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除此之外,对于主佛的眼睛,会觉得他是在向下俯视众生,悲怜众人,而我们关灯之后再来观察就会看到其眼睛仿佛略有睁开,并有蓝色的颜料在其中,仿佛明亮的眼中盈满泪珠,既是见到孩子的激动之泪,又是多年未给予父爱的愧疚之泪。整组造像既有佛国的庄严寂静,又有浓浓的人间亲情,因此更容易打动观者之心,让人们无不感动,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两者内心的情绪活动,实为宋代造像的上乘之作。古代工匠把父子相会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佛祖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孩子,伸出柔美纤细的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当您仔细端详,通过佛祖那极为复杂的表情,深深的感觉到了佛祖内心的纠结,既有见到儿子的激动与喜悦,又有对儿子未曾养育的愧疚,同时还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严。而儿子罗喉罗却双手合十,面带卑怯地站在父亲的身侧,似在问候父亲,又似在向佛祖敬礼。这组造像把释迦“既是人间慈父,更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1)

麦积山石窟133窟一直以来是旅游麦积山游客神秘向往参加的石窟。

位于西崖东上部的133窟开凿于北魏(386-534) 晚期,五代、宋、元重修。又称万佛洞,为仿汉代崖墓开凿的大型窟龛。前部为平面横长方形享堂,后开竖长方形左右二内室。窟周壁开龛,上下共凿15龛,结构复杂,是麦积山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现存造像数量最多,较完整的泥塑计27身,窟壁及龛内影塑佛、千佛、菩萨、弟子、飞天、供养人等达数千之多,故素称“万菩萨堂”。现存北魏至西魏石刻造像碑22块。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2)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3)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4)

窟内壁画大部熏黑或脱落,前堂窟顶残存诸天仆乘,乘龙骑凤仙人及散花飞天、羽人等,为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的绘画内容。右侧所凿藻井内绘有千佛、忍冬等。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5)

窟门内侧嵌置木门框,门楣前悬挂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木质匾额一块,题曰:“极乐堂”。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6)

麦积山133窟正由于其珍贵,长期以来封闭管理并不对外对开放,只供学者用于研究。近年来才逐渐不定期地对特殊游客参观,但绝对禁止拍照。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7)

释迦会子在佛教中称之为“罗睺罗授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授记罗睺罗成佛的画面,民间因其反映释迦牟尼和其子罗睺罗相会,俗称为“释迦会子”。窟内前堂正中现存宋代重塑罗眠罗授记,造像极富感染力,为宋代佳作。内佛陀父子像是佛教艺术中难得一见的表现佛陀与家人关系的雕塑作品。释迦佛形体高大,身着通体袈裟,低首俯视,用充满柔情爱意的目光看着儿子。罗睺罗双手合十,脚踏莲花,略带委屈,心情激动地期待着父亲的爱抚。释迦佛的右手指就在罗睺罗头顶的上方,将触未触。释迦佛的虔诚慈祥和罗睺罗善良纯真的神情,相互映照,表现得十分真切,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8)

释迦牟尼立像身高3.1米,低平螺纹肉髻 长圆脸 弧眉凤目 两眼下视 悬鼻小口 面颊饱满圆润 脚下为三重仰莲瓣式莲台 佛右手外伸 向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罗睺罗身高1.44米 立于释迦牟尼右侧,面形饱满 弯眉细目 眼角略带笑意 双眼平视前方 鼻直口小 短颈端肩 挺胸鼓腹 穿圆领长袍 双手前伸 合握胸前 踩在圆莲台上。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9)

古代工匠把父子相会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佛祖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孩子,伸出柔美纤细的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当您仔细端详,通过佛祖那极为复杂的表情,深深的感觉到了佛祖内心的纠结,既有见到儿子的激动与喜悦,又有对儿子未曾养育的愧疚,同时还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严。而儿子罗喉罗却双手合十,面带卑怯地站在父亲的身侧,似在问候父亲,又似在向佛祖敬礼。这组造像把释迦“既是人间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复杂情感维妙维肖的表现出来,让观者从内心深深地感悟到佛祖的大爱情怀!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10)

请谈谈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首次揭秘天水麦积山133窟(11)

除此之外,对于主佛的眼睛,会觉得他是在向下俯视众生,悲怜众人,而我们关灯之后再来观察就会看到其眼睛仿佛略有睁开,并有蓝色的颜料在其中,仿佛明亮的眼中盈满泪珠,既是见到孩子的激动之泪,又是多年未给予父爱的愧疚之泪。整组造像既有佛国的庄严寂静,又有浓浓的人间亲情,因此更容易打动观者之心,让人们无不感动,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两者内心的情绪活动,实为宋代造像的上乘之作。

《陇原之声》肖军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