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女人三从四德(古人要求女子的)
古人女人三从四德(古人要求女子的)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是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子夏传》)至於“四德”,也来自《礼记·婚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班昭在《女诫》中作为详细的
文/康志耀
闲看清代古典小说《野叟曝言》,在七十四回“白昼压妖狐忽呈玉面,深宵谈正义尽洗尘心”中,作者夏敬渠老先生说到了“女子四德三从”,即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女子三从四德”。突然说到三从四德这个词,我不陌生,但要一下子把这个词的内容及意思解释出来,说实话,我还真的讲不出来。急忙去网上查阅,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完整提出“三从四德”的是来自《礼记》:
《礼记·郊特牲》:“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实际上是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的地位,只能在男性亲人的庇护下生活的现实。
至於“四德”,也来自《礼记·婚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班昭在《女诫》中作为详细的解释:“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垢辱,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 ,沐浴以时,身不垢污,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 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单从字面上理解,从现代男女平等的观念来看,这是男尊女卑的典型说教,这样的妇德虽说是肉体未被吃掉,精神上的平等却是被吃掉了。
看看现代人对“女子三从四德”的解释: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子夏传》)
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是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我们且看看清代夏敬渠老先生在他的《野叟曝言》一书中是怎样说的,这是古代文人对“女子三从四德”最原汁原味的解释:
“女子四德三从”(夏老先生把词颠倒了):四德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功;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妇德要婉婉顺从,在家孝顺父母,出嫁孝顺翁姑,敬重丈夫,和睦妯娌,不可骄奢淫佚。妇容要端庄静正,梳洗洁净,不可涂脂抹粉,举止庄重,不可扭捏轻狂,衣必周身,虽盛暑不可露体,出必蔽面,虽亲戚不可妄见。妇言要安详慎密,非礼之言,不出于口,不可有嘻笑之声,不可有粗暴之言。妇功要调和饮食,袵织线麻,洗涤衣裳,或帮夫生活,或教女针线,一日到晚,俱不可贪闲图懒。
三从是:在家则从父,父字内包着祖父母、父母、伯叔、兄嫂,有父母则从父母,无父母则从兄嫂,自己婚姻之事及一切家务,俱听主张,不可违逆。出嫁以后即从丈夫,嫁鸡以鸡,凡事俱要顺从。要保守自己的节操,宁死不辱方是正理。夫死之后便须从子,从子与从夫、从父不同,父与夫有过失,小者屈意勉承,大者委曲讽谏,若子有过失,当严切训戒,不可任其胡行。但将此身命与子胶贴一片,贫富苦乐,安危生死,分拆不开,便是从子。
“女子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桎梏,是男尊女卑的一种典型的宣扬,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是不太适合的。但我个人认为,其内容中也有比较值得发扬的东西,如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不知读者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