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四大句式(干货古文四大句式)
文言文中四大句式(干货古文四大句式)(一)宾语前置句 三、知识点梳理 ②定语后置 ③主谓倒装 ④介词结构后置
一、 作业讲解
二、 课前回顾
倒装句
① 宾语前置
②定语后置
③主谓倒装
④介词结构后置
三、知识点梳理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代词作宾语)
代词:①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咱们、自己、人家”,
②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儿、多会儿、怎么、怎样、几、多少、多么”,
③指示代词,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相、见都是人称代词
介词:连接的是词语和词语
连词:连接的是句子和句子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 作介词
+动词或动词短语 作连词
(二)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在汉语中,中心语与定语二者之间有的需要用结构助词“的”,有的不需要,有的可要可不要。 “的”是定语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 按“定语 中心语”格式构成偏正式名词短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富饶)的四会、(蜚声海内外)的四会柑橘、(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等等。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移置到中心词之后,即“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定语还原到被它修饰的中心语前面。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者”字标志后置。
1、“中心词 定语 者”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2、.“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格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3、“中心词 而 定语 者”格式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僚,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
二.“之”字标志后置。
4、“ 中心词 之 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格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5、中心词 定语(数量词作定语)”格式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译:我带了(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献给亚父。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译:如今听说用(千斤)金、(万户)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
四、课后练习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1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1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14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15、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 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3、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定语后置 、判断句)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宾语前置)
6、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7、未之尝闻。 (宾语前置)
8、以为莫己若也。 (宾语前置)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
10、何以自托于赵?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一)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17、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几个写几个。
18、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19、“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 B 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C 释之,以为寡人(之)戒。 D 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20、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别乐滋滋地当人君! B 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
C 不快乐的是人君! D 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二)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21、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 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B 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C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2、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
A 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 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C 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3、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B 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C 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D 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24、翻译“故以‘ 稼’名轩”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此,他用“稼轩”自号。 B 因此,他用“稼”字来给自己家中轩堂命名。
C 他因此而字稼名轩。 D 人们因而称他辛稼轩。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D B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C B B
17、①莫乐(于)为人君!②师旷侍坐于前。③琴坏于壁。④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18、①惟其言莫之违。②太师谁撞?
句式判断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固一世之雄也。
C.非我也,岁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竖子不足与谋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答案
1、D 例:判断句 A.介词结构后置句 B.被动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
2、B 例:被动句 A.宾语前置B. 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宾语前置
3、C 例:被动句 A、介词结构后置句B、定语后置C、被动句
4、A A.介词结构后置句 B.判断句C.判断句 D.判断句
5、B A、介词结构后置句 B、省略句C.被动句 D.判断句
6、A ①②判断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④定语后置
7、D A、聚之(于)咸阳 B、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D、被动句
8、C A、B、D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
9、B A、C、D介词结构后置句B、宾语前置
10、C 例:被动句A、判断句B、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句
11、B 例: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句
12、A 例:定语后置B、判断句C、省略句D、省略句
13、D 例:介词结构后置句A、判断句B、省略句C、定语后置
14、C A、B、D介词结构后置句C、主谓倒装
15、B A、C、D判断句B、省略句
16、D
【高考连接】
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的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
1、 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的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的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题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的序号。(上海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词结构后置
(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3)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1)翻译的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的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 (1) E (2)D (3) B
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 修辞语 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题2 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被省略的词。(上海卷)
(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扑之,( )入石穴中
(2)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
解题思路:
四个句子均出自课文,考查省略句的几种类型,采用语法分析法。(1)“入石穴中”,缺少主语,是承前省略,补上“虫”;(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面“其”字的指代对象必须是人,所以,“生乎吾前”后要加“者”;(3)“置水中”,中间省略介词“于”; 4)“以”后面缺少宾语“我”,要补上去。这道题目也可以同时结合翻译法,看看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补上什么成分,则很容易判断出原文省略了什么。
答案 虫、者、于、我
试题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的宾语,宾语前置。
A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确定猜测;C“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 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的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
试题4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上海卷)
A 死生,昼夜事也 B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 刑戮是甘
解题思路: “遗剑于路”用翻译法判断,是“在路上丢失了剑”,是介词结构后置。A “死生,昼夜事也”,从形式及意义可知是判断句;B “莫我肯顾”是否定句中代词“我”作“顾”的宾语,宾语前置;C 见试题3“解题思路”,为定语后置;D 由“是”猜测是倒装句,再根据语法分析以及其意义,“刑戮”是“甘”的宾语。所以BCD都是倒装句。
答案 A
例题精析
1、 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 )(上海卷)
A徒见欺 B府吏见叮咛 C百姓之不见保 D而自令见放为
2、 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上海卷)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D将以有为也
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4、 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上海卷)
A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5、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上海卷)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答案:1、B 2、D 3、A 4、C 5、A
解析: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非被动句。
2、题干和D是省略句,A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3、题干和A项是宾语前置,B是定语后置,C是一般句式,D是介宾短语后置。
4、题干和C项都是倒装句,A、B、D项依次为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
5、A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介宾短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D是宾语前置。
6、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上海卷)
卜居( )阳羡 (原文是: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
答案:于
解析:“卜居”意思为择地居住,“阳羡”是地名,作“卜居”的补语,依次省略一个介词“于”。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上海卷)
(2)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上海卷)
(3)(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上海卷)
(4) 金玉是贱,人民是宝。(年上海卷)
(5)人或问之:“何为泣乎?”(上海卷)
(6)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上海卷)
(7)何谓得之于心。(上海卷)
(8)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上海卷)
(9)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上海卷)
(10)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04上海卷)
答案:(1)村子里一个喜欢多事得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2)始终不被愚弄的和尚及庸俗的士人的开凿所玷辱。
(3)终于用孙武做将领。
(4)把金玉看得很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5)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6)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7)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8)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9)(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10)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
解析:(1)定语后置,“者”是其标志。
(2)被动句,用“于”表示。 (3)省略句,即“卒以(之)为将”。
(4)宾语前置,用“是”表示。 (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
(6)判断句。用副词“乃”和语气助词“也”表示。
(7)介宾短语“于心”后置。 (8)宾语前置,用“之”将“望”的宾语“何中”前置。
(9)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10)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固定结构】
固定的文言句式 又称固定句式 它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 了解一些固定结构 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安…哉:难道…吗? 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 比及、及 :等到…的时候 如:洎牧以谗诛
(3) 不亦…乎: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 曾不:连…都不 如:曾不盈寸
(5) 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如:得无异乎?
(6) 得无…乎(耶)、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 大概、恐怕…吧,不是…吗
如:师劳之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 如:惟手熟耳
(8) 庸…乎、宁…乎、 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
道…吗,哪里…呢,怎么…呢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独畏廉将军哉?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
(9) 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作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
如:何陋之有? 夫子何命焉为?
(10) 何哉、何也:为什么呢 如:哉而此独以钟名,何?
(11) 何以:怎么、凭什么、用什么方法 如:何以知之
(12) 何(奚)为,:①为何,为什么, 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②何(奚)…为:为
什么要…呢,怎么…呢, 如: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为什么要…呢、用…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4) 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 如:何其哀也
(15) 何者、何则(表设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
(16)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7) 何故…为:反问语气,译为 为什么…呢 如:何故怀瑾握玉,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8) 何如、如何、奈何、若何、何若:
①动词“如、奈、若” 疑问代词“何”构成,动词含有“楚之、对待、办”等意义,“何”
翻译成“怎么”,可以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今日之事何如 奈何取之尽锱珠
②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构成“奈(若、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如: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得罪于晋,又得罪于楚,国将若之何?
(19) 其…乎(与、也、邪、矣、哉):恐怕(大概、莫非)…吧、还是…吧、难道…吗、真…啊 如:其皆出于此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 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乎?
(21) 且…且…,载…载…:表并列,又…又…、一边…一边…
如:(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22) 若、如…然(者):像…一样 如:貌若甚戚者
(23) 孰与:跟…比较,哪个… 如:廉将军孰与秦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4) 是以:以是的倒装,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 如:余是以记之
(25) 所以:①…的原因 此世所以不传也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方法;用来…的东西 如: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师者,所以…
(26) 无从:无法 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7) 有以,无以:有可以用来…的,有办法用来…的,没有用来…的;无法
如: 项王未有以应。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军中无以为乐
(28) 有所,无所:有…的,没有…的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妇女无所幸
(29) 之谓也:说的是…啊!这就叫做…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
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降,有礼之谓也。
(30)有…者:常用于叙述的开头,突出叙述的对象,有…的人 如:楚人有涉江者
(31) 以为、以…为:①认为,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一样 而陋者乃以斧斤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②用…做…,把…当作…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 以之为,认为(觉得)…怎么样,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32) 唯…(名词)是…(动词)、唯…(名词)之为(动词):译为 只…(动词 名词)
如 唯予马首是瞻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
例题精析:
翻译下列句子。
1、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上海卷)
2、何用姓字为?(春上海卷)
答案: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者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怎么办?
奈…何,对…怎么办
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何用…为,为什么还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