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理性主义的起源:西方理性主义之父
西方理性主义的起源:西方理性主义之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亚里士多德从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入手,分析了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即描写英雄和诸神抗争命运的言行,并对悲剧做了总结性的定义,即让观众去仰视英雄,引起大家对英雄的怜悯和对命运无常的悲叹,并由此得到心灵的净化。原文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使用经过装饰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在剧作的不同部分,它以人物的行动而非叙述来进行摹仿,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得这些情感得到净化。”其次我再提一下他的美学,亚里士多德有一本叫《诗学》的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诗歌的本质和起源,以及古希腊悲剧的创作技法和赏析,堪称一部古典诗歌宝典,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定义了什么叫“美学”的书,这本书引领了西方美学两千多年,直到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写出了《美学》一书,才算是比肩亚里士多德的这本《诗学》。我挑几个我自己看过的简单聊一聊吧,我也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只能说个大概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大橙子漫谈中外名将系列(13)主笔:大器晚橙亚里士多德和商鞅、孟子、庄子这些人同时期,如果从古希腊先贤中只选择一位作为代表的话,那必是亚里士多德,他师承柏拉图,但同时又和德谟克利特是同乡,受其学说影响不小,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兼具唯心论与唯物论。
并且,他后来还成为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注1),如果说,亚历山大大帝是“武”中的帝王,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文”中的帝王,两位“亚帝”。
今天《亚里士多德全集》已经全部都有中文版了,涉及到逻辑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律法学、修辞学、美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等等,皇皇巨著十大本,网上有卖。
这是已经流传下来以及考古发现了的,还有很多失传的和未发现的,可见这位亚帝的能耐,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但这里也有疑点,就是这么大体量的著作,全部由一个人来完成似乎不太现实,所以也有人猜测可能是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完成的。
我挑几个我自己看过的简单聊一聊吧,我也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只能说个大概。
首先是他的逻辑学,这是亚里士多德成就最高的一门学问,也是最被后人所认可的一门学问(注2),我们今天大学里的逻辑学有一个分支叫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就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比如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还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这些都是亚里士多德总结归纳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很多的观点和知识我们今天看来其实都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唯有逻辑学一直影响至今,原因就是他本人并没有把逻辑学当做一门知识,他给逻辑学的定位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必须实用,经得起检验,知识会过时,但工具不会,几万年前原始人的锤子到今天依然可以使用。
其次我再提一下他的美学,亚里士多德有一本叫《诗学》的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诗歌的本质和起源,以及古希腊悲剧的创作技法和赏析,堪称一部古典诗歌宝典,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定义了什么叫“美学”的书,这本书引领了西方美学两千多年,直到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写出了《美学》一书,才算是比肩亚里士多德的这本《诗学》。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亚里士多德从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入手,分析了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即描写英雄和诸神抗争命运的言行,并对悲剧做了总结性的定义,即让观众去仰视英雄,引起大家对英雄的怜悯和对命运无常的悲叹,并由此得到心灵的净化。原文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使用经过装饰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在剧作的不同部分,它以人物的行动而非叙述来进行摹仿,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得这些情感得到净化。”
悲剧必须得是描写那些无法调和的冲突,是一个社会矛盾的缩影,偏向宿命论,所以从这个定义看,我们后世所熟知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不是悲剧,而是喜剧,《哈姆雷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然后我再聊聊他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没有这个词,这个是罗马人起的,拉丁文是metaphysica,19世纪有个叫井上哲次郎的日本人根据《易经·系辞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把metaphysica翻译成“形而上学”,也就是研究“天道”的学问,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与之对应的就是“形而下学”,研究一些具体的事物,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严复认为亚里士多德研究的这个东西是“玄之又玄”,和我们魏晋时期的玄学很类似,所以他没有使用井上哲次郎的翻译,而是直接将metaphysica翻译成“玄学”。
其实井上哲次郎和严复都没译错,都抓住了metaphysica的内涵,只不过“形而上学”这个翻译更加直观易懂,所以后来大家更加接受这个翻译。
现在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形而上学就是“形式化至上”的学问,这个是误解了,诚然,“形而上学”这个词后来被赋予了很多不一样的定义,但是如果我们回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这本书的原文,就会发现人家研究的其实是很深奥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组分析事物的工具,叫“四大因”,即通过研究万事万物的质料因(即源自什么材料)、形式因(即表现为什么样的外观形状或内在本质)、动力因(即导致其发生变化或运动的力量)、目的因(即变化或运动的最终目标)来充分理解该事物。
举个例子:有一个雕塑家用大理石雕刻了一尊雅典娜女神的雕像放在神庙里供人敬拜。
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大因”分析:
1、大理石是这尊雕像的质料因;
2、雅典娜女神是这尊雕像的形式因;
3、雕塑家是这尊雕像的动力因;
4、放在神庙里供人敬拜是这尊雕像的目的因。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找齐了一个事物的四大因,就等于是对该事物做出了充分的解释,可以算是充分理解了该事物。
那么这四大因当中,先后次序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说哪个因才真正决定了这尊雕像的“实体”?亚里士多德给出的答案是形式因,也就是雅典娜女神才是这尊雕像的第一实体,即雕像因为雅典娜女神而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井上哲次郎确实翻译得更直观易懂一些,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美学等等学科研究的都是怎样选择一块好的大理石,怎样把雅典娜雕得惟妙惟肖,怎样把雕像摆进神庙里诸如此类的具体的学问,而形而上学与它们都不同,是研究所有事物为什么而存在以及什么是“存在”(即Being)的学问,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排在了诸学问之首,是为“第一哲学”。
点到为止,不再深入了,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这本《形而上学》影响了之后整个西方的哲学与神学,甚至文学,比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那句经典台词“Tobe or not to be”,并不仅仅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么一层意思,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得回到亚里士多德的这本《形而上学》中。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但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看法不同(注3),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可能有脱离现实物质的纯粹的抽象理念,说得通俗点,就是精神意志不可能脱离客观物质,二者是共生共灭。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既肯定了唯心,也肯定了唯物,列宁说他就是一个在唯心与唯物之间摇摆的人,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后说一下他的物理学,“物理”的拉丁文是physica,就是他《物理学》这本书的书名。刚才说到的“形而上学”的单词metaphysica就是physica的衍生词,罗马人安德罗尼柯把亚里士多德讲的很多“形而上学”的著作附在《物理学》这本书的后面,取名metaphysica,意思就是《物理学之后诸卷》,而由于meta这个前缀不光有“在……之后”的意思,也有“超越……”的意思,所以metaphysica也可以翻译成《超物理学》。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已经有很多先贤讨论过世界的本原到底是啥了,于是他总结归纳了一下(注4),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一共有四种物质元素:土、水、气(风)、火,而在这四种之外,还有一种元素,他给起名叫“以太”(注5)。
根据他的“形而上学”理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至善,五种元素也有至善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地球五种元素的位置从内到外分别是土、水、气(风)、火,最外面是以太,前四种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而以太处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注6)(注7)
并且亚里士多德通过几何计算,证明世界上的正多面体只有五种,不存在第六种,然后他将这五种正多面体一一对应五大元素:
正六面体,即土;
正二十面体,即水;
正八面体,即气(风);
正四面体,即火;
正十二面体,即以太。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这五种元素去各自归位呢?亚里士多德给出的解释是“第一推动力”,所有运动都有推动力,一层一层往上推导,那个最原始的推动力就是宇宙第一推动力。
这个很有意思,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家们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个宇宙第一推动力就是神,所以他们都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宗教圣人,这也是他的书籍能够被大量保存下来的原因。
我们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设定了一个“引力常量”(即G),从而推演出万有引力公式
,然而这个引力常量
G到底是多少,他始终无法准确地测量出来,这令他非常苦恼,有人猜测他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才转而研究神学和炼金术去了,他认为引力常量G就是第一推动力导致的,只有神才知道这个数。(注8)——不过我个人觉得牛顿应该不至于因为这个去研究神学和炼金术,牛顿本身从小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皈依阿里乌教派,即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也仍然承认神的存在,他认为这是神所设置的定律,说白了,牛顿发现了引力,但他却无法解释引力从何而来,以及引力的本质是什么。
所以近代物理学就是从否定亚里士多德开始的,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们却始终否不了“第一推动力”,他们最后都承认宇宙中存在着神,直到斯蒂芬·霍金横空出世,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宇宙无边界理论(注9),才算是彻底破掉了“第一推动力”的假说,也破掉了神的假说,但此时距离亚里士多德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好了,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思想就聊到这。
亚里士多德自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征后,就在雅典自立门户,创立了吕克昂学院(位于雅典吕克昂神庙附近,吕克昂神庙即太阳神阿波罗神庙),这个学院形成的流派名字非常有诗意,叫“逍遥学派”(注10)。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第二年,亚里士多德也去世了,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大神消逝,历史进入了科学昌盛的“希腊化时代”。
图:从左到右依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代雕像
注1:亚里士多德和腓力二世从小就认识,彼此私交不错,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所以后来腓力二世请亚里士多德当亚历山大的老师。
注2:逻辑学的三大源流:古希腊的逻辑、古印度的因明、先秦的名辩。
注3:亚里士多德不同意“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为此还专门和柏拉图有过一次辩论,然后就有了那句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注4:古希腊第一个把土、水、气、火同时归纳为世界本原的人倒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比他早一百多年的恩培多克勒。
注5:近代有物理学家认为“以太”可能是一种类似光波、声波或电磁波的物质,但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给出过详细的解释,“以太”只是他的一种假想物质,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不好解释太阳、月亮和满天的繁星这些归属于土、水、气、火的哪一种,于是发明了“以太”这个词,专指外太空那些星体。
注6:古希腊人由于是海洋民族,所以通过观察海平面上船只由远及近的变化而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即船只由远及近时船体是一点一点“露”出海平面的,而不是从小到大。
注7:亚里士多德的五种元素分布方式即以土为中心,后来罗马帝国的克罗狄斯·托勒密由此发展出了“地心说”,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奉为圭臬。
注8:牛顿最初的公式里是没有引力常量G的,因为一直无法测出来,最后是由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出来的,他比牛顿晚了将近一百年,不过这依然是当今物理学中精度最差的一个系数。
注9:宇宙无边界理论是一个模型猜想,即宇宙以四维球面的形式存在,有限的四维球面等价于无限的四维球体,宇宙的边界条件恰好就是它没有边界,换句话说,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创生,也没有毁灭,虽然有限但却无界,彻底自洽自足。
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知道,零维就是点,没有任何方位的概念;一维就是通过一个点可以做出一条线,即
轴,有了左右的方位;二维就是通过一个点可以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即
轴,也就是面,有前后左右四个方位;三维就是通过一个点可以做出三条互相垂直的线,即
轴,也就是体,有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而四维并不是“三维
时间”,“三维
时间”这个叫“闵可夫斯基空间”,是另一套理论,四维是通过一个点可以做出四条互相垂直的线,可以模拟成是
轴,这个在我们现实世界里是做不到的,只是一种模型猜想,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出来。
所谓“有限但无界”就是说宇宙其实是有限的,但却没有边界,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宇宙的尽头。举个例子,把一维空间里的线弯曲,首尾相连,弄成一个圈,在这个圈上,左右方位没有任何区别,不管你从哪个方向走,都会回到原点,永远无法到达边界,这就是“有限但无界”;同理,把二维空间里的面弯曲,弄成一个球面,在这个球面上,前后左右方位没有任何区别,不管你从哪个方向走,也都会回到原点;再发挥想象力,把三维空间里的球体弯曲,就是四维空间里的“超球体”,在这个“超球体”上,上下前后左右全部都没有区别,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不管你从哪个方向走,你还是会回到原点,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的:“你从一个方向一直看去,最终看到的是自己的后脑勺。”
所以“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按霍金的无边界猜想,宇宙的外面还是宇宙,而且就是你现在所在的宇宙,不是什么平行宇宙,或者换句话说,“宇宙的外面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因为宇宙没有外面,四维空间里不分内外,就好像你在地球上问“南极点再往南是什么?”一样。
2012年,剑桥大学物理学家陈中源教授通过一组方程证明了霍金的宇宙无边界理论,这就是“陈中源宇宙方程”,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宇宙物理模型之一。顺便提一嘴,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理论上是不兼容的,但理论物理学界一直在致力于将二者统一,于是诞生了弦理论、超弦理论、M理论(就是十一维空间那个理论)、圈量子引力论等等学说,但目前全部都是理论,没有得到实证,这也就是为什么坊间总在传“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注10:名字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讲学风格,他喜欢在林荫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给学生讲课,所以得名“漫步学派”,中文翻译给他起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就是“逍遥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