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玉垒阁的松茂古镇(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

玉垒阁的松茂古镇(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对遗迹的赋魅在经过都江堰市白沙乡时,董湘琴看到了一幅“苏州图画”,他吟唱到:“行行至白沙,路转西斜。平畴入望野桑麻,流水小桥,是一幅苏州图画。舟人自舟,筏人自筏,生涯在水涯。回首灌城,茫茫雉堞残阳下。长桥竹索横空跨,过桥来,柳荫闲话。”在经过汶川县桃关时,他感慨到:“我来此地重悲啸,白茫茫寒烟衰草,风景甚刁骚,抵一篇古战场文。”在茂汶较场区,他发现:“烟墩坡一坡高垒。石大关滩吼如雷。”到了松潘,他“俯看全城,瓦屋似鱼鳞,气象一翻新”,“看岷山万仞,雪岭千寻,确是西来一雄镇”。有一条松茂茶马古道,从都江堰出发,经过汶川茂县,达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相当于现在的213国道。在今天都江堰景区里,玉垒山的一段青石路面,还能依稀回溯这条古道的昔日荣光。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让时光流转到公元1891年重阳节的早上,跟随一抬滑杆、几位随行脚夫,一起从灌县城杨柳河街“畹腴精舍”出发,溯岷江而上

玉垒阁的松茂古镇(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1)

◎杜 悦 竹

茶是清雅的。它的翠绿与轻盈、醇爽与浓郁,适合濯洗肠胃、调理脏腑,它性味甘苦,是饮,是食,也是药,既是古代中国世俗生活的符号,又是由身而心的体验哲学。马是辛劳的。它的忍辱负重、使命必达,成为力量、忠诚、牺牲、光荣、豪迈的具象体现,像极了匍匐在底层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的劳苦大众。茶与马相遇同行,走入的是苦寒的边地、宁静的高原,条条古道盘旋在我国西南群山的褶皱里。

相比丝绸之路的开阔和敞亮,茶马古道就要幽僻与神秘得多了。现代所称的“茶马古道”,兴于唐宋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抖落风尘,回望这条承续千年、绵亘万里的民间商贸通道,依然可以眼前看见拓荒者褴褛的背影,耳畔响起马帮的铃声、背夫的号子。茶马古道有十余条,主要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川藏线从成都平原出发,越过崇山峻岭,达到藏区,一般我们只注意到茶马古道上异质文化,殊不知,千多年来,壮丽的风光,迥异的民俗,铺排出数千里风情画卷,同样引发诗人的吟咏歌唱。

玉垒阁的松茂古镇(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2)

董湘琴的行吟

有一条松茂茶马古道,从都江堰出发,经过汶川茂县,达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相当于现在的213国道。在今天都江堰景区里,玉垒山的一段青石路面,还能依稀回溯这条古道的昔日荣光。

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让时光流转到公元1891年重阳节的早上,跟随一抬滑杆、几位随行脚夫,一起从灌县城杨柳河街“畹腴精舍”出发,溯岷江而上,通过松茂古道前往松潘。这条漫漫征途计有近700华里,十余天的行程。坐在滑杆上饱览“山川雄构”的是时年48岁的羌族诗人董湘琴(1843—1900)。此行是诗人应松潘总兵夏毓秀之邀,到松潘作幕僚,一路上“随游随唱”。谁料得,这次赴任时的沿途见闻,竟诞生了万余字的记游长诗《松游小唱》。从此让松茂古道与《松游小唱》成为必然联系,也让松茂古道成为一条诗歌走廊。

《松游小唱》堪称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记录古道上的秀丽风物、岷江河谷的雄奇景色,以及羌藏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这些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和民俗学意义。而其诗学意义,亦足以赓续陆游之细雨骑驴过剑门。当代成都学者张起对董湘琴松游小唱的研究,即以《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为题。

在经过都江堰市白沙乡时,董湘琴看到了一幅“苏州图画”,他吟唱到:“行行至白沙,路转西斜。平畴入望野桑麻,流水小桥,是一幅苏州图画。舟人自舟,筏人自筏,生涯在水涯。回首灌城,茫茫雉堞残阳下。长桥竹索横空跨,过桥来,柳荫闲话。”在经过汶川县桃关时,他感慨到:“我来此地重悲啸,白茫茫寒烟衰草,风景甚刁骚,抵一篇古战场文。”在茂汶较场区,他发现:“烟墩坡一坡高垒。石大关滩吼如雷。”到了松潘,他“俯看全城,瓦屋似鱼鳞,气象一翻新”,“看岷山万仞,雪岭千寻,确是西来一雄镇”。

玉垒阁的松茂古镇(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3)

对遗迹的赋魅

松茂古道上,众多传说与遗迹为其赋魅,成为后人吟咏不尽的题材。汶川石纽山上有一台地名刳儿坪,位于汶川县绵虒镇,传说为大禹出生之地,拥有包括禹穴、洗儿池、圣母祠、禹王庙等跟大禹出生有关的圣迹。清代汶川邑生高万选有诗《石纽山》:

势极龙山一气通,山形扭折石穹窿。

香传薏苡王孙草,瑞霭流星圣母宫。

古道几湾留野牧,危江一带锁长江。

羌人指点刳儿畔,隐约朝霞暮雾中。

其诗极言其雄伟瑰丽的风光。

民国元老于右任,在抗日战争时期到汶川巡阅,作一组《汶川纪行诗》,共七首,其三云:

石纽山前沙尚飞,刳儿坪上黍初肥。

茫茫禹迹何处得,蹀躞荒山汗湿衣。

到石纽山寻幽访胜,惜乎年代久远渺不可寻。

《汶川纪行诗》其二云:

岷山山半白云横,云上青山树几层。

多少山民歌且舞,犁云锄雨望中兴。

这里“山民”指羌族,羌族确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犁云锄雨”则极为传神地道出山民所居的环境。

羌族文化中也流行大禹传说。当今出版的《羌族释比经典》收有叙事长篇《颂神禹》,达数百行。

今汶川县威州镇尚有姜维城遗址。松茂古道开凿,三国蜀汉姜维实是先行者。北宋四川仁寿诗人李新有残句:“云迷夏禹从前宅,雪压姜维最后城。”即分说大禹与姜维之事。

今汶川至理县一带,为唐代维州范围,维州治所屡迁,在北宋时因与山东潍州同音易误而改名为威州,此即今汶川县威州镇的来历。这条向马尔康西行的路线,即今之317国道,在历史上也曾有过金戈铁马的岁月。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广德二年(764)秋天,剑南节度使严武率兵西征,收复失地,途中写下《军城早秋》一诗: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的诗作不多,留传下来的仅有六首,这首诗很有气势,为历代诸多选本收入。

此仗大获全胜,杜甫当时在严武的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就和了此诗,作《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老杜这首,豪放刚劲,不亚于严武。滴博岭在维州,蓬婆乃吐蕃城名,元明之际诗人贝琼有诗:“蓬婆雪岭高崔嵬,横绝青山飞鸟回。”

玉垒阁的松茂古镇(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4)

壮美的景观道

汶川雁门关,其地负山临江,两岸壁立,中通一线,只有鸿雁可以飞越,故名。民国《汶川县志·风土》记载:“羌民多聚居昔日雁门之上中下里。”雁门晴雪为汶川八景之一,清人邑生高万崐《过雁门观晴雪》:

竟夕凉风促晓行,披裘五月度边城。

云浮玉垒千层观,雪映龙山一片明。

岭外红霓垂古道,人家烟火趁新晴。

凝眸身在瑶池里,忘却蓬壶海上生。

雁门晴雪让诗人怀疑置身在瑶池仙境。不过,因扩修茂汶公路,今古道上的关门已炸毁。

松茂古道上高山大河,风光壮丽,清人黄俞在《汶山》诗中描摹:“翠屏千障立,险峻岭摩天。”岷江奔腾,自先秦以来即视为长江上源,古称渎水、汶水、汶江、汶川,在黄俞眼里,岷江陡岸险谷,水势湍急,自有一番壮阔之美,他在《汶水》诗中写到:

浩浩来天际,流通吴楚遥。

浪过庾岭雪,怒挟浙江潮。

野鹜飘如叶,浮鸥散若舠。

看人竞晚渡,扶缆踄绳桥。

绳桥,即索桥、吊桥。“扶缆踄绳桥”可见渡桥之惊险刺激。

从汶川继续北上,到茂县,风光愈发雄奇。北宋仁寿人李新出差到茂州,他看到“九峰自积十年雪”,与蜀中丘陵自是大异其趣。

旧时松茂古道,多为盘旋的山路,且气候恶劣。明广东番禺人江源在《到松潘》诗中记叙:“路入松州别一天,乱山迢递尽狼烟。雪栏岭峻秋飞雹,风洞关寒夏着绵。”秋天飞冰雹,夏天着绵衣,颇见新奇。

雪岭千寻,为松潘县八景之一。曾是清光绪进士、作过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的甘肃金县人杨楫舟,登临过松潘雪栏山,写下长诗:

山有关兮关有栏,百里西来倚马看。天降雪花滚滚白,缥缈晶莹山一色。纷开千朵玉芙蓉,雪栏关雪隆三冬。万仞银峦接天表,鹤飞不到羽衣渺。谁捣琼瑶散玉砂,装点边关增丽华。我更欲借青天月,光照雪山合成璧。长剑一铗酒一瓯,凭栏高作凌云游。更与山灵旧有约,踏遍雪栏山上雪。谙悉形势好筹边,我今一游名可传。

松茂道上,迥异的藏寨羌乡民族风情,常常让远道而来的中原文人备觉新鲜。清代诗人胡经德以一首《跳锅庄》记录了当时的民俗:

珠串珊瑚松耳装,衣裁氆氇獭皮镶。

歌声趿沓嘲兼谑,舞态回环抑复扬。

前饮后升娴揖让,子倡女和凛趋跑。

莫言夷俗无风味,朋酒羔羊举若狂。

这首诗细腻欢快,从首饰服装到歌词舞蹈,从欢宴场面到饮食习俗,如在眼前。

到了松潘,必然会讲到中唐著名女诗人薛涛。年轻的薛涛因得罪川西节度使韦皋,曾被贬斥到荒凉苦寒的松潘边营。她作《十离诗》寄给韦皋表示忏悔,又写下《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

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

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薛涛用曲折婉转的笔调陈诉边塞之苦及烽烟之恶。边地苦寒,女诗人是亲身感受了,额外的收获是对那一带的风土人情、军事纷争有所了解,以至于几十年后,李德裕镇蜀,作筹边楼,筹划边事,薛涛还能提出有益的看法,并有所讽谏,作《筹边楼》诗告诫“诸将莫贪羌族马”。

一路坎坷一路歌,有画意,也有诗情。我们探寻到松茂古道留下韵味别致的咏叹调,一条茶马古道,将深幽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命在元代兵燹时基本结束,而茶马古道马帮的铃声却悠扬地回响千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