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纪晓岚什么样的?那年今日你不了解的纪晓岚
真实的纪晓岚什么样的?那年今日你不了解的纪晓岚有史料记载,和珅在他发达之后,曾与文学名流诗文唱和。有时他私下请纪晓岚、彭元端为其作品润色。当然,也就仅仅润色文字而已,纪晓岚并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看来,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而已。同时,纪晓岚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自己远不如和珅。而纪晓岚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晓岚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如此说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另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
1724年7月26日,纪昀(字晓岚)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纪容舒是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纪昀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
晓岚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终身功名事业,充满艰难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载中,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主持闽省院试。又迁任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协办大学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影视剧形象的纪晓岚,有铁齿铜牙,三寸不烂之舌,身材高瘦,但根据史料记载,因纪(jǐ)晓岚本人肥胖,近视,患有轻度口吃,所以颠覆了常人对他的印象。
在民间传说以及影视作品中,纪晓岚的形象可谓风流倜傥,一表人材。可是,历史上纪晓岚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呢?
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
如此说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另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影视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经常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多次讲到纪晓岚如何捉弄和珅。事实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 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晓岚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 更多的是纪晓岚对和珅的帮助。
同时,纪晓岚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自己远不如和珅。而纪晓岚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晓岚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有史料记载,和珅在他发达之后,曾与文学名流诗文唱和。有时他私下请纪晓岚、彭元端为其作品润色。当然,也就仅仅润色文字而已,纪晓岚并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看来,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而已。
既然纪晓岚只是乾隆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也不是一个跟和珅针锋相对的斗士,然而他在广大民众中间却极受欢迎,似乎可以说是老百姓的明星,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纪晓岚具有幽默风趣的真性情。在流传下来有关纪晓岚的幽默故事里面,有两点比较突出,最能看出纪晓岚的真性情。这就是纪晓岚敢于跟权势人物开个小玩笑,而且也能讲荤段子。
称呼乾隆为“老头子”
相传纪昀编《四库全书》时,有一次天气炎热,纪昀怕热,就光着上身,盘了辫子,伏案观书、校书,这时乾隆帝步入编书馆,纪昀见了,知道这样见皇帝乃大不敬,可是又来不及穿衣,赶忙躲到了桌子底下,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帝假装没看到他,吩咐大家不必拘礼,各自照常工作,自己便坐在纪昀的位子上,一声不吭。
纪昀躲了许久,汗流浃背,很是难受,见没有什么声响,就把帷幕掀开一角,问道:“老头子走了么?”乾隆帝大怒,要他解释为何称呼“老头子”,“你言之有说即生,言之无说即死。”
旁人听了一个个都替纪昀捏了一把冷汗。纪晓岚答道:“万寿无疆之为老 顶天立地之为头 父天母地之为子,故称圣上为‘老头子’。”乾隆听罢,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谓淳于髡再生,曹子建转世,朕恕你无罪。”
第二,纪晓岚善于对联之戏。对对联,俗称“对对子”,既是文人自幼接受教育启蒙最基本的课程,又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娱乐活动,深受百姓喜爱。纪晓岚才思敏捷,诙谐不羁,尤善对对联,常有妙语。比如他为一穷苦铁匠所写对联为: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他身穿皮袍,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这位太监便出题: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
第三,纪晓岚朋友遍朝廷,门生满天下。纪晓岚早年就与一帮志趣相投的文人学士结成文社,半月聚会一次,谈古论今,切磋诗文。朋友和门生一多,纪晓岚的名字未免在他们口头、著作中经常出现。久而久之,纪晓岚的声名怎么可能不越传越大呢?
第四,与两部名传天下的书有关。第一部就是清代的文化大工程——《四库全书》。纪晓岚是这部书的总纂官。第二部书就是纪晓岚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流传甚广,也获得后世极高的赞赏。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全书约40万字,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出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
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作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综合中国网、国际在线、千龙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