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奶和国产奶专业测评(全球第一乳品进口大国)
进口奶和国产奶专业测评(全球第一乳品进口大国)◆日本、韩国分别为3.1公斤和3.3公斤,折合原奶基本同饮用奶消费量相当。◆美国16.7公斤、欧盟18.6公斤,折合原奶是饮用奶消费量的2~3倍。◆美国舍饲为主,变动更小,各月产量在平均值的-7% ~ 4%之间变动;◆我国全部舍饲,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变动比上述国家都小,各月产量变动范围-3%~ 3%之间。发达国家年人均奶酪消费占比非常高
乳品结构畸形 全民单一喝奶是主因
原料奶生产季节性波动并非中国特产,发达国家也如此
◆新西兰放牧,有3个月枯奶期,各月产量在平均值的-85% ~ 77%之间变动;
◆欧盟舍饲为主,有少量放牧,变动小得多,各月产量变动范围在-8% ~ 10%之间;
◆美国舍饲为主,变动更小,各月产量在平均值的-7% ~ 4%之间变动;
◆我国全部舍饲,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变动比上述国家都小,各月产量变动范围-3%~ 3%之间。
发达国家年人均奶酪消费占比非常高
◆美国16.7公斤、欧盟18.6公斤,折合原奶是饮用奶消费量的2~3倍。
◆日本、韩国分别为3.1公斤和3.3公斤,折合原奶基本同饮用奶消费量相当。
◆我国年人均奶酪的消费量仅0.06公斤,折合原奶不足液态奶消费量的四十分之一。
发达国家50%左右原奶用于生产奶酪
◆美国和欧盟生产奶酪分别消耗46%和60%的原料奶。
◆英国近1/3的原料奶用于生产奶酪;澳大利亚原料奶38%用于生产奶酪;
◆我国仅有0.3%的原奶生产奶酪,主要靠进口,国内产量据估计不足1万吨。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但是我国牛奶却时常过剩,尤其是季节性的过剩几乎年年光顾,此外我国牛奶人均消费水平遇瓶颈增长缓慢,有限的增长被进口乳制品挤占,这是影响我国奶业发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究其原因,与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畸形有密切关系——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是液态奶(“喝”),而发达国家消费的主要是干乳制品,尤其是耗奶量高的奶酪(“吃”)。此现状,一方面导致我国居民的牛奶消费量无法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没人消费,原料奶过剩时,也无法通过生产奶酪等消化过剩奶源。
因此,我国奶业必须大力改变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提高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量,提升整体消费水平,进而有效调节生鲜乳季节性余缺。
牛奶供应呈现季节性特点,中国与奶业发达国家普遍如此奶牛有机体与外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关系 奶牛必须适应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以及饲草料的变化,牛奶生产呈现季节性特点也就在所难免,只是有明显与否的区别,新西兰等放牧国家变动最大;放牧 补饲相结合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次之;舍饲为主且饲养管理水平高的国家,如美国、欧盟相对较小;我国舍饲为主,变化还算相对较小的范畴。
牛奶生产季节性变化最明显的是新西兰,有三个月的枯奶期 因其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牛奶生产同牧草生长情况一致。新西兰各月牛奶产量在平均值的-85% ~ 77%之间变动,2019年月平均产奶量为182万吨,而最低点在7月仅27.4万吨,比月平均值低85%;最高为10月份321.3万吨,比月平均值高77%(见下图左)。
澳大利亚主要采取放牧 补饲模式,变动比新西兰明显偏小。2019年全年月平均产量为71.4万吨,最低点为2月份的57.3万吨,比月平均值低20%;最高点为10月的96.1万吨,比月平均值高35%(见下图右)。
2018-2019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牛奶供应季节性变化特点
美国和欧盟最主要养殖模式为舍饲,产量变动比放牧国家小很多。欧盟各月牛奶产量在平均值的-8% ~ 10%之间变动,2019年月平均产量为1280.5万吨,最低时2月份为1175万吨,比平均值低8.2%,5月份为最高值1415万吨,比平均值高10.5%。
美国以舍饲为主,且饲养管理水平较高,变动范围更小,平均值上下-7% ~ 4%之间变动。2019年美国月平均牛奶产量为825万吨,最低点2月份比平均值低6.8%,最高点5月比平均值高4.7%。
2018-2019欧盟及美国牛奶产量季节性变化特点
我国牛奶生产也呈现季节性的特点,变动相对比较小。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各月牛奶产量对于月平均产量变动在-3%~ 3%之间,看似变动不大,但是对具体各牧场有较大差异,尤其夏天气温高湿度大地区或遭遇极端天气,防暑降温措施又做的不到位的牧场,可能会下降10%,甚至20%。
2016~2019农业农村部监测生鲜乳产量变动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生产乳制品以干制品尤其是奶酪、奶粉为主,而非液态奶为满足居民对奶酪等高品质乳制品消费需求,同时应对牛奶生产的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发达国家生产的原料奶绝大部分用于生产干乳制品,便于贮存和运输,用于出口或者本国消费,同时可以很好的解决原料奶过剩的问题。
美国和欧盟奶酪生产分别消耗46%和60%的原料奶。据IDF数据,2016年美国奶酪产量441.2万吨,折合生鲜乳为4412万吨,而美国当年牛奶产量为9600万吨相当于46%的原料奶生产奶酪,而饮用奶为2229万吨,仅是奶酪消耗原奶的近1/2;欧盟国生产奶酪917万吨,折合生鲜乳9170万吨,而当年欧盟收购原料奶为1.53亿吨,相当于60%的原料奶用于生产奶酪,而生产饮用奶仅用3000万吨。
2016美国和欧盟各类乳制品产量(折合生鲜乳)
澳大利亚原料奶超过1/3用于生产奶酪。2018~2019产季,澳大利亚生产的饮用奶消耗全澳38%的原料奶,并且这个比重还在增加;生产脱脂奶粉/黄油消耗21%的原料奶,生产其他乳制品消耗原奶占13%。
英国近1/3的原料奶用于生产奶酪。据英国调查数据,2019年英国生产的原料奶中44%用于生产液态奶,31%用于生产奶酪,7%用于生产奶粉。
数据显示,乳制品人均消费高的国家,消费的各类乳制品中均以干乳制品为主,尤其是奶酪。而我国的原料奶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液态奶,消费也以液态奶为主。而西方发达国家奶酪消费量远高于饮用奶,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奶酪消费量也接近饮用奶。
2016全球人均奶类消费量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盟奶酪消费量(原奶当量[1])是饮用奶的2~3倍。据国际乳业联合会(IDF)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16年美国年人均消费牛奶297公斤,其中奶酪16.7公斤(折合原奶167公斤),占比超过50%,而饮用牛奶仅69公斤;欧盟国家年人均奶酪消费18.6公斤(折合原奶186公斤),是饮用牛奶的消费3倍。澳大利亚人均消费牛奶约300公斤,其中奶酪年人均消费14.7公斤(原奶当量147公斤),已超过饮用奶成为最大的消费种类,而饮用奶年人均消费105公斤,30年来没有多大变化。
亚洲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奶酪的消费量也同饮用奶量基本相当 据国际乳业联合会(IDF)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日本年人均奶酪消费24公斤(折合生鲜乳)约占1/3,饮用牛奶消费31公斤;韩国年人均奶酪消费28公斤(折合生鲜乳),饮用牛奶33公斤。
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中,奶酪消费仅0.6公斤(折合生鲜乳),而人均消费液态奶超过18公斤,这是影响牛奶消费进一步提高,以及解决原料奶过剩问题重要原因,因此亟需改变乳制品消费结构,尤其是提高奶酪消费量,从“饮”奶,变为“吃”奶(奶酪等干乳制品),拉动消费,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6主要国家奶酪、饮用奶及黄油消费量比较(折合生鲜乳)
总之,积极开发奶酪等高品质、高耗奶乳制品,大力宣传,普及相关营养知识,推动我国居民消费从“饮奶”的结构改变,提高奶酪消费量,提升居民整体乳制品消费水平,是突破我国奶业消费瓶颈问题的方向,也是有效调节生鲜乳季节性余缺重要手段。
注:文中提到的折合生鲜乳、原奶当量折算方式:饮用奶、酸奶1:1,奶酪1:10,奶粉、黄油(奶油)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