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旱塬变水城,“土城”生公园。牛谷河湿地公园是通渭县第一个湿地公园,在通渭县的城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湿地公园水体面积8010.3平方米、绿化面积11127.6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和生态树种,配套建设环湿地道路、广场、人行栈道、亲水平台等场所设施,打造既能净化牛谷河水质,又可让城市居民休闲、散步、娱乐,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多少年来,通渭县的群众渴望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能有一泓清泉。牛谷河是通渭县一条重要的河流,通渭巧借自然条件,建设了20里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进入公园化时代牛谷河20里水岸农耕文化风景线(张子斌 摄)迎着第一缕阳光,晨起锻炼的人们在通渭县滨河路生态湿地公园内,慢跑、打拳或轻唱……缕缕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湿地生态公园内的粼粼微波,让通渭变得灵动起来。“县城居民又多了一处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以前满眼黄土,现在水波荡漾。”晨练的市民高兴地说。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1)

曾经,“苦瘠”是它的历史标签。一度,“没治”是它的发展魔咒。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且不稳。清代因城乡沟壑处处是黄褐相间被概括为“光村赤地”;上世纪60年代流传着“通渭没治”的论断,“没治”当地方言意为“没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渭县不断积蓄发展动力,秉持“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演绎出一个个改田修路、产业富民的传奇,描绘出一幅幅山川秀美、产业兴旺、群众幸福的美好画卷。

如今,金银花开,牛羊欢叫,风机旋转,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通渭已成为历史,乡村振兴的号角激活了这片热土,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持续迸发。

进入公园化时代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2)

牛谷河20里水岸农耕文化风景线(张子斌 摄)

迎着第一缕阳光,晨起锻炼的人们在通渭县滨河路生态湿地公园内,慢跑、打拳或轻唱……缕缕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湿地生态公园内的粼粼微波,让通渭变得灵动起来。“县城居民又多了一处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以前满眼黄土,现在水波荡漾。”晨练的市民高兴地说。

多少年来,通渭县的群众渴望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能有一泓清泉。牛谷河是通渭县一条重要的河流,通渭巧借自然条件,建设了20里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

旱塬变水城,“土城”生公园。牛谷河湿地公园是通渭县第一个湿地公园,在通渭县的城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湿地公园水体面积8010.3平方米、绿化面积11127.6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和生态树种,配套建设环湿地道路、广场、人行栈道、亲水平台等场所设施,打造既能净化牛谷河水质,又可让城市居民休闲、散步、娱乐,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牛谷河畔,宋堡水库像一对眼睛,灵动自然。水库总库容18万立方米,在缺水期供给通渭县城区及周边8万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在水库旁边配套湿地公园,“水”“绿”统一,生出景来。

近年来,通渭县大力改善城区面貌,坚持“一路一景、一园一品”原则,深挖传统文化,建成秦嘉徐淑诗词文化公园、南苑体育公园,“公园生活”已成为通渭城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通渭也由此进入“公园”时代。

城区有公园,乡村也有公园。什川镇大湾村以生态农业为基、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整合各方资源,激活项目建设和民间资本双引擎,建设生态园、游乐城、观景长廊、八角亭等,“公园乡村”已经成型。通渭县更多的乡村,深挖内涵、精心设计,将公园融入乡村建设,让乡村更美、村民的生活更舒适。

乡村旅游成为新业态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3)

马营镇涧滩村梯田(张子斌 摄)

一到夏天,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好日子农家乐”负责人王早霞格外忙碌,生意格外兴隆,一批批的客人来到通渭旅游,乡村旅游带火了通渭的农家乐。

通渭县深入实施“文旅名县”战略,打造“一城十二大景区”和“书画名城·康养通渭”文旅品牌,立足于全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乡村记忆馆,盘活传统民俗文化。以马营镇的乡村记忆馆和襄南的隔里沟的村史馆建设为起点,相继建成多个乡村民宿文化馆;以常家河山楂小镇建设为标志,建成11个特色小镇,构建集农业示范、文化展示、风情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沉浸式生态旅游景区,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让通渭成为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对于通渭来说,2022年4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珍禽动物园”开园,这是通渭县乃至定西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动物园。动物园占地面积16.48亩,现有非洲矮马、梅花鹿、骆驼、白孔雀、黑天鹅等各类动物20余种,园内栽种各类花草树木,是一所别致的园林式动物园。

“以前没见过动物园,没想到自己生活的山村也能有动物园,真的很高兴。时代变了,生活好了,动物园也来我们村子里了。”常家河镇四坪村70多岁的村民成志忠激动地说。

动物园一侧是龙珠台,沿着步行台阶而上,假山石、花木点缀其间,到达顶部的观景亭,一览湛龙观道教建筑群及万亩山楂林,游客既观动物戏耍,又赏各种建筑之美,幸甚至哉。“动物园的建成开园,是山楂小镇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也是常家河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新举措。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建设农旅融合、产业兴旺的新乡村。”常家河镇党委书记周永胜说。

新型能源激活山川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4)

“生态立县”战略显现新气象(张子斌 摄)

“通渭风光”是近年来通渭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通渭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建成通渭新能源产业基地,推进集中式商业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配套发展风机装备、光伏组件等先进制造业,促进风光电全产业链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能源支撑。

2021年12月30日,国家能源局重点帮扶项目通渭风电基地尖岗山20万千瓦风电场实现并网发电。至此,通渭县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建成甘肃省陇中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电项目投产后,每年发电量22.8亿度,收入能达到11.2亿元,为通渭带来1.4亿元的财政税收收入,每年节约74.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23万吨。

随着“光伏扶贫试点县”项目全面完成,通渭县累计建成光伏电站16.24万千瓦。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镶嵌在翠绿的山间,似一片蔚蓝的“海”。这片“海”,让通渭走出了一条新型绿色产业发展与特色产业开发相宜相长的新路子。“十三五”期间,通渭县以户用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共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6.24万千瓦,累计实现发电3.92亿千瓦时,实现纳税2165万元,带动全县1.8万户群众增收,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县”。

如今,行走在通渭的山川梁峁间,并网容量110万千瓦的通渭风电基地机组高耸云端,16.24万千瓦光伏电站散布在各个村落山头,成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村落交映的独特景观。

风吹“致富轮”,光照“增收板”乘风破浪,风电基地破解县域经济增长瓶颈;“借”光生财,光伏产业助力实现村户双赢。

“园区经济”让农民变工人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5)

四新光伏产业园(张子斌 摄)

“从来没有想过能在家门口上班。”在德源祥产业园务工的村民景对琴感叹,“以前在地里,连衣服都穿不干净,现在一天穿得整整齐齐,体面还挣钱。”

景对琴买了一辆电动车,往返于合作社和家里,单程仅用几分钟。“赡养老人、照顾孩子都很方便,乡里乡亲还能相互照应。”家门口打工的便利让景对琴笑容满面。

对于通渭的农民来说,能在家门口上班,是产业园区化的历史机遇带来的新变化。通渭县全域规划、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打造“百万”产业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通渭是传统的牛羊养殖大县,但是分户散养的形式,导致群众养殖成本高、收益少。通渭县抢抓国家“粮改饲”机遇,建设万头肉牛产业园、万只肉羊产业园、百万头生猪产业园,推动养殖业规模化发展。通过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带动3.8万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2.8万头;建成“引育繁推一体、种养加销成链”的万只肉羊繁育基地,带动2.1万户农户发展肉羊养殖,全县羊饲养量达37.5万只;建设田园化、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养殖项目,保障生猪保供需求,促进畜禽多元化发展。

开“花”结“果”种药材。通渭县采用“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发展模式,分区域打造面积12万亩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园区,形成集标准化种植基地、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健康产业园于一体的“一基地二园区”产业形态,总产值突破5亿元;打造万亩中药材产业园,三田齐抓,年均种植道地中药材6万亩;打造东北部山地10万亩和南部川谷区5万亩优质苹果产业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18.3万亩,总产量9.6万吨;以福兴德合作社为龙头,示范带动周边19个村种植大田山楂8000余亩,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农村发展路径,让已有产业规模集约,让新兴产业迅速壮大。

更多像景对琴一样的通渭人,在“产业园区化”的进程中华丽转身,农民变工人,在家门口“念起致富经”。

贫困县通渭县,通渭坚韧进取驱(6)

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 牛新建)

监制/ 刘彦广

审核/ 杨玉

编辑/ 徐家昕

关注我们

公众号|中国县域经济报

投稿邮箱|zgxyjjb@126.com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