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大明顶顶的公孙瓒白马义从,就是被麹义率领的先登死士给破灭的,可以说,袁绍能消灭公孙瓒占领幽州,麹义居功至伟。可是,这么一位大功臣,只因为袁绍不喜欢他好顶撞自己的性格就把麹义给咔嚓了。名将麹义,张郃,高览和朱灵,牵招但荀彧却对孔融的看法不以为然,笑曰:“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孔融默然。【袁绍手下文臣武将】孔融和荀彧说的谁对谁错?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他们各自只说出了一部分,把他们两个的说法合起来才是袁绍集团谋士的全部面目,即,袁绍手下的谋士个个都是人才,但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但这其实也没什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往今来,哪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人才汇聚一堂,而一说人才最多的,我们往往都会首先想到的是曹操曹孟德,因为曹操高举“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道义大旗,使得很多世家子弟和心向汉廷的人才,纷纷涌向曹操阵营;同时曹操又“唯才是举”,吸收了一批庶族中的人才。

可是还有一方诸侯,论人才储备,也不输曹操,就是坐拥四州之地,兵员充足,且人脉广的袁绍。

我们来看看两位名士对袁绍阵营人才的评价:

当袁绍南下,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议对策,孔融和荀彧之间的一段论辩特别引人注目。孔融:“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荀彧曰:“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孔融:“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但荀彧却对孔融的看法不以为然,笑曰:“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孔融默然。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1)

【袁绍手下文臣武将】

孔融和荀彧说的谁对谁错?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他们各自只说出了一部分,把他们两个的说法合起来才是袁绍集团谋士的全部面目,即,袁绍手下的谋士个个都是人才,但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但这其实也没什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往今来,哪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名将麹义,张郃,高览和朱灵,牵招

大明顶顶的公孙瓒白马义从,就是被麹义率领的先登死士给破灭的,可以说,袁绍能消灭公孙瓒占领幽州,麹义居功至伟。可是,这么一位大功臣,只因为袁绍不喜欢他好顶撞自己的性格就把麹义给咔嚓了。

张郃高览和颜良文丑齐名一起并称“河北四庭柱”,也是投降曹操的大将中名气最大的两位,两人都是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的重要将领,一来就被曹操封为偏将军和都亭侯。张郃不多说,日后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和演义中被赵云咔嚓不同,高览并未死于赵云之手,不过可能能力不如张郃,投降后就没什么突出事迹了。若不是二人遭郭图谗言,他们也不会在关键时刻倒戈。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2)

【河北四庭柱】

朱灵投降曹操的时间很早,曹操东征徐州讨伐陶谦时,那时袁绍和曹操两人关系很不错,于是袁绍就派了些人以大将朱灵为首前去帮助曹操作战,结果曹操撤军之后其他人都回去了,朱灵却留了下来,因为他看出来曹操更值得自己追随,“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

因为这个原因,朱灵在曹军中地位一直颇高,曹操生前的四方将军中前将军是夏侯惇,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后将军就是朱灵,甚至于张辽张郃徐晃等人一度都不如他。

曹操之所以能专心和刘备孙权争锋而不用管北疆之事,是因为曹魏在北疆有几位得力干将:一位是其子曹彰,一位是田豫,另外一位就是牵招。牵招原本是袁绍大将,袁绍死后辅佐袁尚,后来因为袁绍外甥高干加害于他就投奔了曹操,逐渐成为曹魏威震北疆的一员猛将,陈寿《三国志》中说:“牵招威风远振,治边之称,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

颜良文丑,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田丰

如果把谋士比喻成打工者,那么田丰最大的失败就是选错了老板,相信田丰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在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中有这么一段:却说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别驾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3)

狱吏未信。忽使者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

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事后诸葛亮,是来到袁绍身边才意识到这一点的,这和赵云不同,赵云在之前就意识到袁绍非用人之主,所以袁绍屡次招赵云,赵云都没有去投奔袁绍。但既然这样,田丰对袁绍的为人和自己的结局都意识的很清楚,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想,也许只能理解成忠诚,正如孔融对田丰的评价一样。

田丰和王累相似,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的主公非用人之主,但都由于自身的一腔热血,也要竭尽忠诚,虽然这样的忠诚有一点愚忠的味道,因为袁绍不值得田丰这样去做。袁绍只能顺毛摸,要是逆着来,非毛不可。

沮授

要说袁绍旗下最具有高瞻远瞩的一位,莫过于沮授。因初期给袁绍规划过整个收复天下的方略,人们常常也把他比作袁绍的“诸葛亮”。三国志中记载,曹操非常的赏识他,对其有高度的评价:我要是能早早的得到沮授,得天下那就轻松太多了。

结合袁绍的优势,沮授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方案。先占领青州,然后消灭并州没有依靠的张燕,再就是收拾孤掌难鸣的幽州公孙瓒。确实,袁绍按照这个方略一一都实现了,唯独“西迎大驾 即宫邺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蓄士马而讨不庭”这一点袁绍没有照办,才导致的满盘皆输。

沮授这个人还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袁绍拒绝迎接汉献帝后,他就隐约感觉到战势可能因此而变化,但身为人臣也必将竭尽全力辅佐,这也体现了他尽忠职守的一面。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4)

【沮授】

沮授不建议袁谭做青州都督,袁绍不听,后来三个儿子因此互相残杀;进攻黎阳时沮授不建议颜良独自带队,袁绍不听,后颜良被斩杀;沮授建议多增人手护送粮草,袁绍不听,曹操火烧乌巢,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但他同样为袁绍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沮授由于顶撞袁绍被囚之时,看到星象剧变,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袁军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身家,拼将一死也要向袁绍进谏。就是被曹操擒后,荣华富贵也不能令沮授动心,首先想到的还是如何回归袁绍。其实,用鞠躬尽瘁来形容田丰,沮授这两位忠臣,又何尝不可呢?

审配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这是对审配的一个很高的评价,在忠诚方面,他可以说不输给田丰和沮授。但他的独断专行太重。

先不说许攸的家属贪污是否属实,即使属实,在这么一个战争的关键时期,难道不可以压一压,一致对外吗?贪污是很重要的问题,但事急从权,眼前的战争局势更紧迫,但恰是审配这一下狱了许攸家属的举动,直接促使了许攸的叛逃,至少是个直接原因。审配完全可以下狱许攸家属,但先不禀告袁绍。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5)

审配军事方面的某些缺陷,也是促使他城池失守的原因,但不管怎样,审配至少算是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了。

许攸,辛毗和董昭

曹操官渡之战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双方僵持阶段曹操处于下风的关键时刻,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来投;当时袁绍手下最出名的有六大谋士,论能力沮授田丰为最,许攸审配次之。许攸弃袁奔曹一举扭转了曹操的不利局面,为曹操击败袁绍立下大功,当然后面许攸自己作死被许褚所杀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辛毗的哥哥辛评是袁绍重要谋士之一,所以辛毗随同辛评一起效力于袁绍,甚至因此拒绝了曹操对他的征召;官渡之战后辛毗辅佐袁绍长子袁谭,在曹操攻破邺城后效力于曹操,从此成为曹魏重臣:曹操时为丞相长史,曹丕时为侍中,魏明帝曹叡时为卫尉,死后谥肃侯,袁绍旧部中除了董昭估计就要算辛毗混得好了。

董昭原为袁绍帐下参军,因其弟在张邈军中,张邈和袁绍不和因此袁绍听信谗言欲治董昭之罪,董昭以觐见汉献帝为由借机脱离了袁绍。

董昭先后效力于张扬和曹操,在曹操前期击败杨奉以及迁都许昌等一系列大事上,董昭都颇有建树,随后历任冀州牧,徐州牧,司空军祭酒等重要职位;曹操先后进爵魏公和魏王都是出自于董昭的建议,曹魏立国后,董昭深受重用,最后在魏明帝曹叡时官居司徒,死后谥号定侯,他可能是袁绍旧部中投效曹操后混得最好的一个了。

郭图,逄纪

此二人都是阴谋家,也许派他们搞特务工作应该不错,逢纪害死了田丰,郭图促成了张颌和高览的叛变,他们自己也没得到好下场,败类,死不足惜。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6)

郭图,逄纪

还有二位名士崔琰与陈琳,也都到了曹操阵营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曾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个评价太客气了。诸葛所谓的“人谋”,当指战略、智慧而言。袁绍手下不缺智囊,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都是有名的智士。可是外脑再多又有何用?领导不懂变通,一意孤行,跟神经病似的,焉能不惨败?

拿曹操与袁绍在沟通方式上做个比较。

曹操会将一个议题透过众议的方式让大家相互讨论辩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详的思考。也就是能沉住气、静下心、深藏于心,反复掂量与权衡。

此外,曹操颇有容人的雅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容纳“刚而犯上”的人才。所以,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满宠、刘晔、吕虔、毛玠等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无相互谗害。

曹操的属下意见不被采纳都能得到奖赏,因此大家都能勇于提案,也不必相互妒忌。久而久之,曹营中一旦形成决议,就再没有第二种声音或阳奉阴违,而能向一致的目标去努力。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7)

袁绍的沟通模式是随机性的个别征询,而不是众议。在这种模式的暗示下,部属只会个别向他反映意见,类似于打小报告,使得部属之间少有坦诚的横向沟通。而袁绍本人既是个“有选择的倾听者”(只听他喜欢听的),又是个容易混淆是非,用一时结果来加罪于人的冲动型领导。

久而久之,由于资源的排挤效应,大家都要想办法逢迎老板,以便得到赏识和信用的机会。当意见被采纳,就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而非团体的决策)成功,或谎报成功。

万一失败,就想法子嫁祸于人。如果老板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便千方百计暗中阻挠,等着看别人出洋相。如此陈陈相因、恶性循环,自然形成了袁氏虚矫不实的政治生态,以至败局无可挽救。

其实,用曹操的一句话来概括袁绍就是:“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也!”

袁绍败了开始窝里斗,袁绍阵营人才济济(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