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没有目标的指南,就没有行动的果敢。多数妈妈并不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知道喂养。于是乎,孩子长大了,心智不成熟。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的妈妈为什么带着孩子三次搬家了,就是因为家庭周遭的环境不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孟母无疑是有主见的,她有自己的行为规则,于是就能采取果断措施,以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很多妈妈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出于母亲的本能,对孩子呵护有加。要知道,呵护孩子是每个动物的天性啊,连母鸡都知道把孩子呵护在翅膀之下,何况我们人类。众多的妈妈,往往对孩子够温柔,但是不够严格,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因为慈祥而缺乏威信,尤其是对孩子没有征服力。许许多多的妈妈,在孩子的管理上,没有明确的态度,没有信念,没有,只知道问寒问暖,不知道批评惩戒。不知不觉,孩子就被惯得任性乃至刁蛮。更有甚者,孩子被惯得逆反,听不得逆耳之言。此时,妈妈意识到孩子的缺陷,想管孩子,但是孩子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1)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2)

严父出孝子 慈母多败儿。
枪打出头鸟 刀砍地头蛇。
风吹鸡蛋壳 财去人安乐。
谁言碧山曲 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 不污明月色。

——《增广贤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孩子教育的言论非常多,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然这里的慈母指的是溺爱、娇惯孩子的母亲。纵观古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很多对孩子无微不至、自小溺爱有加的“慈母”,孩子长大后伤透脑筋,她们总是想不明白,孩子从小乖巧伶俐,听话温顺,为什么长大了这么多麻烦呢?殊不知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母亲的教育。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3)

真的是自古慈母出败儿吗?慈就是慈爱、是真诚的、有育儿智慧支持的、不妄加滥用的母爱。这种母爱对于孩子是阳光、是氧气,是纯净水,是万万不可或缺的第一营养。

慈爱不可能出败儿,败儿不是爱出来的,是娇惯出来的,是溺爱出来的,是不懂育儿将孩子搞败了的,不是慈母出败儿,而是溺母出败儿。溺母与慈母的区别在于:溺母是片面的,只关注孩子的肌体需要,是否饿了冷了、病了、不安全了。而慈母是多方关照,即涉及孩子的肌体需要,也关注孩子的心智健康和社会能力。

此外,更大的区别在于溺母是无限娇惯纵容孩子,慈母则既尊重爱护孩子,又对孩子有指引育导,必要时也有严格管教。溺爱是发自人母的直觉与本能,不懂孩子的特殊性,不懂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天聪,也不会教导孩子做事,更不懂鼓励和培养孩子宽容、诚信、慷慨、公道、正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社会性美德。溺爱的家长只知道无限欣赏孩子,笼统表扬孩子聪明,不管教,只袒护,纵容孩子为所欲为、自大自负目空一切。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4)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夜郎自大的恶习,自认什么都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这种人将来无法建树和谐人际关系,注定事业不可能有大建树,尤其人际和家庭关系注定失败,这类人大都是孤魂一个,可怜而不幸。因此溺母是万万要不得的。

因此,北宋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说的话其实很简单,很多母亲,只会惯孩子,不会管孩子。

众多的妈妈,往往对孩子够温柔,但是不够严格,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因为慈祥而缺乏威信,尤其是对孩子没有征服力。许许多多的妈妈,在孩子的管理上,没有明确的态度,没有信念,没有,只知道问寒问暖,不知道批评惩戒。不知不觉,孩子就被惯得任性乃至刁蛮。更有甚者,孩子被惯得逆反,听不得逆耳之言。此时,妈妈意识到孩子的缺陷,想管孩子,但是孩子不怕妈妈了。

没有目标的指南,就没有行动的果敢。多数妈妈并不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知道喂养。于是乎,孩子长大了,心智不成熟。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的妈妈为什么带着孩子三次搬家了,就是因为家庭周遭的环境不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孟母无疑是有主见的,她有自己的行为规则,于是就能采取果断措施,以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很多妈妈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出于母亲的本能,对孩子呵护有加。要知道,呵护孩子是每个动物的天性啊,连母鸡都知道把孩子呵护在翅膀之下,何况我们人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不仅三次搬家,而且对孩子求学的态度非常鲜明而坚决,让孩子感到害怕,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威严。孟子学习不认真,孟母正在织布,就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瞧,孟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她把孩子的学习视为原则问题,不得动摇。因此,做普通的慈母容易,做严格的“孟母”是非常艰辛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管理孩子,往往是得过且过,息事宁人,在孩子面前树立不起自己的威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就陷入了被孩子顶牛的尴尬。此时,家里的位置开始颠倒了,父母都开始害怕起孩子来了。面对孩子的野蛮骄横,很多家长变得没有办法。此时,很难有好办法了,你在孩子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没有树立起威严,孩子已经疯惯了,你再管理,就要费劲,而且没有效果。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5)

慈母败儿,败就败在没有鲜明的态度,也没有原则的要求。曾子杀猪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曾参的妻子要去外面买东西,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说,乖孩子,在家呆着,回来妈妈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就信以为真了,不缠着妈妈了。曾妻回来后,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觉得很惊讶。曾参坚持杀猪,因为小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只懂父母的样子,只听父母的训斥,如果欺骗孩子,那今后父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于是,他们就把猪杀了炒肉吃。我们很多父母,尤其是做妈妈的,往往是哄孩子较多,管孩子较少,导致孩子对自己不恭敬。

我想,做妈妈的,在喂养孩子的同时,必须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规矩,奖罚分明,这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行为模式才会变得规范,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逆反心理。就像我家老婆,对孩子只知道苦口婆心地数落,不知道采取严格的措施,孩子就对他的话就会置若罔闻。譬如,孩子没有写完作业,在赖着电视,老婆只会一遍遍地嘱咐,却不知道拔掉插座,写不完作业就不许吃饭睡觉。我在家就不一样,安排了学习任务,必须完成。完不成,直接就打屁股。对孩子不要讲什么道理,他不懂道理,千万的道理说了千万遍,也抵不过电脑游戏几秒钟的诱惑。

孩子小的时候 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用准确的行动快速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们对孩子了解的深入 我们的“反应”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让我们体验到养育的成就感 却也容易养成一种习惯:去满足孩子的需要 别让他哭。这种在孩子小的时候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 就会出麻烦:无意中会让孩子丧失很多长本事的机会。

反驳慈母多败儿的话:所谓慈母多败儿(6)

因此 在一些关键点上 我们必须不断调整: 放手 到孩子有一定能力的时候 慈爱开始意味着并不要什么都满足孩子 而是要给孩子更多的使用自己的能力、发展这些能力的机会。我们在孩子身边的支持、鼓励和指导 都是在给孩子的成长加油。

探究 孩子天生好奇 要以各种方式来了解周围的世界。作为父母 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孩子的探究热情 也就是保护好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欣赏孩子的提问 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或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但父母不必是什么答案都有的百宝箱。

让孩子习惯于寻找答案的过程 体验其中的快乐 比让他简单地记住一些答案更重要. 规则意识 孩子迟早是要步入社会的.立规矩 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基本屏障.在不同的年龄 孩子所受到的限制会有所不同 但遵守规则的意识 是父母为孩子步入社会备下的一份好礼.当然 这里说的立规矩 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凶 而是清晰的准则 温和而坚定的执行。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哦!不要把“慈爱”变成“溺爱”。“慈”用对了叫“慈”,用错了叫“溺”,会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