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山深处也有如此壮观的古堡:山丹峡口村 丝绸之路上最后的原生态古堡
国内大山深处也有如此壮观的古堡:山丹峡口村 丝绸之路上最后的原生态古堡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抽个空,寻找这两个地方。抵达山丹后,我的寻访计划就开始了,先是通过宣传部的马良德兄,联系了周小泉故居的相关人员,约好了时间。第二天早上六点,我徒步四千步,穿过山丹县城,寻访了明代关陇学派大儒周小泉的故居。关于这次寻访另有文章叙述,这里不再赘言。至此,就剩下峡口古城了。听说去山丹,我就心动了。我在河西走廊长大,山丹也去过多次,不陌生。五六年前,参加重走路易·艾黎之路也到过山丹。不过,对于山丹,我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找到周小泉先生故居;二是没有去峡口古城。七八天前的一个中午,忽然,接到中国甘肃网张振宇总编辑的电话。电话中他说,正在牵头举办一个大型网络媒体采访行动,邀请我参加。算一下时间,没有相互冲突的活动,便当即答应了。张总编辑是一位痴迷于文化的媒体人。这些年,他们组织了诸多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弘扬甘肃文化,宣传推介丝绸之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也多次参加他们的文化采访活动。电
山丹峡口村:丝绸之路上最后的原生态古堡
夏日,河西走廊中部,蓝天白云,车轮飞驰,瞬间就划过了千年岁月,将我们从现代都市,带到了一座沉寂了五百年的古城堡中。这就是丝绸之路上,最后的原生态古堡——山丹峡口古城。
寻找山丹峡口古城!这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逢,也蓄谋已久的寻找,更是“您好!路易·艾黎”网络媒体主题采访的意外收获。
1.十二年前我有一个计划——寻找峡口古堡,
七八天前的一个中午,忽然,接到中国甘肃网张振宇总编辑的电话。电话中他说,正在牵头举办一个大型网络媒体采访行动,邀请我参加。算一下时间,没有相互冲突的活动,便当即答应了。
张总编辑是一位痴迷于文化的媒体人。这些年,他们组织了诸多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弘扬甘肃文化,宣传推介丝绸之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也多次参加他们的文化采访活动。
电话中,他只是说,周一,去山丹,三四天时间。其他的,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中国甘肃网多年来组织了数十次大型采访活动,有着丰富的经验,谜底到时候自然会揭晓。果然,周六下午,就收到了微信,接着被拉到活动群,然后就是各种通知,各种注意事项,自然也有他们精心准备的各种活动资料。
听说去山丹,我就心动了。我在河西走廊长大,山丹也去过多次,不陌生。五六年前,参加重走路易·艾黎之路也到过山丹。不过,对于山丹,我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找到周小泉先生故居;二是没有去峡口古城。
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抽个空,寻找这两个地方。抵达山丹后,我的寻访计划就开始了,先是通过宣传部的马良德兄,联系了周小泉故居的相关人员,约好了时间。第二天早上六点,我徒步四千步,穿过山丹县城,寻访了明代关陇学派大儒周小泉的故居。关于这次寻访另有文章叙述,这里不再赘言。至此,就剩下峡口古城了。
28日上午是启动仪式和众多采访。下午,采访依旧是深入田间地头,进入高科技农业。我正好有两三个小时的空闲。于是,我们一行就悄悄踏上,寻访峡口古城之路。
寻访文化遗迹,往往需要看缘分。有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就会让寻访搁浅,等再次去的时候,已经是多年以后了,有时甚至是永远失之交臂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峡口古堡在山丹县老君乡境内,看起来似乎不远,距离山丹县城大约43公里。然而,这座古堡名气颇大。这些年更是声名在外。十二年前,搞纪录片的王鹏兄就曾计划在这里拍个纪录片,我为此还搜罗过资料,准备去寻访。不过,没有成行。没曾想,这些资料,居然用在了这次寻访中。
可见,文化遗迹的寻访是需要缘分的。
2.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上,
五百年的西北风,催生出最原生态的古堡
出山丹县城,沿312国道,往东,就可以找到峡口古堡。这是导航上的显示。具体能不能到我心中没底,有些惴惴。以往,我的寻访都要请当地的朋友带路。这次时间紧,就没有找当地朋友。
赤日炎炎,天低云密,举目四望,皆是辽阔的戈壁与农田。此刻是河西走廊最美的时刻。天蓝得让人心惊,大团的白云,密密麻麻,在我的头顶飞过,似乎伸手可掬。在夏季,在河西走廊,仅凭这些云彩,就足以迷住无数游客了。
这里,就是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走廊的南北两山,相距大约二十公里。两山如同两条潜伏而来的巨龙,在这里遥遥相会,似乎要碰撞而起,形成飞龙在天之势。
沿着国道,走不了多久,就遇到了重载车长龙。据说这些都是运煤车。我们车穿行在重载车的缝隙中,东拐西拐,曲折中前行。超过一个车队后,对面又来一个车队。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离开国道,看路边的牌子,似乎进入了封禁区。顺着公路,跨过天桥,然后下一个坡,汽车飞驶着进入了封禁区乱草丛中。走不远,古堡身影隐约可见,这正是我们的寻访目标——峡口古城。
距离古堡,有点距离的地方,是一个工地,似乎是在修管理点。此时,路也变了,成了彩虹路。顺着彩虹路走几分钟,就到了古堡前。下车,五百年的苍凉,就扑面而来。
峡口古城,由来已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当年的游牧民族在古城周围的山谷中留下了大量的岩画。这说明那个时候,此地已经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南下通道了。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后,汉王朝经营河西走廊,为阻断游牧民族的南下,先后设立河西四郡,修筑了汉长城。
这个位置,南北两山夹峙,南为焉支山,北有硖口山,两山间的距离仅20000米左右,为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也是截断河西走廊的最佳地段。大汉王朝自然不能放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张掖郡辖县之一日勒古城,并置有都尉,防止匈奴入侵。显然,这是比较高级别的军事建制,随后又在这里设立城鄣。《汉书·地理志》记载日勒都尉驻扎在泽索谷。这一点很令人费解。当时,汉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驿城堡鄣亭多,唯有谷的称呼很少。如果非要用游牧民族的泽索谷称呼,至少也要选个华美辞藻组成的汉字名字。如从“敦薨”变敦煌,就是如此。不知泽索谷究竟有何来头。
唐代陈子昂曾抵达此处,赋诗一首,至今还流传。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征同罗、仆骨 经删丹(今甘肃山丹),次张掖河、甘州守捉、同城,到居延古城和居延海。陈子昂途经此地时,曾写下一首诗。关于这首诗和陈子昂的故事,容我以后再说。
站在城堡前,眼前的这座古城,已经满目疮痍。城墙早已是千疮百孔了,但城门洞却顽固地矗立了五百年之久。沿着不长的砂石路,走进城门洞。瞬间,就凉快了许多,青砖白灰,苍老斑驳,不知有多少军人商旅从这个城门洞穿过,匆匆奔赴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