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了我想要的就不要拖我的后腿:34我要
给不了我想要的就不要拖我的后腿:34我要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有些家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现在还小,有点小性子也没有关系,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了。还有一些家长,则以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听,我非要你听不可;还有一些家长,每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就互相推诿,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于是,孩子不是出现狂躁、郁闷等异常情绪,就是毫无顾忌地张扬任性。首先,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三岁前大有进步,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因此,常常不肯按照家长的意图来办事。另外,如今的父母大多过于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养成了孩子以自
生活中,任性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做事情时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娇惯的,要知道,爱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生活中,这样任性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做事情时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固执己见,明知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
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来威胁他人,如不吃饭、大哭大闹、摔打东西、自杀、离家出走等。
产生任性的原因只要有两个:
首先,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三岁前大有进步,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因此,常常不肯按照家长的意图来办事。
另外,如今的父母大多过于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家长让步为止,渐渐地,孩子发现了,只要自己坚持,家长就会让步,自己的要求就会满足,于是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性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但是,孩子的任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良教育方式的结果。
有些家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现在还小,有点小性子也没有关系,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了。还有一些家长,则以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听,我非要你听不可;还有一些家长,每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就互相推诿,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于是,孩子不是出现狂躁、郁闷等异常情绪,就是毫无顾忌地张扬任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
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孩子,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认为: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并且,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
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而且一成不变。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爱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他指出,随着生理发育,幼儿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是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对这些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利,或者是有害的。而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5岁的苏苏看到邻居小朋友的一辆遥控小汽车很好玩,回到家后,便向妈妈提出了要求:"妈妈,我要小汽车。"
"好,"苏苏妈满口答应下来,"明天去买,今天商店关门了。"
"不,我要小汽车,我现在就要。"苏苏坐到地上,哭叫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苏苏妈急了,一把拉起苏苏,"都答应你了,你还想怎样。"
然而,苏苏却一直没有安静下来。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句话:我要小汽车。
这件事情从表面看来是苏苏太任性,在无理取闹。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她看到那个小汽车上有个小灯在一闪一闪的,她很想知道那个小灯为什么会闪亮,这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和满足时,苏苏只能以哭闹来表示抗议。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只要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认同这种需求,给以足够的重视――例如,上文中的苏苏妈,就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那辆小汽车,聊聊车上的小红灯,并对明天和孩子一同买、玩小汽车进行想像。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不断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