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魑魅魍魉还有什么妖怪(魑魅魍魉指的是几个妖怪)
除了魑魅魍魉还有什么妖怪(魑魅魍魉指的是几个妖怪)这里的意思是说:古代夏朝比较贤德,国君便命人将远方的鬼怪图物刻画在鼎上,让老百姓能够知晓它们究竟是什么。当然,古人到底有没有见过其中的鬼怪,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及至后来,随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少从未在现实中出现过的“鬼怪”形象,也被人口口相传。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言,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可对于前人的实际生活来说,却没有太大帮助。于是《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魑魅魍魉四个字一同出现时,想必大家都认识。可突然让你写出其中某一个字,估计不少人都会犹豫。尤其是现如今书写文字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令人觉得雪上加霜。
文字尚且如此,含义不必多说。所谓魑魅魍魉究竟代表多少妖怪?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
曾经有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于是这一组合成为四个妖怪的代指,其实这一说法并不正确。
古代劳动人民受传统文化影响,带着对山川的敬畏,于深山之中求生存。面对许多不认识的动物,他们也十分质朴地用自创的鬼怪相称。
及至后来,随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少从未在现实中出现过的“鬼怪”形象,也被人口口相传。
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言,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可对于前人的实际生活来说,却没有太大帮助。
于是《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这里的意思是说:古代夏朝比较贤德,国君便命人将远方的鬼怪图物刻画在鼎上,让老百姓能够知晓它们究竟是什么。当然,古人到底有没有见过其中的鬼怪,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总之,魁魅魍魉记录在案,民众进山打猎生活也就有了底气。正如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倘若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是十分,对已知的恐惧就会变成三分。只要有办法解决或者应对,区区鬼怪,无法阻挡前人求生存的决心。
那么魑魅魍魉究竟是几只妖怪呢?《说文》中给出了解释。分别为魑、魅以及魍魉这三种妖怪。
首先是第一种妖怪:魑,古籍解释为“若龙而黄”。简单理解就是像龙一样的黄色妖怪,常年生活在山里面,伺机谋害进山打猎的猎人。
民间以山鬼相称,起初的印象就是山鬼凶狠、残暴。某一猎人如果不幸被山鬼所遇,根本毫无生还的可能。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老百姓对山林了解越来越全面,对这种鬼怪的实际存在产生质疑之后,魑的具体形象开始脱离原本的规矩。
各朝各代的文人发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甚至开始讨论魑的情感。人类有好有坏、魑自然也有好有坏。进山遇到善良的山鬼,不仅不会遇害,甚至还能满载而归。
其次是第二种妖怪,魅。这类妖怪相较于山鬼来说,更加难以对付。原因就在于魑直来直去,魅却懂得伪装。
无数民间传统鬼怪故事中就曾提及,魅这种妖怪,常常以人的面貌混迹到人群之中伺机害人,普通老百姓则根本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好在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魅的记载,这一鬼怪也自然划归到古人的想象范畴。
后世文人每每提及,除去魅害人之外,也时常将它们和心作比较。再怎么狡猾的鬼怪,在复杂的人心面前同样不堪一击。也不知算是赞赏还是讽刺。
最后便是魍魉这种妖怪,《说文》仅仅只是提及,《搜神记》倒是给出了最终的解释:
“昔颛项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作为擅长在水中兴风作浪的魍魉鬼,一直给古人极大的困扰。尤其是一些湍急的河流流域中,谁也不敢下河确认魍魉鬼是否真的存在。
山林有害人之所,官府、民兵可以一致对外。水域有魍魉鬼怪,普通老百姓也只能远远避开。某些特定文化,在今人眼中属于无稽之谈,却被古人却奉为圭臬。
事实上,古代对鬼怪的认知虽然浅薄,但也从中发展出极为壮阔的延展图。仅以魑魅魍魉为例,虽然只代表了三种鬼怪,但它们背后的“组织”却不容小觑。
古人通过对《孔子家语·辨物》等先贤古籍整理以后得出二十四‘鬼’,分别为:魑魅魍魉、鬽魁魃魈、鬾鬿魀魆、魊魋魌魉、魐魒魓魕、魖魆魋魖。
其中一些字形虽然一样,意思却各有不同。
鬼怪之所以让人畏惧,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世人并不了解。尤其是东方传统鬼怪,虚无、缥缈,找不到、杀不死,只好敬而远之。
可一旦知根知底,恐惧感自然就会降低。今人了解古人留下的神魔鬼怪知识,也应该为古人的智慧由衷感慨。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