复苏,并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了新的贵族豪门集团。

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过程。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制,始于魏国,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灭于隋朝,历时三百六十余载。公元220年,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制,设立中正官,按照门第、道德、才能三方面评品人物,确定等级,以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品。按照中正官确定的品级为依据选拔任用官员,被称为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大都由各州郡长官推举。后司马懿在州设大中正,在所属郡设小中正,大中正为中央政府重臣兼任,也由司徒或吏部尚书直接兼任。通过中正官按门第德才进行评议,确立品状,状是对所评议人物的评价和品级的文书。经司徒府审核,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吏部按照审核的品状,根据需要任用官员。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1)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和趋势。九品中正制继承了汉朝察举制度,吸收了曹操的唯才是举的原则,为了拉拢地方豪门大族,强化中央集权,对汉朝时期察举制度进行改良,形成九品中正制度。东汉中后期外戚干政,宦官乱政,党锢之祸,导致政治腐败,官僚贵族势力强大,利用察举制度发展家族和集团势力。袭断官员的选拔任用。遭到中下层士族和地方豪强的反对和谴责。

自东汉末年以来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诸侯争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灾民。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2)

汉朝以儒家思想为标准,通过宗族乡党评议成为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的主要依据,形成自下而上的推举孝廉、茂才制度。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乱动荡,使百姓流离失所,打破了宗主乡党稳定的局面,察觉制度从根本上动摇。

曹操统一北方,稳定中原政权,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选拔任用民间的贤良之士,使武将谋臣为国之需要之才。以袁绍、袁术、孔融、刘表、刘焉等豪门大族官僚贵族集团受到削弱甚至消灭。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3)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掌握政权后以限制和打压原来的官僚贵族集团,大批的经学儒士远离政权,儒家思想被弱化,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思想开始复苏,并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了新的贵族豪门集团。

察举制度政治基础动摇,来自基层更广阔的领域的官员资源明显减弱。唯才是举的质量和数量受到限制。为了扩大官员的选拔范围,吸引地方豪强大族,形成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就逐步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4)

司马懿雕像

九品中正制的成效和负面影响。自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60年的时间里,九品中正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克服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度造成的腐败和官员的平庸,发挥了唯才是举的优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官员。

但是到了两晋时期,司马氏政权腐败无能,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掌握,选拔任用的官员来自豪门贵族,重门第轻德才,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形成门阀士族,门阀政治盛行。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5)

司马昭雕像

官员奢靡腐化,平庸无能,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乐浮华重形式,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滋养了大批的政治寄生虫,腐朽而没落。

儒家思想的动摇,东汉经学大儒远离政治核心,三国时期太学废弃,出现了许多势力奸诈道德败坏之徒,并把持朝政,使九品中正制度偏离正道而走上歧途,成为门阀政治的工具,对中央集权政治造成重大影响,对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造成破坏。最终被取缔,代之以科举考试制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