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和别人说我下次不和你玩了(同学们都不和我玩)
当孩子和别人说我下次不和你玩了(同学们都不和我玩)此时,请不要焦虑地上纲上线,甚至给孩子扣上“社交障碍”的帽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想跟大家说一点,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譬如跟小朋友冲突了,“被孤立”了,貌似“不合群”了。比如,特别要好的小朋友三个一起玩,那两个牵着手跟他说,我们不跟你玩了,他就会特别生气。哭着跑过来跟我说,同学都不跟他玩。再或者,两个男孩追逐玩,一个女孩子给那个小男孩加油,不给他加油,他也会很生气。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应该是感觉被排斥、被孤立了。就是不知道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不合群呢?请帮帮我,该如何更好地引导他去面对!很怕他以后会在社交上存在障碍!”
前几天,半夜,我们后台收到一位家长留言,言辞间充满焦虑和困惑。
她说:
“儿子5岁了,在读幼儿园中班。
最近,我跟同班的几个家长常约一起遛娃。但是,我发现他跟同班的小伙伴经常玩着玩着就不对劲了,情绪反应特别大。
比如,特别要好的小朋友三个一起玩,那两个牵着手跟他说,我们不跟你玩了,他就会特别生气。哭着跑过来跟我说,同学都不跟他玩。
再或者,两个男孩追逐玩,一个女孩子给那个小男孩加油,不给他加油,他也会很生气。
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应该是感觉被排斥、被孤立了。就是不知道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不合群呢?请帮帮我,该如何更好地引导他去面对!很怕他以后会在社交上存在障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想跟大家说一点,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譬如跟小朋友冲突了,“被孤立”了,貌似“不合群”了。
此时,请不要焦虑地上纲上线,甚至给孩子扣上“社交障碍”的帽子。
大部分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其实都是正常的。
你所担心的,多半是孩子发展过程的常见表现。
其次,我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么一个心理学知识点,即:孩子们的同伴关系,往往会折射出我们的家庭关系。
也就是说,孩子跟爸爸妈妈们的关系,是孩子以后走上社会后,他的人际关系的一个母版。
那么带着上述的不评判态度以及这么一个心理学知识点,我们再来看这个案例。
这位家长提供的信息有限,通过她举的两个小例子,可以推测到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孩子可能在家庭中习惯了独占家庭所有成员的关注。他希望自己在同伴中也能够是被关注、被照顾得很好的那一个。
因此,他很难耐受不被关注的那份失落。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孩子目前所谓的“被孤立”“不合群”,其实是好事。
孩子能借由同伴之间自然而然存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去体验到“世界不是围绕我一个人转的”这一事实。
这能帮他更好地去适应外部更加真实的这个世界。
做家长的不需要焦虑,只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对其他小朋友的言行做一个客观的解释,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们之所以那么做,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就是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了那么做。
仅此而已。
当然,这个孩子情绪反应如此大,表现得这么愤怒,也有第二种可能,那就是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得到该有的关注,于是在同伴交往中,他的愤怒才会得到表达。
这种孩子,会在同伴关系中去复制自己曾经的体验,去将未完成的、未得到的,试着在同伴关系中进行完形。
如果幸运,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好的同伴,他就有机会去修复缺失的部分。
当然,也极可能一再重复他曾经被挫败的体验。
此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去盯住孩子的同伴交往问题,而是给以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通过陪伴告诉孩子,你爱他,你愿意陪着他。同时继续支持孩子去跟同龄人交往。
孩子确定你的爱,他在人际交往中的那些愤怒情绪才能够一点点地,真正得到消解。
由于第二种可能性稍微棘手一些,我们这里多说一点。
其实,孩子能够愤怒还算是好的。
假如一个孩子在与父母的关系中长久不被关注,过度压抑,他们可能在人际关系中,愤怒的能力都会丧失掉,进而变得退缩、怯懦,甚至讨好。
我身边就有个现成的例子。
我的一个侄女,今年9岁,在读小学四年级。因父母忙于工作,小女孩常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父母何时才会比较多地关注女孩呢?在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贪玩的时候,惹了麻烦的时候。
总之,只有觉得她有“问题”需要“敲打敲打”了,她的父母才会拿出时间专门上纲上线地批评教育孩子。这就是女孩跟自己的父母最常见的互动方式。
前阵子,孩子爸爸突然恨铁不成钢地说,他家女儿“太没用”了。
一起玩的女同学各种指使她,对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需要她的时候,才跟她玩儿。不需要她了,就把她冷落在一边。可是她每回还是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拦都拦不住!
女孩目前的社交状态,跟父母与她的互动方式息息相关。
不管是父母,还是看起来糟糕的同伴,于她都是一个逻辑:糟糕的关注胜过没关注;糟糕的关系胜过没关系。
说到底,这不过是个索爱的小孩罢了。
这样的孩子似乎并不少。
前阵子,知乎上也有过一个类似的孩子,刺痛大量网友:
刚刚4岁半的女孩。
一旦哪个小朋友说:“我不和你玩了”,女孩就会很惶恐,甚至大哭大闹。
只要一句“不合你玩了”,女孩便会乖乖按照小朋友的要求去做。
看着真的很让人心疼呀!
但是,孩子的这种讨好模式哪里来的?
谁教会她的?
她为什么那么害怕跟他人的关系会“消失”?
是否父母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过多忽略了孩子,甚少看见孩子的感受,或者过度要求孩子乖顺呢?这些都需要做父母的去觉察和反省,如此,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尽管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仍然想说,孩子们小的时候,所谓的“被孤立”“不合群”,多半不是太大的问题。
只要稍微调整我们跟孩子的关系状态,孩子的社交状态很快就能够得到改善。
好友Z的亲身经历就验证了这一点。
Z的女儿3岁入园。
入园三个月后,她的女儿似乎还是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小家伙很少去参加小朋友们的游戏。
时间久了,其他小朋友玩什么,也都自动忽略掉她。
这让Z很着急。
后来,她在跟老师的沟通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她3岁的女儿虽然跟小朋友们玩不到一起,但是,大多数时候,她都跟在老师屁股后头,像个跟屁虫。
她还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管理、组织其他小朋友。
这个小女孩到底在做什么呢?
3岁的年纪,仍然是安全感建构的敏感期。
刚进入幼儿园,又正是安全感备受考验的时期。
所以,她其实就是在通过模仿老师,去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和他人的链接,从而进行安全感的找补。
后来,Z不去刻意强化和评判女儿的“不合群”,而是选择接纳女儿的这么一个状态。
每天女儿放学了,坚持拿出固定的时间,给以专注地陪伴。
有机会,也仍然还带女儿去跟同龄孩子一起游戏。
一个学期后,女儿那些“不合群”的表现悄悄地就消失了。
说到底,面对孩子的同伴关系问题,父母请不要急着做论断。
如果平日给予孩子的陪伴没问题,那么就容许孩子有这么一个磕磕绊绊的社交困难期存在。
如果你嗅到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还是要先回到亲子关系里去看。
毕竟,活在关系里,被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看见并认可,是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养料。
请在日常互动中,给以孩子必要的尊重。陪孩子游戏。带孩子接触不同的小伙伴。牵着孩子的手,帮他去发现外部世界的魅力。
因为信任父母,孩子便能学会信任他人和这个世界。
因为在父母那里得到了爱和尊重,孩子便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懂得分寸和边界。
在孩子和世界之间,站着一个耐心的、富有包容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