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推进产业脱贫,两业联动促增收
精准发力推进产业脱贫,两业联动促增收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工人在生产手机耳机配件(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43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杨艾容上班两年了,现在每月收入3000多元。“走路上班20分钟就到了,有班上,才能有收入。”她说,两个孩子读书都要花钱,公司复工当天就上岗了。走进务川县全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0多名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娴熟地加工手机耳机配件。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工人在生产手机耳机配件(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新招的工人正在培训,马上要再开一条生产线了。”公司负责人赵海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生产计划,在紧急关头,政府帮助协调了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公司2月21日得以复工。
新华社贵阳3月8日电题:“两业”联动促增收——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稳就业强产业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银、杨洪涛、郑明鸿
农业园区里热火朝天劳作、扶贫车间里有条不紊生产、外出务工路上“点对点”帮扶……连日来,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省,在分级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优先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力稳岗就业、调整结构做强农业产业,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援企稳岗促就业
走进务川县全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0多名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娴熟地加工手机耳机配件。
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工人在生产手机耳机配件(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新招的工人正在培训,马上要再开一条生产线了。”公司负责人赵海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生产计划,在紧急关头,政府帮助协调了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公司2月21日得以复工。
43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杨艾容上班两年了,现在每月收入3000多元。“走路上班20分钟就到了,有班上,才能有收入。”她说,两个孩子读书都要花钱,公司复工当天就上岗了。
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工人在生产手机耳机配件(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家创业就业好,方便照顾老和小。”像务川县一样,德江县、沿河县、册亨县、余庆县等地均通过实施“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方案”,精准解决企业困难,助推贫困劳动力和刚脱贫的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春节前,社区就打电话问我想不想来上班。前几天,厂子一开工,我就过来了。”在德江铭仁食品有限公司上班的贫困户申秀珍说,在这里上班能照顾小孩,收入也能接受。
公司董事长黄立说,公司集红薯种植、淀粉生产及深加工为一体,带动了周边3000多户农户增收。
“现在库房一件货都没有。”黄立说,由于产品质优价廉,仅在本地就被抢购一空,为赶订单,最近加大了招人力度,现在有60多名工人正在面试。
目前,各地纷纷实施企业缓缴社保、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收优惠、企业房租负担减免、企业贷款贴息等措施,各种政策“拧成一股绳”,已帮助1410多个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开工。
除“内拓”岗位外,贵州主动与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沟通对接,向外输出劳务人员,拓宽就业渠道。
截止到3月6日,全省已有20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就业。
抢抓农时调结构强产业
“李姐,帮我再拿一捆葱苗。”“哎呀,你栽得可真快!”……在余庆县白泥镇满溪大坝的农田里,十几名妇女一边栽葱一边不停说笑着。现场负责人田维刚说,为不耽误500亩大葱订单,趁着天气好加紧移栽,每个劳动力每天工资80元至100元。
村民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的地里种植大葱(3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白泥镇镇长王代伍说,早在春节前,镇里就做好了今年产业发展规划、农资储备,拟将1700多亩低效作物全部调整发展早熟蔬菜、辣椒、苦丁茶等高效作物,“现在疫情好转,要抓紧推进。”
村民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管护农作物(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为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2月以来,贵州各地抢抓农时,继续调减低效作物,扩大茶叶、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除土地流转和产业分红外,群众还能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村民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的地里驾驶农机耕作(3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务川县丰乐镇新场村花椒基地,2台挖掘机正在平整荒坡,上百名群众在移栽花椒苗。“今年计划种30万亩,需要大量劳动力。”务川县花椒办片区负责人冉再光说,眼下正是栽种的最佳时节,最多时一天有300多人在漫山遍野种花椒,在山地劳动每天收入有120元,平地每天100元。
集中火力帮助剩余贫困人口增收
“每天上班7小时工资70元,加班费另算。”这几天,沿河县高峰村土家族群众黄廷英在家门口的草莓大棚务工忙碌。她说,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了,她在家照顾孙子,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
村民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中界镇高峰村生态养殖场捡拾鹌鹑蛋(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沿河县地处武陵山区,是尚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高峰村石漠化严重,长期“靠天吃饭”,是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8年,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开始整村帮扶高峰村,两年多来已帮助建成有机农业产业园、生态茶叶公园、生态养殖场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00多元增至近8000元。
村民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中界镇高峰村生态养殖场捡拾鹌鹑蛋(2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养殖、种植一刻都没停,对鹌鹑养殖还实行24小时监守。”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善港村驻高峰村精准脱贫攻坚队队长朱洪伟说。
村民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中界镇高峰村的草莓大棚里管理草莓(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19年底,贵州剩余贫困人口30.83万人,占全国九分之一。
一秒也不能耽搁!2月10日,“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向脱贫攻坚战场的这些难中之难、艰中之艰发起了总攻,对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和3个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摘帽县,由省级领导挂牌督战。全省还有4.3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帮扶。
此外,贵州今年以来还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162亿元,安排项目1.9万个,目前已开工9100多个,将带动大量群众就业增收。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