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掩耳盗铃类的成语(成语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类的成语(成语掩耳盗铃)乾隆皇帝于是,乾隆帝为了打击朋党以及加强对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控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然而,乾隆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情况已经逐渐缓和、并且在汉族臣民已承认清朝对全国统治的情况下,乾隆帝仍将民族矛盾和斗争的严重性夸大,并且表现得过度敏感,哪怕是一个很正常不过的诗句,都认为是在批评他。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帝,十余岁就精通武术,一生中更是作诗近4万篇。在皇帝位置第五十七年,亲自撰写成《十全武功记》,自诩“十全老人”。命人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对,他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中可以说是将掩耳盗铃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满足了他的权欲和虚荣心,却给后来的屈辱史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他一生中以探访民情、考察河工为由,不惜花费巨资六下江南,原本经过他老子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他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之所以乐此不疲的六次下江南,一大半就是为了满足自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是一个成语,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六卿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或家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掩耳盗铃类的成语(成语掩耳盗铃)(1)

掩耳盗铃

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帝,十余岁就精通武术,一生中更是作诗近4万篇。在皇帝位置第五十七年,亲自撰写成《十全武功记》,自诩“十全老人”。命人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对,他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中可以说是将掩耳盗铃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满足了他的权欲和虚荣心,却给后来的屈辱史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他一生中以探访民情、考察河工为由,不惜花费巨资六下江南,原本经过他老子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他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之所以乐此不疲的六次下江南,一大半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打造的“太平盛世”的那份虚荣心。好在地方官员也十分配合,懂得官场之道,“迁徙贫苦老百姓并把沿途经过的地方门面整修一遍,一路上都是国富民丰的景象。”我想除了老百姓不糊涂,皇帝和官员都在装糊涂吧。

自清兵入关,在武力和儒家教条的双重打压下,文人多数就已经闭口。但是到了任何时候都会有不怕死的文人,他们将不满写在了书中,或者是保存皇帝认为不应该保存的书籍,这一下子就惹恼了乾隆皇帝。这怎么能行,皇权容不得半点挑战,自己的过错更是不允许他人半点的质疑。

于是,乾隆帝为了打击朋党以及加强对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控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然而,乾隆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情况已经逐渐缓和、并且在汉族臣民已承认清朝对全国统治的情况下,乾隆帝仍将民族矛盾和斗争的严重性夸大,并且表现得过度敏感,哪怕是一个很正常不过的诗句,都认为是在批评他。

掩耳盗铃类的成语(成语掩耳盗铃)(2)

乾隆皇帝

其实在乾隆初年,乾隆帝一度下诏停止文字狱,他曾谕称“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但是自乾隆十六年波及全国的“伪孙嘉淦疏稿”事件开始,文字狱开始重现。尤其到乾隆中后期,文字狱达到高峰,而且非常严酷。乾隆年间共发生文字狱案件一百多起,大大超过前朝。这下好了,身边以及天下的文人都是马屁精,大清国的“盛世”在他的手里达到顶峰。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遣使乔治·马戛尔尼于乾隆83岁生日时到中国寻求驻节,抵达中国后双方出现与乾隆帝会面采“单膝下跪”或“三跪九叩”的礼仪之争。乾隆帝认为马嘎尔尼不是使节而是贡臣,须行叩拜大礼。还认为英国不过是蛮夷之地,使团带来的高科技产品也比不上皇宫内的装饰品。以一副傲慢的姿态将英国使团当作小偷,赠送了大量的丝绸和茶叶给英王,并完全拒绝了英国贸易请求。殊不知封闭的大清国已经全面落后西方世界,更是远远落后于英国。

马戛尔尼在回国后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马戛尔尼在日记中还有以下记载:“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

掩耳盗铃类的成语(成语掩耳盗铃)(3)

马嘎尔尼拜见乾隆皇帝

结果几十年后,英国以另一种方式打开了大清朝的国门,这可以说是“蓄谋已久”,这次英国就没有之前那样客气了,不仅要求开埠通商,还要求割地赔款。皇帝的脸面固然重要,但是经过几次海战还有陆战,清兵没有一次能够打胜,只能被迫签约。

在1843年,魏源因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而被视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当时的有识之士可不只魏源一人,有很多人也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但这也引起了清廷统治者的注意,此书一度成为禁书,所以此书在中国未受到广泛关注。后来流传至日本后,《海国图志》很快在日本获得官员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广大民众也迫切想阅读此书,日本文化界也先开启了刊印、翻译、补注与评论该书的风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决定了最后的结局。

因为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并加快了科技发展,国家必然走向强大。这一点到了现在也是一样,一个国家拒绝贸易和文化交流,只能是掩耳盗铃似的空谈。

掩耳盗铃类的成语(成语掩耳盗铃)(4)

海国图志

关于成语掩耳盗铃,你还了解哪些历史?欢迎留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