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01(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01(为你千千万万遍)作者只要开始出发,慢慢来,也许终会到达。古代小品文包括山水园林、花鸟虫鱼、茶酒蔬果、琴棋书画、诗文戏曲、书史杂谈、佛老哲理等,可以说,就是“闲人”于“闲日”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余光中说: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唯有文化是闲出来的。好吧,我就将丛书名叫做“半日闲”丛书,取“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意。那一年的年度选题,我准备得非常充分,设计好了每一本的主题和内容介绍,每一本大概的字数,甚至每一本的主书名和副书名都已经有了,我的选题报告写了满满的四页。但是,我们交到社里的只有简单的书名和字数、作者之类基本的信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详细的选题计划,我打印了十份,给领导们和老编辑每人一份。最终,选题顺利通过了。虽然对于这套书,还有不少人抱有怀疑,不确定它会被做成怎样,甚至有些不相信一个刚来两年的小编辑能自己策划书,但是,大家看到了我的用心和努力,大家愿意给我一次机会。那是2010年,是我参加工作的
《闲雅小品丛书》的第二辑已经印出来了,与第一辑放在一起,一共十本,摆在办公桌上,看上去似乎也颇为壮观。常常在工作的间隙,一遍遍翻阅摩挲,不经意间就会想起自己做书的那些日子,那些辛苦与幸福,那些纠结与感动,有时惶恐不安,有时激情万丈,还有那数不清的琐碎和无处不在的意外。我从来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从不敢要求某件事达到我想要的结果,也从不追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可是,对于这几本小书,我与它们厮磨了那么长时间,却每每为了把一个细节做到最好把自己逼得焦头烂额。现在,抚摸着这几本小书,我知道,虽然很累,虽然很难,但是,我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
选题
有了要做一套关于小品文的书这一想法,开始于2009年,那是我毕业来到出版社的第二年。那年的九月,有一位老师要在我们社出版孙犁的小说集《邂逅集》,领导拿给我让我做责任编辑。因此认识了《邂逅集》的整理者李建新老师,跟他多有联系。李老师是《中学生阅读报》的主编,读书甚多,也非常热心出版。十月,为了给每年十一月的年度选题会预热,社里让大家着手考虑自己下一年的选题计划。我刚到出版社工作一年,自己没什么资源,不知道该报什么选题。于是就想起了李建新老师,我问他现在做什么书。他给我看了一下他自己的出书计划,是三本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品文选。小品文都是篇幅短小、活泼灵动的小散文,以闲适为格调,独抒性灵,我很喜欢这样风格的文字。但是,他这个是民国时期出版过的选本,其形式不是很适合当下大众阅读,只能作罢。后来我就想到按照我们《国学经典》模式,选择几种小品文的作品,比如《幽梦影》、《小窗幽记》、《菜根谭》等,拉出书目给领导看,总编说,这几本我们社的《国学经典》已经选过了,现在再做一次就重复了,会影响销售,要求选目不能与本社已有的书冲突。然后,我就重新选择,避开《国学经典》已选过的书, 但是,这些选出来的书知名度不够高,而作为一套明清小品文的丛书,舍弃了那些最为经典的书,毕竟是不合适的。自然而然,那年的选题会上,我这个选题被pass掉了。
接下来的一年,这个选题不时便会跳到我的脑海里,有关古代小品文的新书或是论文也总能吸引我的注意。从《古籍新书报》上得知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出一本《中国古代小品文辞典》,赶紧买回来,又从孔夫子旧书网买了崇文书局的一套书《小品文精华系列》,还购买了《晚明小品研究》《小品文艺术谈》等相关书籍。看书,查资料,跑书店,这一年的业余时间我都在做这些事。这一套书的轮廓在我心里慢慢清晰起来。选择中国古代典籍中那些具有休闲特色的小品文,选目形式是按照内容、主题分类,如尺牍小品 、游记小品 、清言小品、笔记小品 、禅语小品 、诗话小品、序跋小品等,一个类别一本,在一本中选择与此内容有关的历代有名的小品文,这样内容更为广泛,可以包罗更多的作家和作品。到了这一年将要开年度选题会的时候,这个选题水到渠成地做成型了。
古代小品文包括山水园林、花鸟虫鱼、茶酒蔬果、琴棋书画、诗文戏曲、书史杂谈、佛老哲理等,可以说,就是“闲人”于“闲日”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余光中说: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唯有文化是闲出来的。好吧,我就将丛书名叫做“半日闲”丛书,取“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意。
那一年的年度选题,我准备得非常充分,设计好了每一本的主题和内容介绍,每一本大概的字数,甚至每一本的主书名和副书名都已经有了,我的选题报告写了满满的四页。但是,我们交到社里的只有简单的书名和字数、作者之类基本的信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详细的选题计划,我打印了十份,给领导们和老编辑每人一份。最终,选题顺利通过了。虽然对于这套书,还有不少人抱有怀疑,不确定它会被做成怎样,甚至有些不相信一个刚来两年的小编辑能自己策划书,但是,大家看到了我的用心和努力,大家愿意给我一次机会。
那是2010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那一年的选题会是在辉县的八里沟开的。秋日的阳光那么明媚,山里的柿子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喜盈盈的。
只要开始出发,慢慢来,也许终会到达。
作者
既然年度选题已经通过了,那就着手做吧。
虽然有干劲儿,但不得不说当时真是一头雾水。我入行才两年,之前编的书稿都是领导或老编辑安排的,自己只需要完成文字的编辑工作就行了,没有接触过作者,当然更没什么作者资源,组稿完全不知从何下手。硬着头皮在网上各种搜索,寻找研究小品文或是出版过小品文的学者。搜到上海社科院的夏咸淳先生、中山大学的吴承学先生、北京语言大学的黄卓越先生、福建师大的欧明俊先生,都曾出版过有关小品文的著作,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老一辈学者,网上找不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偶然在网上看到欧明俊老师作为辅导员将自己的联系电话留给他的学生们,我就怀着试试看的心情通过这个电话跟欧老师联系上了。他很热心,也很谦和,对于我的选题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也愿意提供必要的指导,但由于他教学任务、科研任务重,没有时间参与。无奈计划也只能暂时搁浅。
大概是在12月,当时我们编辑室的主任卢欣欣老师(现在是我社副总编)要去北京出差,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进社前就听说,出版社有这样的传统,由老编辑带着新编辑出差或是参加学术会议,借此给新编辑介绍作者,帮助新编辑成长。于是,我就和卢老师进京了,她去北京是为了刘学锴先生的一本书——《李商隐诗选》。刘老这本书原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我们想拿来版权收入我们社的《国学经典》丛书中。
抵达当天,我们就出发去人民文学出版社,见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部主任周绚隆老师。一说起来,才知道周老师和我是山大校友,长我几级,自然很快就熟络起来,刘老《李商隐诗选》的版权也顺利拿到。
第二天去拜访刘学锴先生。刘老家离我们住的地方似乎要近一些,但是,需要再转一趟公交。到刘老家里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多了,那时天空只剩薄薄一层阳光,十一月的北京已经很有些凉意了。看到我们风尘仆仆地赶到,刘老很是关切,让我倍感温暖。刘老已八十高龄,是典型的南方学者,面容清癯,精神矍铄,待人亲切随和。卢老师先和刘老谈了他们要合作的书的情况。结束的时候,我试探着问刘老能不能为我的小品文选题推荐一两位作者。刘老略想了想,拿出一本书,主编是吴小林。他说吴小林是人民大学退休教授,是研究古代散文的专家,你跟他联系吧。然后就把吴小林先生的电话给了我。
下午我们去见了另一位作者张立敏,张立敏老师是我们另一本书《李贺诗集》的作者,也是河南老乡,我也跟他谈起我这个选题,他说可以介绍我认识散文学会的王达明老师。
回郑之后,我赶紧联系吴小林老师,他说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不过,需要自己再考虑一下。然后,我又联系了王达明老师,王老师很认真,但是表示自己不能胜任,向我推荐散文学会会长谭家健先生,并主动为我引荐。过了两天,王达明老师打来电话,说谭先生同意了,真是大大的惊喜。我正高兴呢,突然收到谭先生的邮件。说是他与吴小林都认识,是好友,既然已经跟吴先生约过了,自己就不能再接手这个事情了。我一下愣住了,我只知道多方面打听信息寻求作者,只怕别人会不接受我的邀请,万万没想到出现了“一女许两家”的误会。我深陷于找到作者的激动与惊喜的情绪中,而忘记了约定之先后规则,造成了这样的误会,我深感自责。人家会怎样看待我呀?!会不会认为我不诚信啊?!我脑袋都大了。赶紧给谭先生和吴先生各写了一封长信来解释这个事情,并诚恳地向他们道歉。最终,我得到了两位先生的谅解,并邀请吴小林先生做了丛书主编。这时已经是2010年的12月了。
人总是是要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吧,一路走来,慢慢地明白一些道理,慢慢地懂得必要的规则与约束。
组稿约稿
确定了丛书主编,从此就开始了与吴小林老师的频繁联系,打电话,发邮件,谈丛书书名,谈主题分类,谈作者人选。
最初这套书丛书名是“半日闲丛书”,取“偷得浮生半日”之义。当时社里有些老师认为这个丛书名主题不够明确。后来通过与主编吴小林老师的沟通,丛书名确定为“闲雅小品丛书”,虽然我认为不如“半日闲”更有味道,但是主题比较明确,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丛书名。关于每一本的主题分类,是我在之前的选题策划案中已经设计好的,原计划的十种,后来考虑到操作的难度,最终确定先做五种,其他陆续做下去。
主编吴小林先生根据我提供的写作要求及分类方案,帮我物色了作者,并把每位作者的简历及著作情况都一一向我说明。根据我社约稿的惯例,我让每位作者写了样篇,以确定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我们丛书的定位相契合。样篇陆续发来,基本都能符合要求,我的信心也更足了。吴老师推荐作者时,特别提到林薇老师,说她是著名学者林纾先生的后人,文笔非常好。其后审稿证明确实如此,林薇老师文笔清丽,神思飘逸,行文之中笼罩着一丝对于生命与时光的感喟,让人动容,是我编过的书稿中最优者。
一个月后,吴小林老师发来了他写定的《闲雅小品丛书编写体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作为一套书,要保证整个体例的及细节的统一,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编写体例,让作者根据体例来写作,这样丛书内的各本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同时,体例规定了预估的交稿时间和出版时间,这样对作者和出版社来说,都做到心中有数。
其后作者们开始了紧张地搜集资料和写作,而我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作为编辑,策划一套书,自己先要有比较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引导作者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写作,也才能对作者的书稿做出判断和取舍。我在策划选题时翻阅了大量有关小品文的书籍,积累了许多文字资料,我就把相关信息发给各位作者,甚至把自己原来购买的书快递给他们做参考,以便他们更好地把握每一个主题。其中笔记小品和杂言小品因为定义较为宽泛,所包含内容复杂,不容易选择篇目,我搜集和写作了好多资料,来说明想要的书的内容。经过了五六次的沟通与反复,最终确定了选目和写作基调。
从3月确定体例和篇目,到要求的10月交稿,给了作者7个月时间。这些日子里,每逢节假日,就给作者发个邮件,问候节日,同时顺便问一下写作进度。这样做是为了提醒作者们能够记得这本书要不间断写作,同时,自己心里有数,也更好地安排自己手头的工作。
在日常工作的间隙,开始着手写文案。我考虑到,将来一旦书稿来了,我就会需要全力投入去编辑审稿,五本书稿我要在集中的时间内审完,然后同时出版,工作量非常大,时间会非常紧张,那么就没有时间仔细地考虑文案及书名等相关事宜,趁现在书稿还没来,有这么长时间,我可以慢慢打磨。于是,在那些日子,我似乎又变成一个文学青年,字斟句酌,字字推敲,甚至算得上呕心沥血了。每一本书的文案及书名都写过好多个版本,看看不满意再改。其中尺牍小品,也就是现在的《锦书云中来》,当时就曾经考虑过《云间一纸书》、《远书道珍重》、《迢迢一纸书》、《远书悠悠情》、《何以寄远书》。《见字如面时》,《见字如面否》《托书寄相思》《 凭书叙寒温》等十几个名字。
事实证明,我的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我这个提前写作的文案,在封面设计时,给美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使他能较为快速地了解我策划这套书的意图,领会我对这套书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能更好地把图书的内在气质落实在封面的每个细节中。一般而言,美编最希望文编能够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做好对封面的定位,对封面设计能够提出建议,对书有足够的热情,在设计出样后,对设计提出准确、可行的意见。另外,也确实如我所想,书稿几乎在一个月内同时到来,我一拿到书稿就需要争分夺秒地审稿,根本没时间再细细考虑文案。但是,我们现在做书,封面文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案体现了图书的策划理念和图书的市场地位,是图书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文案缺失,将是大大的遗憾。
幸福就是能全力以赴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在这个事情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吧。我亦喜欢这样认真的自己和这样纯粹的日子。
编校、印制
进入十月,稿子陆续来了。因为是自己设计策划的书,也不知道书出版前景如何,作为新编辑也不敢请别人帮忙来编,只能全部由自己来责编,那就意味着我要同时编辑5本20万字的书,保证它们尽早同时出版。时间非常紧张。我就给自己规定,每天看稿满10个小时,每天保证两万字。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慢性子的人,做事一般习惯于慢功细活,我怎么看稿也不可能做到一目十行,同时还得查资料核对之类,有些个别文句也需要疏通,两万字是极限了。每天七点到单位开始看,期间偶尔上厕所、喝水。下午七点回家,一般再看一会儿到十点左右睡觉。就是这样,一本书20万字,我大概需要十天到两周的时间看完。好在,这些书稿文字都是我喜欢的,在阅读的时候是愉悦和欣喜的体验。同时,内心又是充满了美好梦想的,想象着书出印出后的模样,古雅,漂亮,精致,温润。那样的梦想让自己及那平庸的生活也变得美好生动了。那时候的日子是忙碌的,似乎也是辛苦的,但是却从来没感到过苦,总是每天精神抖擞,每天笑容满面。日子很简单,内心很单纯,就是做这一件事,就是想这件事,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在远方的梦。常常会想起大学里考研时一个人复习备考,也是这样单纯的快乐。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可是,常常很容易感到幸福,天空那么湛蓝,阳光那么温暖,草儿绿油油,小鸟啾啾的声音……单纯而美好的日子,真的不多。审稿中,常常会为那些文字而感动、惊喜。
得益于我提前写好的文案及提前与美编沟通,当我开始在编辑文字的时候,图书的版式及封面设计方案也已经出来了。这套书的设计者是我们这里著名的图书设计师刘运来,他曾有多部设计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书”,他的设计古雅精致,带有浓浓的书卷气和东方特质,但又能避免曲高和寡。他为这套书一共做了四个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可取之处,最终,我们选择了现在的封面。古画铺底,古代板刻字做书名,加一层薄薄的宣纸做腰封,封面图在腰封下若隐若现。古雅华美,精致漂亮,正是与古代小品文相契合的感觉。路金波说:好书要做到秀外慧中。我想我们的书,内容给人智慧,给人感情的滋养,封面淡雅,精致,这就算是“秀外慧中”吧。
封面方案确定下来,关于封面图的选择也是个麻烦事。我们的方案是要把一副古画铺满整个封面,这就要求图片像素要足够大,色彩线条要清晰,构图要有美感,同时还得能够表达出本书的主题内容。我听说我们社当年做《中原文化大典》的时候,为插图需要,买过一套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的《中国绘画全集》,我就去借这套书,分批搬到我的办公室,然后再一本本翻看,看到感觉合适图就拿一张书签夹上做标记。那套书有五六十本,每一本我都翻看了无数遍,有时候觉得这个好,有时候又觉得那个更合适,一张张对比,争取选择最合适的,看到最后好像自己都快要崩溃了。最终确定下来十几个图,然后再拿去给美编看,让他从美编的角度选择最为合适的五张。天道酬勤,书出版后,有读者在豆瓣读书上如此描述封面:三十二开的幅面,令人握书非常适手。饶有古意的国画封面显得雅致,书腰处由大半页半透明的手工纸做腰封,腰封纸有丝丝纤羽飘起,犹如闺房中撩起的一角锦帐。读此书,则像是隔着锦帐看美人。
一晃到了2012年的元月,全国书市如期到来,距离我们约稿整整一年,而丛书五本的审稿排版工作都已经完成,都进入了校对程序,封面也已设计完成,基本上每本书都已具雏形。为了能够提前在书市展示,我们决定先做几本样书。样书出来了,效果还不错。那一年的书市上,《闲雅小品丛书》也算是出尽了风头,做了一个大大的灯箱广告,在展台上摆放在现眼的的位置。发行科的汪继林老师一直很关注这个书,这次在书市上他特意做了调研,询问参加书市的一般读者和我们的出版系统的专家。据汪老师说这个书许多读者都很喜欢,出版集团的领导看了也表示了肯定和赞许。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和鼓励,我想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从北京回来后,继续后期的处理校样等琐碎工作,虽然不像审稿时工作量那么大,但是,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千头万绪,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同时,压力很大,怕书出来会有编校问题,怕书出版后发行结果不好。真的,就像怀胎十月,将要分娩时的心态,既想要赶紧见到新生宝宝,又怕宝宝不健康,会胡思乱想,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前焦虑症”吧。在即将出版前的忙乱中,伴随着各种担忧与焦躁,这段时间已失去了之前那种单纯的幸福感。是呀,谁又能真的不在意结果如何呢?
一段时间的纠结与忙碌之后,图书终于下厂了。印封面的时候,我专门约了美编跑去工厂盯机,怕工人印刷的时候会跑色,因为我们的封面是选择的古代绘画,所以对于色彩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古画本来色彩。后来证明盯机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那里一遍遍要求印刷师傅调色,直到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了,才正式上机。
封面印刷很顺利,可是腰封印刷的时候又出了问题。因为美编设计的腰封纸叫长相思纸,是一种宣纸,摸上去很绵软,上面有丝丝飘逸的纤维,看起来古色古香,与封面相得益彰。但是,这种纸因为绵软,不容易过印刷机,印起来非常麻烦。给我们印这套书的工厂拒绝印这个腰封,说他们印不了。可是,没有腰封的话,封面设计的效果就表现不出来。我们需要另外找厂来印腰封。我疯狂地四处打探印刷厂,郑州的大厂小厂都问了个遍,自己拿着纸样跑去让人试机。试了好多家,确实效果都不佳。那是最难的日子,我哭了好几场,觉得做书太难了,努力了这么久,怎么能功亏一篑呢。可是,再怎么难,也不能放弃,奔波几天后,终于找到了在北环郊区的一家小厂,用他们的最传统的老机器可以印刷,缺点是印得比较慢,而且只能印双色。我考虑了一下,那好吧,就在这儿印吧。那是2012年的春天,我清楚地记得我自己骑着电动车,去往那印厂的路上尘土飞扬,而我曾在那尘土包围中四顾茫然,也清楚记得那天那位印刷师傅,他的一句“能印“让我的心终于安稳下来。他看起来憨厚质朴,笑容温暖,我看看他,看看天,春日的天空明媚起来了。
许多事情并不会按照你既定的计划进行下去,意外和挫折总是无处不在,但是,只要一以贯之地积极面对,事情总会出现一个可以让你接受的结果,这就够了。
宣传营销
经历了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九九八十一难、两万五千里长征,《闲雅小品丛书》终于隆重面世了,苦辣酸甜,不可言说……那一刻,没有喜悦,没有骄傲,也没有欣慰,更多的是惶恐。只是在想,我不求这书能多么出色,不求能得到什么赞誉,只求是一本合格的出版物,没有编校问题,没有印装问题。真的,在选题策划时是希望一鸣惊人的,在审稿编校时是打算做到“秀外慧中”的,可是,在这个时候,愿望就是这么卑微,就是希望它是健康的,是合格的,如此而已。
样书出来了,自己不敢细看,怕看到错误,惴惴不安地等着别人的回馈。好在,什么都没有发生,大家一致评价说书还不错,从内容和封面来看都是非常精致耐读的书。终于是舒了一口气。
好吧,既然书已经出来了,那就做些宣传吧,那时候我们社从没做过任何营销和宣传,一切从零开始。看许华伟老师《大秦帝国》编辑手记,其中一句话说:“宣传策划,以前都没做过,小马过河,水深水浅只有自己去经历,别的动物告诉你的都不算。”好吧,我就是那个小马。不管怎样,下到河里,走下去吧。一切,总要自己去经历的。我就自己摸索着,上网搜索,咨询同行,刷微博,逛豆瓣,各种横冲直撞。那时候微博营销正热 ,我就在新浪注册了一个微博名“闲雅小品”,作为这套书的营销专号,要求自己每天至少三条微博,不时和读者互动,眼看着粉丝慢慢涨起来,我的信心也一点点涨起来。
我从文艺社营销编辑那里得到一些媒体信息,然后就一个一个的发邮件联系,发了总有几十封吧,一次次给人介绍书的情况,发去写好的书通稿和书的内容简介及封面图等相关资料。大部分没有回音,但也有很多给给予了回复。因为没有过多期望,因而也没有失望,反而更多地是惊喜和感动。经过两个星期的各种联系媒体,最终也算是收获颇丰。其中《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发了书讯,《中国图书商报》《北京晚报》《文汇读书周报》《古籍新书报》等媒体发了书评。这些是纸质媒体的宣传。
《闲雅小品丛书》
作者:孙秋克 等 著;吴小林 编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套装数量:5
ISBN:11016770
在网络营销方面也做了一些。我在豆瓣做了条目推荐,并约请一些认识的豆瓣书评人写评论,点击量还是很大的。当时非常流行在微博上转发赠书活动,我们也和新浪组织了一次活动,效果还是很显著的,最终的转发量在300多,评论200多条。获赠图书的人,要求他们微博晒单写评论。我还专门在百度建条目,详细介绍丛书情况和每一本书的内容,因为人们使用最多的搜索还是用百度,这样方便读者随时通过度娘来了解。此外,在凤凰读书做了内容连载。这系列活动,确实促进了销售,当当和京东页面的评论上升很快。
这套书上了当年的新浪读书推荐榜单,后来还获得了国家优秀古籍图书普及读物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奖,这似乎也算是一定程度的成功吧。摩挲着这些饱含我心血的小书,我知道尚有缺憾,但我为之付出的努力,使之成为最值得的存在。无论结果如何,现在的我都能欣然接受,这就是我的不完美的完美。
经授权发布,转载联系做書。
长按二维码关注做書
做書,关于书的一切。
ipublishing 微博:@做書
联系邮件:ipublishing@qq.com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各栏目内容
关于做書|入行指南|经验之谈|书店|设计|书单|招聘|编辑手记|文案|数字出版|出版人|沈昌文|张立宪|刘瑞琳|黄明雨|王思迅|汪家明|刘景琳|安德列·西弗林|胡晓东|姜峰|设计|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佐藤可士和|诚品|PAGEONE|先锋|彼岸|方所|吴清友|钱晓华|刘苏里|钟芳玲|微信运营|微博运营|运营管理|大数据|kindle|豆瓣阅读|知乎|众筹出版|互联网|电商|当当|亚马逊|出版研究|出版观察|行业数据|畅销书案例|转行案例|吐槽
▼点击购买《 闲雅小品丛书》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