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引导消费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谁在引导消费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比如一个灯泡的生命周期是2500个小时,灯泡商家为了缩短消费者汰换灯泡的周期,联合起来签署协议,把灯泡寿命降到1000小时,超过1000小时的商家就要被罚款。这件事最初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而这只是计划报废的开端。最著名的手段就是计划报废。第一集商家最开始是通过行业协会有计划的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想达到的就是让顾客不断买买买,因为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让商家获得长期的利润。商家最想要的消费模式是一次性消费。衣服、汽车、家具到现在更新换代极快的电子产品手机。随着时间的改变,商家也变得更加聪明,不再局限于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他们创造了比产品生命周期时间更短的时尚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目的还是一样就是催促你买更多的新东西,哪怕那些新东西并没有太多实用性改变。哪怕这种消费模式造成资源浪费。资本要赚钱。
周末在B站看完了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英文名《The man who made us spend》,推荐大家有空看看!
感慨自己算是理性消费者,没有落入资本主义的消费陷阱,每次购买商品我都会以使用频率来衡量,如果我觉得使用频率小于5次,我就不会购买;看到喜欢的东西也会先收藏而不是马上购买,过了购买的冲动欲望之后大部分就都不想买了,有的甚至收藏到链接失效,家里几乎都是刚需。
当然实际上是因为贫穷让我理智,谁都别想骗走我的钱!骗我感情可以,骗我的钱不行。
纪录片总共3集,每集46分钟左右。第一集讲商家对商品刻意设置了使用期限,到期就报废;第二集讲利用人的恐惧焦虑心理使其消费,包括美容、医疗、游戏等等行业;第三集讲如何营销使成年人变成小孩,使小孩不停消费。
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会出现更新更好的商品,这就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消费者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去购买物品,而当我们真正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时,却常常忘记我们最原本的需求是什么。从计划报废到制造焦虑再到自小灌输消费主义,资本永远是赢家。
第一集商家最开始是通过行业协会有计划的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想达到的就是让顾客不断买买买,因为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让商家获得长期的利润。
商家最想要的消费模式是一次性消费。衣服、汽车、家具到现在更新换代极快的电子产品手机。随着时间的改变,商家也变得更加聪明,不再局限于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他们创造了比产品生命周期时间更短的时尚感。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目的还是一样就是催促你买更多的新东西,哪怕那些新东西并没有太多实用性改变。哪怕这种消费模式造成资源浪费。资本要赚钱。
最著名的手段就是计划报废。
比如一个灯泡的生命周期是2500个小时,灯泡商家为了缩短消费者汰换灯泡的周期,联合起来签署协议,把灯泡寿命降到1000小时,超过1000小时的商家就要被罚款。这件事最初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而这只是计划报废的开端。
我们用的打印机墨盒也被商家做了“手脚”。墨盒里有个计数器,一旦打印到50000张,就会提示墨盒需要更换,但实际上只要把计数器手动归零,这个墨盒还能使用3次。
再比如我们使用的苹果手机,其实后面出的新手机很少有功能的更新,只是通过样式和外观来吸引消费者,通过外观的改变以及某种定制的颜色让别人知道你用的是最新的苹果手机。
苹果手机外壳使用是特定的五角星螺丝,而拆开手机后里面却使用的是正常螺丝;这种特定的螺丝和胶粘合外壳的目的就是不让消费者维修,以促使其快速将手机更新换代。我看了下我的iphone外壳确实是五角星螺丝。
商家绞尽脑汁都在筹划一件事情,如何让一些传统的耐用品比如吸尘器、汽车、洗衣机,快速的迭代以促进更多更频繁的购买。就像电子消费品行业在做的,越来越多的商家希望自己所售卖的东西具有“快消品”一样的生命周期。而商家常用的手段叫做“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最早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制造不满情绪的商品是:56版雪佛兰贝尔艾尔跑车。
一年一次地改变汽车的颜色和外观,每年都更换金属板材。雪佛兰宣导消费者可以用车的颜色和外观,来搭配自己的鞋子或者包包,从而体现时尚感。
就这样人们换车不再是为了考虑车的硬指标,如发动机和引擎的性能,而是为了车的颜色和外观,这大大提升了消费者换车的频率,商家能赚到更多的钱。
第二集利用人们的焦虑、恐慌开发新的市场需求来盈利。典型的就是围绕健康、衰老、容貌这些每个人都在乎的事情。例如医美、保健行业、维生素功能饮料、公共安全卫生。然而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不得不说这种商家太过于无良,完全利用大众知识盲区和人性弱点谋取暴利。
知识焦虑、婚姻焦虑、工作焦虑,不同焦虑对应着不同的商业解决方案,买个得到,报个速成班,不管能不能让人变得更好,但至少能缓解焦虑。
同样除了贩卖焦虑,商家同样制造恐惧,比如李施德林漱口水推向市场获得成功的核心原因,就是通过电视广告推出了口臭的概念并告诉消费者,口臭影响交朋友及嫁人。
我们害怕变老,害怕死亡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恐惧由商家充分利用,并制造出一些不知道有没有用的护肤品、保健品,作为消费者的恐惧解决方案。人们抱着有用的心态在不停地购买,尽管大部分时候人们买的实际上是希望和心安。
花了钱就觉得有用,这是人性最普遍对钱的感知。比如最显而易见的,“贵的就是好的”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暗示。
第三集借助玩乐销售向消费者出售更多的非必需品,扩大消费欲望,重复购买。玩乐销售的典型就是创造卡通形象,授权制。例如变形金刚、漫威、迪士尼。
玩乐销售最开始是从对儿童销售中得到的启发,但对于成年人同样适用。成年人不断被鼓励唤起童心,各种游戏还有成年动漫的周边创造了巨大消费市场。
信贷制的出现建立了新的消费文化,尤其信用卡缩短了消费者获得即时满足的时间。信用卡花呗这些都让成年人变得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喊着我想要我想要,信用卡刷一下全都有。
给消费者了一种错觉,任何他想要的都是应该得到的,甚至不用工作或付出什么。这是最可怕之处。要知道生命的任何馈赠早已暗中标明价格,更何况这种人为设置错觉。
媒体使得商家能近距离接触儿童,打开儿童市场。从小孩时代就灌输消费观念,将儿童变成当今的超级消费者,并且小孩在支配家庭收入上也起到不可忽视作用。一代影响一代,没有人正确引导孩子这是很可怕的。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不要落入资本的圈套,时刻提醒自己警惕消费主义。好生活不等于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