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发起的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发起的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另一方面,演义的作者又将周瑜的人设改成了善妒,让他与诸葛亮暗中较劲,为难诸葛亮。周瑜出一道难题,诸葛亮破解一道,再出一道,再破一道。第一道题是草船借箭,第二道是借东风。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罗贯中把刘备指挥的火烧博望坡一战安到了诸葛亮头上。但历史上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击败曹操,总指挥是周瑜,怎么凸显诸葛亮在整场战役中的作用呢?先是让诸葛亮去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能力和口才。事实上,诸葛亮确实出使东吴劝说孙权,但并未舌战群儒。然而我们看《三国志》,无论曹操、孙权、刘备、周瑜,甚至是诸葛亮的传记中都没有关于诸葛亮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的记载,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借过东风?演义中为何要写他借了东风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之战曹军屯兵西北,火攻曹营的确需要东南风,这风究竟从何而来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先要从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来讲起。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这场战役决定着小说的走向,战前主要是写曹操扫平六合统一中原和孙权巩固政权一统江东,战后主要是写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
赤壁战船
而赤壁之战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它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代表性战役。在小说中,从诸葛亮游说东吴舌战群儒结成统一联盟,到黄盖献苦肉计、诈降计,到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情节紧凑,层层推进,最终火烧赤壁,樯橹灰飞烟灭。让读者拍案叫绝。
火烧赤壁
然而我们看《三国志》,无论曹操、孙权、刘备、周瑜,甚至是诸葛亮的传记中都没有关于诸葛亮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的记载,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借过东风?演义中为何要写他借了东风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之战曹军屯兵西北,火攻曹营的确需要东南风,这风究竟从何而来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先要从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来讲起。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罗贯中实在太喜欢诸葛亮了,在他的塑造下,诸葛亮除了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对汉室忠心耿耿外,还通晓天文地理、神机妙算、料事如神。鲁迅评价《三国演义》有一句“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就是说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太完美了,都不太真实了。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罗贯中把刘备指挥的火烧博望坡一战安到了诸葛亮头上。但历史上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击败曹操,总指挥是周瑜,怎么凸显诸葛亮在整场战役中的作用呢?先是让诸葛亮去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能力和口才。事实上,诸葛亮确实出使东吴劝说孙权,但并未舌战群儒。
另一方面,演义的作者又将周瑜的人设改成了善妒,让他与诸葛亮暗中较劲,为难诸葛亮。周瑜出一道难题,诸葛亮破解一道,再出一道,再破一道。第一道题是草船借箭,第二道是借东风。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在正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过借箭之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时间是在赤壁之战后第五年。《魏略》记载孙权在濡须拒曹操时:“(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就是说孙权去曹军大营刺探军情,曹操命令射箭,箭射到船上,船一面重一面轻,要翻了,孙权命令调转船头,另一面受箭,两面平均了,才回去。——这一故事被罗贯中点石成金,成了经典。
借东风
事实上,周瑜并不善妒,而用火攻需要东风也应是孙刘联军指挥层的统一认识,至于为何隆冬季节会有东风,有学者认为诸葛亮精通气象学,对天气的预报比现今的地方气象台还要准,还有的人认为是赤壁地区特殊的地貌原因,白天吹陆地风,晚上吹湖面风,就是东南风。所以“借”只是作者迷惑读者的浪漫主义笔法。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文字系 把酒话古今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