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春 你做主(我的青春谁做主)
你的青春 你做主(我的青春谁做主)后世的画家,对僮仆的作用愈加重视。清初画家禹之鼎的《王原祁艺菊图》,人物构图为一主三僮,小僮成为主要构图要素,是画面的灵动之源。主人坐在绣榻上品酒赏菊,旁边的两名童子一持酒壶一回顾,似在商量如何照顾主人。而在跨过丛丛菊花的另一边,又有一童子怀抱一大坛酒赶过来,二左一右,相互呼应,画面疏而不散,神合而气闭。主人虽凝神观菊纹丝不动,但其清逸好酒的性情,被画上三个围着酒和菊花忙乎的童子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僮仆的多动,也反衬出主人的端庄静雅。单从构图上看,僮仆也有妙用。在宋徽宗赵佶的名画《听琴图》中,主人公以道士装扮,在松竹下拨弄琴弦,左右两官人凝神静听。左边那位官人的身后,侍立着一位头发浓密、身材清瘦的童子,身着青衣白裤袜,双手抱胸,神情也似融入了琴曲。与一抬头一低头的两位听客相比,童子的精神好像更加单纯,嘴角还有自然的上扬。以绘画理论解析之,童子的存在,恰好打破了画上三成年人三角之势的尴尬,使松
古代山水画中,高傲的文人喜欢访山问道、独来独往,唯有一个垂髫懵懂的小僮始终不离左右,或携书抱琴,或烹茶磨墨,构成了文人生活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僮仆是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些随侍在先生身后的沉默形象,有着怎样的人生?
01 必不可少的配角
五年前的夏天,在济南趵突泉万竹园观画展,一幅清代画家黄山寿的《松壑携琴》跃入眼帘。这是古代山水画的经典画面,青山白云蔚然深邃,近处壑间溪畔有丛丛古松,似有松声从画中传出。点睛之处在于人物——两位峨冠博带的名士神情闲适、寄情山水,令观者不觉产生一种代入感,仿佛一时置身于画中的世界。
更引起我兴趣的,是名士身边的一名举首前瞻、怀中抱琴的僮仆。我留意到,僮仆形象一再出现在“携琴访友”的经典构图中,如宋代范宽、明代戴进、清代黄慎等人的携琴访友图,等等。
年幼的小僮,必定无法体会主人那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在画面中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那么,在讲究精简凝练的山水人物画中,画家为何非要添上这么一个小僮不可?
僮仆的体态、妆容、神情都值得一窥。古汉语中,“童”的原意是“光秃”,小孩子头发少,故以“童”借指小孩子。当然,古代僮仆们绝不是秃头。大部分僮仆都披散着头发,至少是所谓“垂髫”。他们有的负笈、有的恭立,不长的头发也旺盛如春草,毛茸茸的像小狮子。而稍年长的僮仆便扎起发髻,有在正中百汇穴处扎一个并戴上方巾布帽的(戏剧中的僮仆多做此打扮),也有活似小牛的。
这些稚气未脱的小男孩,与一群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老司机”打成一片,大大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古代山水画之所以能在方寸之间描摹天地万物,就是因为其中富含对比和层次。找任何一幅山水画来看,山一定不是孤零零的一座,而是高低错落;水也不是直挺挺的一条,而是有细流和洪流,跌宕婉转。山、水、树、石、人的画法都是同样的道理。小僮的加入,使文人雅集的场景更加丰富、活泼。试想,若把小僮换成成熟稳重的老仆,那么整个场景就显得暮气沉沉了。另外,以懵懂无知的小僮随侍,也彰显了主人博雅高逸的气质。
单从构图上看,僮仆也有妙用。在宋徽宗赵佶的名画《听琴图》中,主人公以道士装扮,在松竹下拨弄琴弦,左右两官人凝神静听。左边那位官人的身后,侍立着一位头发浓密、身材清瘦的童子,身着青衣白裤袜,双手抱胸,神情也似融入了琴曲。与一抬头一低头的两位听客相比,童子的精神好像更加单纯,嘴角还有自然的上扬。以绘画理论解析之,童子的存在,恰好打破了画上三成年人三角之势的尴尬,使松竹间听琴的情境,达到“神合气闭”。其余以“听琴”为题材的古画,莫不有类似的增添僮仆于一角的构图。唐人张彦远曾言“位置”之布局为“画之总要”。画家要对画面中人物、山水,甚至留白、画纸四边角与画面所产生的微妙关系等细节反复推敲,匠心经营。《听琴图》中的僮仆便是经典案例。
后世的画家,对僮仆的作用愈加重视。清初画家禹之鼎的《王原祁艺菊图》,人物构图为一主三僮,小僮成为主要构图要素,是画面的灵动之源。主人坐在绣榻上品酒赏菊,旁边的两名童子一持酒壶一回顾,似在商量如何照顾主人。而在跨过丛丛菊花的另一边,又有一童子怀抱一大坛酒赶过来,二左一右,相互呼应,画面疏而不散,神合而气闭。主人虽凝神观菊纹丝不动,但其清逸好酒的性情,被画上三个围着酒和菊花忙乎的童子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僮仆的多动,也反衬出主人的端庄静雅。
禹之鼎的另一幅作品《王士祯放鹇图》中,僮仆占据了更核心的地位。画上童子正转头看着坐在庭前椅榻上的主人,双手刚好做完打开笼门的动作,白鹇已经飞出。主人没什么大动作,而意之所在全由童子代劳。此画上的童子形象已然夺主,观者的目光顺着童子扭头的目光之势,看到手持书卷,陷入沉思的主人。其中意味,参考画面左上角所录王士祯诗及题跋,可知是主人陷入了怀恋故里的思乡愁绪,故作凝神状,而童子打开笼门放出白鹇,正寄寓了主人欲脱却樊笼归去来兮的情思。
02 行走的琴棋书画
在画外的真实生活中,僮仆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古代稍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一般都有僮仆。据明人叶子奇的笔记小说《草木子》记载,当时社会风行蓄僮之风,若家中没有养几个僮仆,在仕宦圈子里是很没面子的。富贵人家,僮仆数量众多,分工也细。比如《红楼梦》贾宝玉的小厮中,有锄药、扫红,引泉、扫花,挑芸、伴鹤等,名字两两相对,暗含了他们的工作性质。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分别有琴、棋、书、画四种爱好,所以她们的首席侍女分别名叫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有意思的是,《金瓶梅》的主人公西门庆也有琴、棋、书、画、歌五个男童。只不过,西门庆实无如此雅兴,家境也比不上贾家,他给僮仆如此取名不过是标榜性情。这些僮仆所从事的,是伺候西门庆起居,以及一些粗重的家务活。比如,“琴童”的工作是打扫花园。
再差一点的人家,若全家仅有一两个僮仆,那么工作压力就更大了,扫地种花、铺床叠被、端茶递水,无所不为,和普通丫鬟的工作差不多。不过,丫鬟会的,僮仆都得会,丫鬟不会的,僮仆也要会。
古代文人四体不勤,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却偏偏喜爱游山玩水,为了尽兴还得带上琴、书、一应茶器,在云深不知处“自嗨”一番。这些器具靠谁扛上山?自然是僮仆代劳。所以,看似弱不禁风的小僮,实在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若是碰上主人进京赶考,小僮还要挑着书箱和生活用具一路充当苦力,兼任保姆和保镖。此中的艰辛,就难以言尽了。可以说,看似优雅惬意的文人生活,全靠僮仆们在背后默默代劳。
除了辛苦之外,僮仆在古代社会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底层人群。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僮仆对于主人来说,与资产、牲畜无异,不具备一般人的法律地位,甚至生命都没有保障。在元代法律中,杀人最少也要杖一百七,但杀死僮仆、奴婢却只要杖七十七,因此当时打死奴婢的情况很常见。
在古代汉语中,“僮”字甚至就是奴婢、低贱、无知的代名词。东周时期的史书《国语》有言:“聋聩不可使听,僮昏不可使谋。”僮昏,即懵懂无知的人,他们毫无智识,就像聋人没有听觉。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僮仆的智力未必不如少爷,只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不得已卖给大户人家为奴。有的僮仆则是家中成年佣人的孩子,子承父业,世代为奴。出身的差异,造成了命运的天壤之别。不论在《红楼梦》还是《金瓶梅》中,我们可以发现少爷、小姐都有名有姓,而僮仆、丫环则连名字都没有,称呼全凭主人高兴,好听点的有如茗烟、墨雨,差一点的如兴儿、旺儿、平安儿等等,就像今天人们豢养的宠物。
对于主人来说,僮仆也许只不过是一套行走的琴棋书画,让主人能够随时随地尽兴。只因出身贫贱,这些美好少年不得不出卖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作了上层社会的一种消费品。
北宋元丰初年,王诜邀请二苏、米芾、李公麟、苏门四学士等名士共十六人游园,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南宋的刘松年、明代的仇英、清代的石涛直至近代的陈少梅等皆有同题画作。这些画家未必亲眼见证过集会的场景,但他们在绘画创作中无一例外地加入了很多僮仆的角色。与画中的名士相比,这些年幼的孩童并无才学,只能忙活着为主人奉酒、研磨、洗盏。但他们为画面增加了活泼和生气,同时,僮仆的懵懂好动,恰好衬托出了主人的风流闲雅。抛开名士,单是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僮,也是观画的一大乐趣。
图为清代费丹旭《月下吹箫图》,画中人物一主一仆、一贵一贱对比明显,在构图中表现为小婢身形矮小,且大半隐没于石后,只露了一张脸。 摄影/木子桦
03 书童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当然,并非所有的僮仆都甘为奴役。在古代千千万万的僮仆“从业者”中,也有一些有志气的僮仆,凭借自己的能力扭转命运,走上人生巅峰。
比如《水浒传》中的大反派——高俅。
高俅原是大文豪苏东坡家的书童。南宋王明清《挥麈后录》道:“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因为机灵聪明,很受苏轼的喜爱。高俅的“俅”本来是毛边的“毬”,苏轼觉得土,才给他改成了“俅”,此“俅”通“逑”,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逑”雅意。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中山府时,把高俅送给了小王都太尉王诜。有一天,王诜要送端王赵佶一把修鬓角的篦子刀,由高俅送去。恰逢赵佶在玩蹴鞠,高俅借机大秀球技,被赵佶留在身边当了一名“球童”。赵佶继位为宋徽宗后,高俅便节节高升了。历史总是在连串的巧合里滑天下之大稽,僮仆虽卑,不容小觑。
由此可见,僮仆的工作虽然微贱,却一个独特的优势——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贫贱子弟,通过当僮仆得以获得接触上层社会和文化的机会。凭借与主人朝夕相伴的亲密和信任,他们甚至可以跻身最高决策层,进入上层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僮仆的存在,不失为古代阶层流动的一个特殊渠道。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史上最成功的书童——陈庆之。
南北朝时期,洛阳街头流传着一首童谣:“名帅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任你是绝世名将、拥有千军万马,见了“白袍将军”也要避其锋芒。白袍将军是谁?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陈庆之。梁大通二年(528年),陈庆之率领一支7000人的部队,开展了神话般的北伐。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这支军队一路纵横驰骋,突破了北魏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大战近五十场全部获胜,攻下城池三十余座,最后攻陷了北魏首都洛阳,成了北魏士兵的噩梦。因陈庆之和麾下将士皆身穿白袍,北魏人称其为白袍将军。
陈庆之有胆略、善筹谋,战无不胜,令无数后人倾慕不已。毛泽东曾将《南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多处圈点,并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戏剧性的是,陈庆之出身寒门,起初便只是一个书童。
在梁武帝萧衍还没有起兵反齐时,陈庆之进入萧衍府中,成为一个小书童。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屡屡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的和人对弈,他的棋友或下人们竭尽全力轮番作战也不能让萧衍尽兴。唯独陈庆之,精力旺盛异常,也聪慧伶俐,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可以想象,他的军事谋略也在小小的书童岗位上得到了磨炼。
萧衍登上南梁皇帝的宝座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管文书之官。但他年纪轻轻就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只管低调地忠于职守。直到他41岁时,机会来了。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请求南梁接应。陈庆之被任命为将军,率2000人镇守徐州,与十倍于己的魏军展开了周旋。两年后,陈庆之又在涡阳(今安徽蒙城)以200轻骑兵突袭5万魏军,最终攻城拔寨,大败魏军。梁武帝对自己曾经的小书童十分满意,下诏表彰:(陈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但“深思奇略,善克令终”,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所谓英雄莫问出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僮仆中不乏天才少年,他们随主人行藏用舍,一旦遇到国家危亡之际,也较常人有更便利的施展才华、建功封侯的机会。历史上还有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将军——卫青,也是僮仆出身。卫青是父母私通所生,从小被兄弟当成牲畜奴隶一样对待,童年十分悲惨。稍大后,卫青不愿再受奴役,投奔了平阳侯府,做了平阳公主的一名骑童。直到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卫青才渐渐时来运转,并在后来北伐匈奴的战争中爆发出惊人的军事天才,以军功位极人臣。从僮仆到大将军的神转折,堪称奇哉!
04 给文人当书童的好处
当然,能出人头地、为国建功的僮仆终究是极少数。但是,给文人当书童也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零距离地一睹名士风采,运气好的还能被主人写进文章,流芳千古。我常想,若能穿越回古代,在苏轼身边做一个小书童,也不枉此生了。
非常喜欢苏轼的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先生喝得醉醺醺,半夜回家敲门,家里的僮仆却睡得鼾声如雷,东坡先生只好独自走到江边,倚着手杖听江水声。这个小僮显然不是聪明机警之辈,若是在寻常人家,不知该受到主人怎样的责罚,而在东坡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鲜活可爱。他的一生,再无任何事迹流传于世,却因为一次无知无觉的酣睡而被写进了先生的翰墨,流传千古。
同样缺乏颖悟却被写进千古名篇的,还有欧阳修的小书童。《秋声赋》中,秉烛夜读的欧阳修为秋声所惊,让书童出门查看。书童却听不到秋声,自始至终懵然无觉,答复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欧阳修为秋声的肃杀、时光的流逝而深深感伤,小书童却不理会主人的滔滔宏论,兀自垂头而睡,只留欧阳大人和着四壁虫声唧唧叹息。
相比之下,聪明机智的书童当然更受主人喜爱了。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文武双全的唐伯虎装扮成小书童混进华府,帮助华太师一家度过了一连串的危机。其中,唐伯虎与文状元“对穿肠”比拼文才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伶牙俐齿、才思泉涌的书童,用对联将“对穿肠”怼得倒地吐血,为华太师挣足了面子。
实际上,这等才思过人的书童形象,在历史传说中是有原型的。话说当年,王安石府上缺一书童,管家多方物色选了几名,他都不满意,嫌不够聪颖。某一天,管家又带一男孩,年约十四五岁,双目有神,透着机灵。王安石暗自高兴,心里已经做了留下他的决定,嘴上却编了一道字谜,想考一考他的才学,能答出便留用: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流水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男孩一听,就对管家说:“老爷用我了,请安排我的住处吧!”
管家略一思索,便去为他安排住宿。
原来,这孩子猜中了王安石的谜底正是一个“用”字。
另一则坊间故事的主角,也是王安石的书童。北宋某年春,苏轼携书童游玩岱庙,观赏碑林,不一会儿回头看见一位达官样人物走了进来,正是王安石。苏轼与王安石素来政见不合,也常以才智和学识相互比拼,这一次正是“冤家路窄”。不过,二人没有亲自出手。苏轼用手一指身后:“这是我的小童福德。”王安石点点头,也指了指自己身后年轻人:“我的书童学智。”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和学智打招呼,学智却一副不搭理的高傲表情,让福德好些不快。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两先生在前边走边论。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聪明伶俐的学智也不甘示弱,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不知王安石这位斗嘴护主的书童,与那位答出字谜应聘的是否同一人?
文学作品里最神气的僮仆,当属诸葛亮的书童了。《三国演义》里,刘玄德一长串名号——“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被他清高傲慢的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给怼了回去。张飞被他惹得咬牙切齿,他却神情自若,给刘皇叔倒过茶,给诸葛先生展过天下图,还现场听过隆中对。后世甚至有虚构小说,以诸葛先生的书童为主角重新咀嚼三国风云,巧拙不论,单由此可见书童的非凡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