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艺术观点:黄宾虹笔之内美
黄宾虹艺术观点:黄宾虹笔之内美“点”在传统山水中 原常用于代表苔草等形态 但在黄宾虹的山水中 线和皴向点的靠拢 有时模糊了山石与草木形态的差别和界限 使山体更加雄浑。黄的皴法 皴与皴既不相让又不相碰 浑然一体 使山的石感与质感很强。他的擦和染 是与勾皴交互 这使得他的山水的气感、重感及灵动之气毕现。黄宾虹的笔法有如下特点:突出勾勒、强化骨体。谢赫六法第二法即讲“骨法用笔” 骨法是黄氏山水的核心 立形存质皆赖于此 但他的骨体用笔是勾皴合一。宾虹老用笔快且善用小短线 有的又与点重合 起到了以点代皴的效果。这批小幅山水 在表现语言上 较多地强调了用笔。我们知道 用笔不外乎以勾、皴、擦、点、染等为主 而宾虹老的用笔完全都是书法用笔。黄宾虹对此有过一番精妙的自白:“吾尝以山水作字 而以字作画。”我画山水 于转折处 用笔必须使其圆浑 这样才能气厚。画小幅山水的用笔 非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笔 不能成其厚。而山的相背处 也必须通
■《黄宾虹全集》 第五卷册页
■李毅峰 著名画家
“江山奔如画 内美静中参” 这是黄宾虹的绘画创作观之一。他讲的“内美”是主体内心的审美观照 是人格与生命力的物化 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气度。而这一至高至远的境界 只有在静观中参悟和体味 才有可能臻达 而非单纯的技法元素所能体现。
近期我在临习一批黄宾虹的写生册页时 深深地感悟到宾虹老的这种修炼式的创作精神。
这批小幅山水 在表现语言上 较多地强调了用笔。我们知道 用笔不外乎以勾、皴、擦、点、染等为主 而宾虹老的用笔完全都是书法用笔。
黄宾虹对此有过一番精妙的自白:“吾尝以山水作字 而以字作画。”我画山水 于转折处 用笔必须使其圆浑 这样才能气厚。画小幅山水的用笔 非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笔 不能成其厚。而山的相背处 也必须通过阴阳关系来体现 这种关系用蔡邕八分飞白执法为之可以有较好的效果 如此等等。所以 用书法之笔法作画 初看虽略觉草率 若能细嚼慢咽 则品味无穷。故黄宾虹说:“画法全是书法 古称枯藤坠石之妙 在于笔尖有力 刚而能柔 最为上品。”
这里的墨法是与笔法相辅相成的。黄宾虹说:“笔力有亏 墨法无光” “墨法高下全在用笔。”可见 “笔”具有统领作用。
黄宾虹的笔法有如下特点:突出勾勒、强化骨体。谢赫六法第二法即讲“骨法用笔” 骨法是黄氏山水的核心 立形存质皆赖于此 但他的骨体用笔是勾皴合一。宾虹老用笔快且善用小短线 有的又与点重合 起到了以点代皴的效果。
“点”在传统山水中 原常用于代表苔草等形态 但在黄宾虹的山水中 线和皴向点的靠拢 有时模糊了山石与草木形态的差别和界限 使山体更加雄浑。黄的皴法 皴与皴既不相让又不相碰 浑然一体 使山的石感与质感很强。他的擦和染 是与勾皴交互 这使得他的山水的气感、重感及灵动之气毕现。
我在体会宾虹老的用笔时 着意于短笔皴与点的穿插 力争做到不相让又不相碰。在用笔时 把握住对时间的控制 既使线吃透纸 又能让皴和点相覆但不糊涂。不糊涂才能先使画面干净 然后出现静穆及内美的艺术效果。
写生难画 难在用笔要快 山势不乱 笔笔有骨 皴皴出肉 水墨交混 气韵生动。看黄宾虹的很多写生稿 都做到了。他归纳的“五笔七墨”所显出的“黑、密、厚、重”和“雄、深、雅、健” 是我们需要在创作实践中加以修炼才能体会到的。
笔之用 为山之骨 为神之存 为意之蕴 为独立之美与独立之精神 更为“内美”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