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的目标市场:面膜行业报告 增速领跑日化 市场千亿可期
面膜的目标市场:面膜行业报告 增速领跑日化 市场千亿可期2017年线上TOP10集中度较2015年提升5.5个百分点至32.6%,本土品牌线上集中度较2015年提升5.7个百分点至25.6%,显示出本土面膜品牌的领先优势在奔跑中逐步巩固。从近三年线上市占率TOP10来看,本土品牌以平均占据7席的成绩遥遥领先,2017年一叶子、膜法世家与御泥坊的线上合计市占率超过其余7家品牌的总和。关注乐晴智库 (公众号ID: lqzk767 网站: www.767stock.com) 获取更多行业报告。根据EarlyData的研究显示,天猫商城是中国第一大线上面膜购买渠道,约占在线销售总额的近40%。本土专业面膜、综合化妆品品牌均于2013年前完成天猫旗舰店渠道的铺设,台湾、日韩面膜品牌及国际品牌普遍于2014年后陆续入驻天猫平台。本土品牌利用开店时间差,抢先利用渠道资源,培养用户网购面膜的消费习惯,并逐步完善电商运营机制,使本土品牌在线上面膜销售中拔得头筹
▌本土品牌对比日韩、欧美品牌
对标日韩,原因一:本土品牌率先抢占电商红利
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08-2017年我国化妆品电商占比由0.5%高升至22.8%,在2017年已成为第二大销售渠道。面膜在化妆品矩阵中属偏标品类,更适线上销售。
过去数年,中国电商迎来快速增长期,先行布局电商的本土品牌完成高速扩张。而海外化妆品企业在华均重点打造品牌价值,渠道通常选在中高档的商场以保护原有成熟渠道的利润,从而在早期错过布局线上的最佳时机。
关注乐晴智库 (公众号ID: lqzk767 网站: www.767stock.com) 获取更多行业报告。
根据EarlyData的研究显示,天猫商城是中国第一大线上面膜购买渠道,约占在线销售总额的近40%。本土专业面膜、综合化妆品品牌均于2013年前完成天猫旗舰店渠道的铺设,台湾、日韩面膜品牌及国际品牌普遍于2014年后陆续入驻天猫平台。
本土品牌利用开店时间差,抢先利用渠道资源,培养用户网购面膜的消费习惯,并逐步完善电商运营机制,使本土品牌在线上面膜销售中拔得头筹,确立头部品牌地位。
从近三年线上市占率TOP10来看,本土品牌以平均占据7席的成绩遥遥领先,2017年一叶子、膜法世家与御泥坊的线上合计市占率超过其余7家品牌的总和。
2017年线上TOP10集中度较2015年提升5.5个百分点至32.6%,本土品牌线上集中度较2015年提升5.7个百分点至25.6%,显示出本土面膜品牌的领先优势在奔跑中逐步巩固。
对标日韩,原因二:早期假货现象严重,代购冲突定价混乱
日韩面膜产品因品质优良,概念先进,在国内拥有大量中高端消费客群。但因布局中国市场动作迟缓,早期日韩面膜通常由代购等灰色渠道进入国内,定价无统一标准,货品鱼龙混杂,假货泛滥,极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近期日韩品牌纷纷开拓中国正式渠道,但代购渠道仍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成为阻碍其在中国发展的绊脚石。
一方面,代购商品同款不同价,部分代购渠道产品定价远低于正规渠道售价,影响官方销售。例如韩国品牌paparecipe旗下明星产品春雨蜂蜜面膜套装在天猫旗舰店售价128元,但在香港机场免税店售价仅86元,相价近40元。另一方面,代购渠道缺乏监管,商品真假难辨,品质高低不一,负面口碑降低消费者对海外品牌的好感度。
对标欧美,肤质、文化存在差异
在国内热卖的面膜通常主打“美白、亮肤、白皙”等标签,这源于东方女性对“以白为美”根深蒂固的观念。而欧美人种肤质较亚洲人易显衰老,因此在欧洲市场主打抗皱、抗衰老的产品会更易风靡。
根据statisita对2016年世界各地区面膜主打功效占比的统计,亚太消费者对保湿、增白面膜更加青睐,而欧美消费者对抗皱、抗衰、提亮、速效的需求较高。
由于片状面膜主打功效在于补水保湿与提亮增白,去皱抗衰在敷盖的短时间内效果不及欧美早已成熟的护肤保养产品,因此面膜品类在欧美流行度不及亚洲。
法国面膜市场在2007-2014年间出现连续8年负增长,德国市场也在2003-2014年间出现长达12年的增长停滞,市场冷淡导致欧美市场对面膜产品开发投入较低。
据MENTAL2017年1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42%的美国女性更喜欢含有矿物泥的面膜,其次是苹果醋和益生菌,随后的人参、鼠尾草、蓖麻油和树液也均是较“天然”的面膜原料;而根据CBNdata统计的2016.4-2017.3线上面膜成分TOP10交易量,中国消费者对“科技概念”更加喜爱,前十名中就有玻尿酸、水光针剂等合成物质,其中玻尿酸交易额远高于其他品类。
因此文化诉求不同导致欧美高端面膜在亚太地区销售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