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这一场战争背后有多少秘密:一场隐蔽的战争开打了 细思恐极

这一场战争背后有多少秘密:一场隐蔽的战争开打了 细思恐极最著名的“哈哈勋爵”是威廉·乔伊斯(William Joyce)。乔伊斯1939年9月应聘为德国汉堡电台的新闻播音员,之后带着他特殊的浓重鼻音,在名为《德国来电》的英语新闻节目中担任主播长达六年之久。许多英国人认为,“哈哈勋爵”就是乔伊斯。跟“东京玫瑰”一样,“哈哈勋爵”也是一个绰号,是对德国电台英语新闻节目中几名播音员的统称。在太平洋战场,有“东京玫瑰”。在欧洲战场,则有“哈哈勋爵”。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根据不同特点,把世界分为6个广播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播,广泛实施宣传心理战。其中,“哈哈勋爵”堪称其得意之作。戈培尔。

二战期间,轴心国把无线电广播当成了最好的“心战”武器,纷纷开辟广播战场,打造王牌栏目,推出特色播音员。

这里有一个经济背景。二战爆发前夕,美国90%以上的城市家庭和大约70%的乡村家庭都拥有收音机。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收音机的普及率也非常高。法西斯德国政府为了提高收听率,通过给予收音机生产商补贴的方式生产了大量的廉价收音机,供其宣传之用。

收音机的普及,俨然已成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家当。收听无线广播,则是西方家庭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活动。这种普及流行程度,就跟我们现在迷恋智能手机一样。

德意日轴心国最早从这一流行现象看到了战争宣传的机会。

在太平洋战场,有“东京玫瑰”。在欧洲战场,则有“哈哈勋爵”。

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根据不同特点,把世界分为6个广播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播,广泛实施宣传心理战。其中,“哈哈勋爵”堪称其得意之作。

这一场战争背后有多少秘密:一场隐蔽的战争开打了 细思恐极(1)

戈培尔。

跟“东京玫瑰”一样,“哈哈勋爵”也是一个绰号,是对德国电台英语新闻节目中几名播音员的统称。

最著名的“哈哈勋爵”是威廉·乔伊斯(William Joyce)。乔伊斯1939年9月应聘为德国汉堡电台的新闻播音员,之后带着他特殊的浓重鼻音,在名为《德国来电》的英语新闻节目中担任主播长达六年之久。许多英国人认为,“哈哈勋爵”就是乔伊斯。

《德国来电》是纳粹德国宣传部在战争时期重点推出的大型宣传节目,用近30种语言对外广播,内容以新闻播报和爵士乐为主。该节目先是播报新闻,接着是谈话,后来又增加了评论,目的是用真假莫辩的消息和带有威胁意味的各种评论,瓦解美、澳、英和加拿大部队的斗志,扰乱后方听众的心情。这个节目到1945年4月30日英军进入柏林后才停止播音。

根据英国信息部对“哈哈勋爵”听众情况的调查,截至1940年1月,英国有六分之一的成人听众,也就是约600万人是乔伊斯的定期老听众;有一半或者说1800万人是他的不定期听众;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未听过他的节目。而当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固定听众也不过2300万人。

这一场战争背后有多少秘密:一场隐蔽的战争开打了 细思恐极(2)

在1924年的一场斗殴中,乔伊斯右侧脸颊被剃刀割伤,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

跟户栗郁子不一样,乔伊斯是主动靠拢,成为纳粹德国的洗脑工具。

早在青少年时期,乔伊斯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拥趸。1932年,他加入英国法西斯联盟。那一年,他26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还是伦敦大学的在读博士生。

次年,乔伊斯离开学校,理由是需要在英国法西斯联盟全职上班。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希特勒的赞美,以及对犹太人的厌恶。1939年8月,他潜往柏林,随后开始服务于纳粹德国对外广播部。

他在节目中吹捧德国的战绩,攻击丘吉尔和犹太人。

吊诡的是,他带有浓重鼻音的播音风格受到了英国人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网红”。

德国战败后,乔伊斯被捕。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在1945年9月以叛国罪判处他死刑。

这一场战争背后有多少秘密:一场隐蔽的战争开打了 细思恐极(3)

同盟国也意识到了舆论宣传在战争中的能量。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费1美元,可以达到国防上花费5美元的效果。”

但盟军方面更加注重对内宣传。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以及戴高乐,个个都是广播演讲冠军,调动国民的战争热情,效果杠杠的。

法国沦陷两天后,戴高乐两次通过BBC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抵抗。此后,他基本上每周都要到BBC演讲,通过电波激发法国人的斗志。可以说,没有广播,就没有他领导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

这一场战争背后有多少秘密:一场隐蔽的战争开打了 细思恐极(4)

戴高乐在BBC做广播演讲。

但在对敌宣传方面,盟军则乏善可陈。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广播对菲律宾展开了一连串的宣传。麦克阿瑟于是紧急要求美国的广播节目与东京电台对抗。位于旧金山的一家电台试图播出节目,很快被日本电台干扰。显然,美国还没有设备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最后,美国政府借了三台位于西海岸的曾用于电话通讯的发射机,才顺利实现了对菲律宾的广播。

此前,英国也是如此。BBC虽然也庞大的国内听众,但面对“哈哈勋爵”的走红,他们一开始的反应是懵圈的。他们的反击就是开辟专门的节目,用于调侃和批判“哈哈勋爵”。

苏联凭借技术优势,在对外广播上才算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亮点。他们的做法是切入敌台“搞舆论破坏”,混淆视听。苏联人将大功率电台的频率与德国电台的频率调为一致,相当于设置了可以同时广播的分台。这样就可以在德国人进行广播的时候,随时插播自己的广播。

当柏林的法西斯电台播音员读到“苏联军队已经向第聂伯河以东慌忙败退”时,忽然出现一个声音:“撒谎!无耻之极的撒谎!”

当播音员读到“德军已经取得新的胜利”时,这个声音再次浮现:“哈哈,是在坟墓里吧!”

盟军后来如法炮制轴心国的广播宣传手法,将对敌广播当作一种心理战。

盟军曾用大功率电台向意大利进行了长达17个月的“电波轰炸”,广播的内容有真有假,但主要是宣传意大利军队如何受德军利用,如何被德军当成炮灰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德意两国合作的裂痕,据说效果还不错。

英国执行一个叫“黑色宣传”的计划,创建多个假冒的德国电台,播音内容将色情、反纳粹以及关于战争和后方生活的真实情况混合在一起,让听众欲罢不能,从而消解德国人的意志。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学习“东京玫瑰”的做法,专门录制了大量日本民歌和童谣,每天不间断地对日军士兵播放靡靡之音,激起他们的思乡之情,进而逐步瓦解他们的斗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是在电波中达到交战高峰,也是在电波中落下帷幕的。

这一场战争背后有多少秘密:一场隐蔽的战争开打了 细思恐极(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