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立轴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王铎立轴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
王铎立轴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王铎立轴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方面都堪称典范,他酣畅淋漓的用墨,势若飞舞的结字,极尽变化的章法,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下面我们试从字法、墨法、章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王铎的立轴书法在用笔、结字、章法等“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股思潮也给艺术家带来了空前的觉醒,这正是一个思想、艺术喷涌的时代。书坛上出现了一股以祝允明、徐渭、张瑞图、董其昌、黄道周、王铎等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获得了丰硕的书法艺术成果。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对以“二王”为标准的传统审美观发起了挑战。立轴书法出现以前书法作品基本上是以手卷和尺牍的形式呈现。受到书写材料、书写方式和家具的影响,人们只能书写尺幅比较小的字。导致作品的观赏方式也比较单一,都是放在几案手头上细细观赏。立轴的这种表现形式首先萌芽与唐,成熟与宋,现在能见到最早的一副立轴作品,是南宋时期吴琚的一副《行书七言绝句轴》。元代已经出现立轴书法,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明代以后开始盛行。出现了
柯 溪/文
【摘要】“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这是近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对王铎的赞誉。在人品即书品的品评标准下,因他降清先后在两朝为官,世人对他的书法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不免带有贬斥和轻视。但他对书法风格的开拓与创新,形式美感的创造,以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书学成就使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其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皆善,形式上也追求多样性,手卷、条幅、立轴等等。其中以他的立轴书法数量最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本文即从字法、墨法、章法等方面浅析王铎的立轴书法。
【关键词】书法;空间研究
一、王铎及其所处时代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书法大家,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明亡后,迫于无奈王铎只能成为清朝的新臣,此举一直被后人责难至今。晚明之际,从经济领域到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受着巨大的冲击,美学思想领域也不例外。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向封建社会千年不变的价值秩序提出挑战。一时间,人们的思想达到了相对自由的状态。
“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股思潮也给艺术家带来了空前的觉醒,这正是一个思想、艺术喷涌的时代。书坛上出现了一股以祝允明、徐渭、张瑞图、董其昌、黄道周、王铎等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获得了丰硕的书法艺术成果。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对以“二王”为标准的传统审美观发起了挑战。
二、立轴形式的发展与兴盛立轴书法出现以前书法作品基本上是以手卷和尺牍的形式呈现。受到书写材料、书写方式和家具的影响,人们只能书写尺幅比较小的字。导致作品的观赏方式也比较单一,都是放在几案手头上细细观赏。立轴的这种表现形式首先萌芽与唐,成熟与宋,现在能见到最早的一副立轴作品,是南宋时期吴琚的一副《行书七言绝句轴》。元代已经出现立轴书法,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明代以后开始盛行。出现了一大批创作立轴书法的能手,如徐渭、王铎、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立轴书法的创作在此时达到了空前繁盛。数量之多,作品的水平之高都成为明代书法的一个独有特性。
为什么立轴书法会在明代发展起来并且如此兴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造纸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有丰富的书写材料进行大胆创作的物质基础。明代家具以及建筑风格的改进使得人们的书写方式从坐书转变为站立书写,陈列方式也随之改变为以悬挂为主。还有就是艺术家们受到明代创新思潮,审美风尚的影响,而开始做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立轴书法的盛行还与作者的创作心态有关,明代以来,一大批爱好书法的收藏家耗巨资收藏大量书法作品。大部分作者的创作心态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书法的价值观念[1]。
三、王铎立轴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王铎的立轴书法在用笔、结字、章法等
方面都堪称典范,他酣畅淋漓的用墨,势若飞舞的结字,极尽变化的章法,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下面我们试从字法、墨法、章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字法黄惇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提到了“厅堂壁上观”这一欣赏方式的转变。认为大尺幅立轴形式的流行引起了笔法由“丰富”还原为“简单”。书法三要素的核心部分的笔法开始衰减。而结字与章法却因欣赏方式的改变而大为增强。同时期的董其昌也意识到了写小字与写大字在审美以及技法上的差别,他曾说:“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将小字放大写如果还用写小字的方法那必然会显的流薄而浑厚气势不足。而且那个时期还没有开始盛行碑刻,是以纯帖学的方法书写。那么这些问题是立轴书法初期最普遍的一个问题,然而王铎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而眼光和天分,他注意到了小字展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字势和精微的笔法。在大字作品中随性挥洒,演绎了由小字到大字的完美转换。王铎曾在《跋柳书》中说:“柳诚悬用《曹娥》《黄庭》小楷法拓为大,力尽气完。”可见王铎独具慧眼较早的悟到了写大字与小字本质上的差别,并且找到发展的关键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创作中[2]。
如图一《书画虽遣怀文语轴》中,整幅作品通过字的大小,笔画的轻重来调整节奏,通过字形的左右摇摆使之产生动感。王铎对字形的处理有好几个方面,有字与字之间的轻重对比,有字内笔画之间的对比,如图一中“书”“事”“撰”等,单个字内笔画的轻重对比非常明显。还有就是字的连带使几个字形成块面,起首“书画虽遣怀”五字大小、轻重、疏密安排的错落有致。时而三五字相连,上字连接下字,线条苍劲老辣,一气呵成、节凑清晰明快。在第一列中,“书画”“遣”“无”“俗”“事”“时”等字,左右倾斜度很大,使这一列纵向形成摆动之势。如果每字都写得很正,就会显得不生动,呆板无味。
(二)墨法宋代姜夔在其《续书谱》中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可见在书写不同的作品时应该取不同的墨色来使作品更加完美。王铎不仅仅是依靠字内、字外的关系来处理空间,而且还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枯润来表现空间的丰富性。
“涨墨”是指墨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巧妙地利用“涨墨”之法来增加书作的艺术效果者古代已有,但真正在书法创作中大量使用“涨墨”的当推王铎。王铎涨墨法的运用使笔画自然渗化,粘结成块,造成一种模糊、浑沌、残缺的美,使得作品中的“墨色”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铎的“涨墨”还在于它的虚灵透澈,并不是死墨堆积,他笔中含墨量多,入纸后,随其湮去,涨出之墨与笔画并不相混。王铎多变的墨法,强化了立轴作品的节奏,弥补了大字行草笔法单一的缺点,改变了以往巨幅立轴呆板、单一的局限,使它呈现出激荡磅礴的气势。
(三)章法中国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由阴阳衍生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干湿、枯润、浓淡等对立矛盾的审美。如蔡邕《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王铎立轴作品中的章法可谓是擒纵互济、敛而不拘、放而不野,注重大开大磕,抑扬顿挫、若行若藏等对立而又中和的审美特征。
解缙《春雨杂述》:“一篇之中……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嘱,八面四方,犹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论述了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处理关系。
章法关系着一副书法作品的基调、意境和情趣,是整体性的空间经营。相比较以前的卷轴,观赏作品时主要是品读文字、研究笔法、结构等,对作品整体的章法关注较少。但到了立轴作品上,因作品悬挂在墙面,视觉范围较广阔,人们在较远的地方就能将整个作品收入眼底。
所以首先关注到的是作品的整体气息,而非某个局部。王铎在处理章法时就特别注重作品的势和气息,不因为局部而忽略整体。这里不是说局部不重要,而是局部在这个时候要为整体服务,使整体更加完善。此时他的用笔、字形、墨法等都是为整个章法服务的。王铎在处理行间距的变化也非常丰富。行间距有宽有窄、有疏有密,还通过字的左右欹侧、墨色的浓淡使前面一行与后面一行的联系更加密切。
如图《书画虽遣怀文语轴》中,第一二行之间显的宽松疏朗,到三四行就慢慢紧密。落款也是非常讲究,根据最后一排的字势来安排款识的位置,使得行间的节奏变得舒缓而有情趣。王铎的立轴作品中落款的形式也是独具匠心,有穷款、长款、单款、双款等等。这也成为作品布白的一种手段,款识与正文的走势相配合,还可以对正文进行补充和调整。
四、总结王铎将二王一脉的优秀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明清以后学习王铎书风的人越来越多。现当代各式书法展览越来越丰富,而王铎的大副立轴作品又非常适合走向展厅,所以王铎立轴书法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留下的大量书法作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书法学习者宝贵的财富,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123-124.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96-97.
(孟云飞转自《品牌研究》 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