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鸿沟虽然失败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希望给后辈们的不是

鸿沟虽然失败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希望给后辈们的不是我天天在注意你们 看你们怎么画呢……耳濡目染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在广东画坛 有一个美术大家庭 三代人里出了9位风格各异的女画家。其中 第一代的母亲吴丽娥 75岁提笔作画 自传体小说在海外出版;第二代长女苏华是岭南画派名家 精通水墨花鸟 亦擅长书法 是“五羊邨”雕塑上的题字者;苏华之女林蓝 成为继黄新波、关山月等名家之后的广东画院第7任院长 2022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而现在 林蓝的独生女儿也进入了广州美院附中 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面貌。日前 南都、N视频记者到访林蓝位于白云山南麓广东画院新址的工作室 听她谈起家学渊源对自身的化育。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 林蓝谦称她做得“太简练” 没有具体分明的引导。但就像当年的外婆和父母一样 她希望不给后辈“框框” 而是给予“土壤”。

鸿沟虽然失败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希望给后辈们的不是(1)

吴丽娥笔下的猫。

鸿沟虽然失败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希望给后辈们的不是(2)

苏华作品《夏风》。

鸿沟虽然失败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希望给后辈们的不是(3)

林蓝作品《梅坚如铁·武汉·2020》。

鸿沟虽然失败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希望给后辈们的不是(4)

一家三代女画家。

鸿沟虽然失败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希望给后辈们的不是(5)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在广东画坛 有一个美术大家庭 三代人里出了9位风格各异的女画家。其中 第一代的母亲吴丽娥 75岁提笔作画 自传体小说在海外出版;第二代长女苏华是岭南画派名家 精通水墨花鸟 亦擅长书法 是“五羊邨”雕塑上的题字者;苏华之女林蓝 成为继黄新波、关山月等名家之后的广东画院第7任院长 2022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而现在 林蓝的独生女儿也进入了广州美院附中 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面貌。

日前 南都、N视频记者到访林蓝位于白云山南麓广东画院新址的工作室 听她谈起家学渊源对自身的化育。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 林蓝谦称她做得“太简练” 没有具体分明的引导。但就像当年的外婆和父母一样 她希望不给后辈“框框” 而是给予“土壤”。

耳濡目染

我天天在注意你们 看你们怎么画呢……

在林蓝自幼成长的大家庭中 母亲苏华是第一位拿起画笔的人。谈及这个重要的开端 林蓝也很感慨“巧合”的美丽。

林蓝的外公是广州一名普通的邮电职员 外婆吴丽娥辛劳持家 生养了四女一男。1958年 原设在武汉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至广州昌岗 更名广州美术学院 新校址恰好位于晓港新村的邮电宿舍附近 与岭南画派先贤居廉、居巢的设帐授徒之所“十香园”也仅有一条马路之隔。

吴丽娥只受过两年教育 却寄望她的子女多读书 “特别是女孩子 要有一技之长 有工作能力。”当年 读美院附中不用交学费 五姐弟中的长姐苏华喜欢绘画 一举就考上了。进校之后 她又把自己的课堂习作带回家里 给弟弟妹妹传看 领他们到田间、菜市场里写生。四个弟妹家芬、家杰、家芳、小华长大之后 也都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陆续考进了广州美院。有时林蓝会想 如果这所“开在家门口的院校”不是广美 而是别的学校 也许他们会集体走上另一道人生轨迹。

由于林蓝的父母、三位姨妈和一位舅舅 都投身于美术工作 小时候 她常与二姨的女儿韦潞、舅舅的女儿苏芸 一起生活在外婆家。三姊妹中 韦潞的“画魂”最早觉醒 两岁就开始用纸笔作画 家里木板床的上下两面 都被她用粉笔画满了图形。

“韦潞是‘生而知之’ 我算是‘学而知之’。”林蓝对南都记者笑道。比起绘画 她最早于钟情阅读写作 想成为一名作家 而朴实的外婆因为常年哮喘 曾经引导她学医——“她说 医生是最好的职业 我们这些小辈里 一定得有个人做医生。”家中没人把林蓝当小孩 于是她很早就开始给自己做打算。到了她14岁、上初二时 人生似乎又多了一种可能性——广州美院附中恢复招生。“当时也是在想 我又不喜欢数学 也学不了医 那下一步考什么学呢?最后还是想要抓到最让自己安心、踏实的那根稻草。那就画。”这样 初中一毕业 林蓝也成了母亲、舅舅、姨妈们的校友了。

许多年后 苏华在散文《手足情深》中 对女儿的这次转变有过生动的记述。

“有一天 她突然跟我说:‘妈妈 我要画画。’‘哎 你这孩子 妈妈正等你这句话呢。’我马上架起画板 钉了画纸 摆了一摊静物 林蓝马上画起来。她要画水彩画。画完一幅 又画一幅 再画一幅。一连画了好多幅。画得真好!有色彩、有造型。调子、高光、明暗交界线 都画得有板有眼 艺术感觉十分好!林蓝 平常怎么没见你画过?你真是一步登天哪!林蓝说 不 妈妈 你天天沉迷在你的画中 你不注意我 我倒天天在注意你们 看你们怎么画呢……”

言传身教

父母一年365天 吃完饭就去画画 到今依然这样勤奋

从改革开放年代的广美附中出发 林蓝4年后就保送到了“隔壁楼”的广州美院 和大多数家族成员一样主攻国画。本科毕业后 又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装饰绘画硕士 继而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博 成了新中国美术实践类的首位女博士。

在她打基础的阶段 林蓝的父亲——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林墉 并没有让独生女儿临摹自己 而是先后给她推荐了王肇民和潘天寿的画册 分享自己所敬仰、追慕的艺术家。而用林蓝的话说 母亲苏华给她的影响也是“不强加”的。但母女之间 自有隐秘的连结与传承。

“母亲的性格有细腻、温柔的一面 但她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震撼的美。”林蓝说。她记得 在她小时候 父母第一次办联展 在广州文化公园 展厅内有一面五六米高、十几米宽的墙 母亲只挂了一幅字——巨幅书法《满江红》 而丝毫不让人觉得空旷。“她喜欢毛主席的字 喜欢怀素的字 都是那种强悍的狂草。而且她有画家的理念 很重视(书体)造型上充满力量的咬合 我觉得可以称为‘雄强之美’ 迥异于大多数女性画家、书法家所追求的‘优美’ 或者说‘感人的美’。可能这一点也会影响到我们。”

后来 林蓝也创作了不少大开大合、挥洒自如的国画 包括“艺术战疫”主题的《梅坚如铁·武汉·2020》。梅花是武汉市花和湖北省花 铮铮铁骨 出枝如刀似剑。这种红梅意象或许师法了岭南画派巨擘关山月 但也让林蓝渐渐悟到 自己更偏爱壮丽、盛大的美。

“如果要说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 那应该是在精神层面 对艺术这个专业真正的敬畏。他们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 不因一点小成而极乐。他们予我的 更多的不是言传 而是身教。”林蓝说 在她小时候 父母就是一年365天、吃完饭就去画画 直到今天 依旧这样勤奋 “前几天老人家还跟我们说 很多想画的还没有画出来 还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去追求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他们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东西 然后一辈子用更远方、更高处去激励自己 何尝不是滋养身心?”

找到自己

看画是读懂自己的过程 也能让你读懂别人

林蓝在母校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担任领导职务多年。2019年12月 成为继黄新波、关山月、王玉珏、刘斯奋、许钦松、李劲堃之后的第7任广东画院院长。2022年3月 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尽管日常事务纷繁 林蓝依旧会把大块时间留给艺术创作 那是属于她的“心流”时刻。

“有句话叫‘画如其人’ 真是这样。一个人的感觉会被各种因素所遮蔽、所掩盖 只有在全心投入的时候 你才能看到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而绘画这种创作形式 又是比较直观和完整的。”林蓝告诉南都记者 “有时候我觉得 一张张作品就像日记、年记一样 呈现着不断变化的自己 所以看画是读懂自己的过程 也能让你读懂别人。”

艺术创作的格调和审美 与艺术家个人的生命历程有关。就像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雕塑中 年轻时 林蓝最喜欢《大卫》 “连鬓角的头发、手指尖都漂亮”;中年欣赏《摩西》 不再是纤毫毕现、锋芒毕露的完美 而是很完整的圆融;而今 更推崇他生命最后阶段未完成的《奴隶》。“艺术家在雕这个作品的时候 经常是做了以后又敲掉 他感受到自己不断增长的眼界跟下降的体力之间的差距 而且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完成了 但还是在竭力追求。最终这未完成品所蕴含的那一股强烈的力量 最让我感动!”

在这个美术大家庭里 林蓝这一辈同样是五女一男。他们都毕业于广美附中 而后经过诚实的自省 走出了迥异的艺术道路。大表姐林蓝在传统水墨画中融入新材料、新技法 笔下的花鸟“堂皇丰盛”、文气十足;二表妹韦潞的漆画和剪纸均有鲜明特色 作品充满流动性和现代感;三表妹苏芸倾心艺术设计 任教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四表弟乔乐是《乘风破浪》《唐人街探案2》等电影的视效总监 被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授予“最佳视觉效果”奖;最年轻的五表妹李山珊是90后 硕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 日前也加入了广东省女画家协会。

“其实人一生下来 已有属于自己的‘唯一’。我们要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 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努力。”林蓝说 这个观点是她从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里读到的 似乎也早已是全家人的共识。

寻找最爱

孩子因为喜欢动漫 转而摸索起了绘画

林蓝的独生女儿今年17岁。谈及对女儿的教育 她说道:“可能家里一代代的 对女孩的要求就是要有健康的身心 经济独立 精神独立 勤奋、认真的同时还要灵活变通。这都是我外婆教的 (对后代)个个都是这样要求。”

和当年的父母一样 林蓝也没有特意引导自己的女儿接触美术 “我们还是希望她能找到自己的最爱。”女儿小时候 语文和体育成绩都很好 小学六年级拿过全市女子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跑的冠军 一度让林蓝震惊 “体育 我是从来就不擅长的 我母亲倒很有运动天赋 学生时代拿过全市游泳冠军 在美院附中是篮球队员。我就说 这怎么还是‘隔代遗传’?”林蓝就默默观察女儿 确实是在用心训练 便也觉得选体育很好。结果后来 初二初三时 孩子因为喜欢动漫 转而摸索起了绘画 如今也就读于广州美院附中。

“才17岁的小孩子 其实还在打基础的阶段。我跟她说 你要是不喜欢了 还可以换。但是现在 我看她是真的喜欢 整个人‘钻’到了里面。”林蓝很欣慰。当女儿进入了自己的专业领域 一开始 她总是按捺不住地想给女儿改画 后来将心比心 彻底说服了自己 “你给她改画 就是在说她的不行、你的才行 这是给她上了一道‘框框’;而如果你给的不是‘框框’ 是‘土壤’ 那么孩子只需要长成属于她自己的‘唯一’——她为什么不能是自己的样子?为什么不可以追求自身定义的‘圆满’?”

在与南都记者的交流当中 无论说艺术还是谈教育 林蓝都自谦 “没有太多的心得感悟”。对于母亲这个身份 她也觉得自己做得“太简练”。不过 谁说“留白”不是一种心学呢?

据林蓝说 她的父母林墉、苏华的家里 几十年来没有挂过任何人的画。而她自己在广东画院新址的画室 四壁皆白 最近才贴了小幅的“二居”作品。她说 留白是为了不干扰 “下一幅 才是更新的自己。”

谈艺术

有句话叫“画如其人” 真是这样。一个人的感觉会被各种因素所遮蔽、所掩盖 只有在全心投入的时候 你才能看到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而绘画这种创作形式 又是比较直观和完整的。

有时候我觉得 一张张作品就像日记、年记一样 呈现着不断变化的自己 所以看画是读懂自己的过程 也能让你读懂别人。

谈教育

你给她改画 就是在说她的不行、你的才行 这是给她上了一道“框框”;而如果你给的不是“框框” 是“土壤” 那么孩子只需要长成属于她自己的“唯一”——她为什么不能是自己的样子?为什么不可以追求自身定义的“圆满”?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受访者供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