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藏传净土法第四课脉络(净土艺术)

藏传净土法第四课脉络(净土艺术)行至秦川时,他被当时世界中心长安城的魅力深深吸引。朱雀大街的大气与繁华,平民百姓的喜乐与安和,各国来朝的自信与从容,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文臣武将的卓著功勋、太宗的英明果决,都令他神往,他决意在此定居。在这样的盛世里,包宝寿逐渐长大。秉承家风,青年时期的包宝寿已成长为“信行丈夫、淑人君子”。和祖上一样,他开始游历山水。包氏家族久居晋陵,世人美诵已久。家族世代书香,人人博古通今,却不热衷为官为宦;他们逍遥闲居,寄情山水,抚琴赏乐,不以世俗荣华为意。包宝寿出生在这样的家族中,书香缭绕,情闲趣逸,正直的品格和敏锐的思考力慢慢融入了他的气质。等待他的,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殊胜因缘,也是他个人的殊胜因缘。这个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这个时代君主皓皎,文武闪耀;这个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个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璨;这个时代中外互通,夷狄来贡……这个时代,正是大唐“贞观之治”。

藏传净土法第四课脉络(净土艺术)(1)

1989年夏,西安市西郊远东公司基建工地,考古人员对一座砖室穹隆顶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早年已被严重盗掘,随葬器物绝大多数遭到破坏,无法修复。但从出土的大量唐三彩碎片可辨认出是骑马俑、伎乐驼俑、马、驼等随葬品个体残片,且制做精细、色彩绚丽。从修砌规整的砖券墓室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藏传净土法第四课脉络(净土艺术)(2)

藏传净土法第四课脉络(净土艺术)(3)

墓志出于墓室中部,显然位置已被移动,未见志盖。志石长57厘米,宽56.6厘米,厚7厘米。上铭楷书25列,每列24字。四周立面阴线凿刻石榴、忍冬、莲花等纹饰。

想来,包宝寿居士定是彼时崇仰大师高德、至心求生净土的“无量奉者”之一吧。

时间推至公元638年,江苏晋陵名门望族包氏家族庆添丁之喜,为男孩取名宝寿,字楚璧。

包氏家族久居晋陵,世人美诵已久。家族世代书香,人人博古通今,却不热衷为官为宦;他们逍遥闲居,寄情山水,抚琴赏乐,不以世俗荣华为意。包宝寿出生在这样的家族中,书香缭绕,情闲趣逸,正直的品格和敏锐的思考力慢慢融入了他的气质。

等待他的,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殊胜因缘,也是他个人的殊胜因缘。

这个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这个时代君主皓皎,文武闪耀;这个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个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璨;这个时代中外互通,夷狄来贡……这个时代,正是大唐“贞观之治”。

在这样的盛世里,包宝寿逐渐长大。秉承家风,青年时期的包宝寿已成长为“信行丈夫、淑人君子”。和祖上一样,他开始游历山水。

行至秦川时,他被当时世界中心长安城的魅力深深吸引。朱雀大街的大气与繁华,平民百姓的喜乐与安和,各国来朝的自信与从容,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文臣武将的卓著功勋、太宗的英明果决,都令他神往,他决意在此定居。

然而,当一切新奇变为熟悉,繁华转瞬寂灭,目睹无常与幻灭的包宝寿被内心渐渐升腾的不安缠缚着、惊扰着。

人生短短数十载,不过如电光火石。光火闪灭,是否是终点?如果人死并不如灯灭,何去何从?如果来世为人,何以安稳利乐?如果荣华富贵不得长久、不可贪恋,那么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才是究竟圆满?……

幸运的包宝寿,不久就得到了时代送到他面前的答案。

唐朝初年,佛教的黄金时代,三世因果观念已被广泛接受。而当时的长安城,更是因得益于善导大师的教化而出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念佛盛景。此时的长安,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屹于世界之巅,但远不抵其满城断肉、处处佛声、俨然佛国的庄严所带给后世的功德。

年轻,却批古阅今、识见高远的包宝寿,受善导大师的念佛德风之吹,怎能不当下偃伏于地?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导大师振聋发聩的呼喊无异于响雷掣电,震醒了尚在惶惑不安的包宝寿。大师念一声佛便口出一道光,祥瑞如此,更是让这位年轻人彻底惊服。

公元668年,包宝寿30岁,这一年,他在善导大师座下皈依。

不难想象,包宝寿日日捧读善导大师才落笔不久的《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法事赞》,法喜充满;不难想象,包宝寿循着善导大师“必得往生”“定得往生”“易得往生”“专复专”“唯觅念佛往生人”等诸多斩钉截铁、毫不含糊的教示,专称名号,愿生净土,“从始至终,更无间断”。

也不难想象,包宝寿或曾亲睹善导大师挥毫泼墨,成《西方变相图》以教世人,抄《阿弥陀经》以赠有缘。

公元724年,包宝寿已经年过86岁,此时,他已经抱定一句名号有56年之久。即使这一年他已经卧病在床,仍旧口念弥陀,声声不断。

弥留之际,他告诉家人,阿弥陀佛亲自前来迎接他去西方极乐世界,又说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亲自将莲台送至面前,让他踏上莲台。

于是,他“北首而卧,右胁着床,合掌累足,无酸无痛,如眠如睡,俄须而逝”。

当晚,有道开法师、香积寺都法师、彦昉法师等同行十余人,在场见证了包君的往生。这些法师,很可能是和善导大师十分熟稔的,甚而是大师的亲传弟子亦未可知。

这份数百字的墓志铭,就是一篇十分完整而生动的念佛往生纪实啊!

亡者及家人大概也想借此方式启发后人信学净土之心,特留此铭文为墓志。“庶千年兮不朽,知万岁兮常存”,普通人多借碑铭表功,念佛人却意在让后人同获解脱大益!

极乐须臾顷,世间已千年。

时空推移至二十一世纪,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的中国,正如千年之前,又是一个太平盛世,净土宗大潮再次滚滚而来。伴随着善导大师著作从东瀛回流祖国,研习大师净土著作蔚然成风,崇信大师的念佛人日渐增多,大师的魂灵似又复活一般,诚如古人言“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而大师的弟子包宝寿的墓志铭重现于世,除了为人们证实弥陀本愿不虚以外,更是穿越了千年,为其师善导大师教化之广博无极提供了极为生动的佐证!

作者:崔巍巍

附:包宝寿墓志铭文拓本

藏传净土法第四课脉络(净土艺术)(4)

铭文内容:

大唐故念弥陀佛诵《弥陀经》行者包府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宝寿字楚璧,进陵吴郡人也。望居上党,门代清华,氏族承荣,美诵久矣。昔颛顼之裔,廿代祖曲阿人,为鸿胪乡汉章明二帝师,注释《论语》,文又从汉晋,朱紫相承,乃至齐梁州牧县宰。曾祖智贤、祖文景、父三尚并讨论坟典、披揽古今,赏乐琴罇,时游山水,逍遥幽寂,散适闲居,不以世俗为荣,不以名宦为益。

君乃信行丈夫、淑人君子,寻诗讲读,游诣秦川,慕恋长安,便居京兆。年登卅,忽悟身如石火、命似电光,即于善导禅师处发心归依三宝,念佛诵经,持□持斋,愿生净土,从始至终,更无间断。

春秋八十有六遂染微患,虽卧在床,口诵弥陀不绝,眼见弥陀尊佛亲自来迎,又云观音势至倾台承足,即以开元十二年岁次甲子月辛酉朔十九日己卯其日夜半时终于长安县休佯坊私第。其夜有大德法师道开师、香积寺都师、彦昉师、同行行者十余人共观舍化,北首而卧,右胁着床,合掌累足,无酸无痛,如眠如睡,俄须而逝,昔乃耳闻,今霄众见。

夫人江夏郡太夫人黄氏先去景云二年岁次辛亥六月十三日卒。即用开元十二年七月戊午朔廿五日合葬于京城西龙首乡岐村界龙首京礼也。男思恭、思忠等于家志孝,于国尽忠,思恭武举及第,任坊州杏城府别将,又转果毅、折冲,寻加云麾将军,任郎将中郎,又改冠军大将军行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封城县开国侯。恐田成江海、水变山岩,镌记一石,表其万代。其铭曰:三才启运,四考变通;轮回生死,有始有终;修善福助,造恶祸锺;持□念佛、后代良功;鸟□环回,署往寒来;桑田成海,岩石崩摧;阳光易昏、世俗难论;凿斯文记,以表幽魂;庶千年兮不朽,知万岁兮常存。

藏传净土法第四课脉络(净土艺术)(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