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表示层(Presentation,P)这一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要交换的数据从适合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OSI内部表示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应用层(Application,A)这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是美国IBM公司于1974年提出的,它取名为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凡是遵循SNA的设备就称为SNA设备。这些SNA设备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互连。此后,很多公司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这些体系结构大同小异,都采用了层次技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它是各层的协议以及层次之间的端口的集合。他定义每个层次应该具备什么功能,这些功能究竟由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体系结构是抽象的,实现是具体的,是运行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之上的。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通信必须依靠网络通信协议,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7年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习惯上称为ISO/OSI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思想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 功能分工的原则:即每一层的划分都应有它自己明确的与其他层不同的基本功能。
- 隔离稳定的原则:即层与层的结构要相对独立和相互隔离,从而使某一层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对其他层的影响小,各层的功能、结构相对稳定。
- 分支扩张的原则:即公共部分与可分支部分划分在不同层次,这样有利于分支部分的灵活扩充和公共部分的相对稳定,减少结构上的重复。
- 方便实现的原则:即方便标准化的技术实现。
计算机网络分层的的原因 ?
两个系统间实体的通讯是很复杂的过程,为了降低协议设计和调试过程的复杂性,也为了便于对网络进行研究、实现和维护,促进标准化工作,通常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建模。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是美国IBM公司于1974年提出的,它取名为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凡是遵循SNA的设备就称为SNA设备。这些SNA设备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互连。此后,很多公司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这些体系结构大同小异,都采用了层次技术。
OSI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Application,A)这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
表示层(Presentation,P)这一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要交换的数据从适合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OSI内部表示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会话层(Session,S)在会话层以及以上各层中,数据的传输都以报文为单位,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以及维护应用之间的通信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传输层(Transport,T)传输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地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与经济的方式为2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建立一条连接通道,以透明地传输报文。传输层向上一层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使会话层不知道传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传输层只存在端系统中,传输层以上各层就不再考虑信息传输的问题了。
网络层(Network,N)网络中通信的2个计算机之间可能要经过许多结点和链路,还可能经过几个通信子网。网络层数据传输的单位是分组(Packet)。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为要传输的分组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使发送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给定的目的地址找到目的主机,交付给目的主机的传输层。
数据链路层(Data-link,D)数据链路层负责在2个相邻的结点之间的链路上实现无差错的数据帧传输。每一帧包括一定的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在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出错时要通知发送方重发,直到这一帧无差错地到达接收结点,数据链路层就是把一条有可能出错的实际链路变成让网络层看起来像不会出错的数据链路。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帧的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寻址、帧内定界、透明比特组合传输等。
物理层(Physical,PH)传递信息需要利用一些物理传输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上层提供一个物理的连接,以及该物理连接表现出来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实现透明的比特流传输。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组织,仅作为原始的比特流提交给上层(数据链路层)。
TCP/IP 参考模型OSI 参考模型是先制定出来的一种标准,而TCP/IP 参考模型是先有实现,然后整理总结出的模型。
TCP/IP 参考模型
应用层(Application,A)TCP/IP模型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合并到应用层实现。应用层面向不同的网络应用引入了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其中,有基于TCP协议的,如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虚拟终端协议(TELNET)、超文本链接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也有基于UDP协议的。
传输层(Transport,T)在TCP/IP模型中,传输层的功能是使源端主机和目标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传输层定义了两种服务质量不同的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 由于运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它只是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网络层(Network,N)网络互连层是整个TCP/IP协议栈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把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同时,为了尽快地发送分组,可能需要沿不同的路径同时进行分组传递。因此,分组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可能不同,这就需要上层必须对分组进行排序;网络互连层定义了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网络互连层除了需要完成路由的功能外,也可以完成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异构网)互连的任务。除此之外,网络互连层还需要完成拥塞控制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Data-link,D)实际上TCP/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的实现,只是要求能够提供给其上层-网络互连层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由于这一层次未被定义,所以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将随着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协议有:ARP协议和RARP协议)
五层参考模型五层参考模型目前是描述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最接近实际网络的参考模型
五层参考模型
相比于四层模型,该模型把物理层和链路层独立开来。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都是按照该模型分享,五层参考模型也是国内很多教科书,授课的标准。
五层参考模型对于的数据类型
两个主机传递消息的过程A主机与B主机传递消息,A主机通过某个应用软件生产一个消息,该消息从应用层传递到物理层,然后通过传输介质,将消息传达到B主机的物理层,逐层直到应用层。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过程,实际过程是很复杂的,接下来的一系列文章我们将一起学习,该过程的详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