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的意义和感情观:如果你选择生一个孩子
生孩子的意义和感情观:如果你选择生一个孩子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他们才罢手。但罪恶并未结束。他们将男童放上铁轨,将头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车碾过制造事故假象……他们搬起重达10公斤的铁轨用鱼尾板砸男童的头部,在他脸上涂抹蓝色涂料,让他吃掉电池,并脱掉了他的鞋、袜、长裤及内裤羞辱他,可能还将电池塞入过他的肛门……就是这一小会儿,母子俩从此阴阳相隔。2岁男孩走了一段路后开始哭闹,两个大孩子恐吓将其丢到河里。有路人对三人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阻拦。但是两个10岁的孩子,仅凭撒谎就成功逃掉了成人们的猜测,将幼童带到僻静的铁轨边。接下来他们的所作所为,丧心病狂,令世人震惊。
01
年仅10岁的两个男孩,虐杀了一个2岁的幼儿。
他们原本不认识,同时从学校逃课,在街头晃悠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相约要“绑架一个小孩”玩玩。
在一家购物中心门口,他们用糖果骗走了一个2岁的漂亮男孩。那个小男孩的妈妈正在不远处结账,交待孩子在门口等她一小会儿。
就是这一小会儿,母子俩从此阴阳相隔。
2岁男孩走了一段路后开始哭闹,两个大孩子恐吓将其丢到河里。有路人对三人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阻拦。但是两个10岁的孩子,仅凭撒谎就成功逃掉了成人们的猜测,将幼童带到僻静的铁轨边。
接下来他们的所作所为,丧心病狂,令世人震惊。
他们搬起重达10公斤的铁轨用鱼尾板砸男童的头部,在他脸上涂抹蓝色涂料,让他吃掉电池,并脱掉了他的鞋、袜、长裤及内裤羞辱他,可能还将电池塞入过他的肛门……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他们才罢手。但罪恶并未结束。他们将男童放上铁轨,将头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车碾过制造事故假象……
回顾案件,因分别名叫罗伯特和乔恩的两个罪犯皆未满14岁,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两人最高获刑只有8年。
这引起了英国全民的强烈不满,28万人申请重判,游街给政府施压。即便如此,两人最终被判也不过15年,甚至因其“表现良好”,减刑至8年。
更让人光火的是,两人在狱中的待遇可谓舒坦,内设宽频电视、视频游戏、吉他、音响系统以及个人健身房……
我们无法想象受害者家属这些年是在怎样的煎熬中生活的,更无法体会受害者曾经经历过的疼痛和绝望!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两个10岁的孩子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美国犯罪学家罗伯特·K·雷斯勒提出他的结论:几乎所有凶恶的杀人犯,都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而其童年的悲惨程度,与罪犯犯案的凶残程度存在正相关。
事后曝光的凶手背景调查某种程度给了我们答案:
凶手之一的罗伯特,其父有暴力倾向,母亲酗酒,家里5个哥哥更是麻烦缠身,其中一个还对罗伯特有过性侵犯。
另一凶手乔恩则早就行为怪异,曾在上课之时无缘无故发出怪声。父母离异,跟父亲生活。而父亲喜看血腥暴力的电影,尤为热衷杀人桥段,时不时地还带着乔恩一起看。
这样来看,这两个熊孩子心理如此扭曲和残忍,似乎也不奇怪了。
02
这样凶残的案件,当然永远只是个案,但同时又不能不令人深思。因为凶残的案件虽是少数,但是在我们身边,熊孩子作恶的真实事件,却一直层出不穷。
- 首先,如心理学家们所说,凶恶的杀人犯往往早年都是缺爱的。我同意。
我一个在法院工作的朋友就说过,那些青少年犯罪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留守,严重缺爱,个性古怪、冷酷,对外界充满敌意和仇恨。他们后来走上犯罪道路,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要给孩子蓄“爱之杯”的理论。大意是,做父母的要常给孩子心灵的杯子加水。这个“水”指的是,给孩子的心中注入有温度的陪伴、关注和爱。
假若孩子的杯子空置太久,干涸成为荒漠,教育其实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
-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并非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虽然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这些父母动辄对孩子暴力相向,亲子互动也是缺少爱和暖意的,甚至是充满伤害的,一如上文罗伯特和乔恩的成长背景。这种情况也非常容易出问题。
记得一个因霸凌同学被劝退过的网友,他曾经这样吐露内心:
我那一天,只有在打了人以后,才能确认我不会被人打。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逻辑?因为他在家庭中,父母解决育儿问题的唯一方式,永远是打打打。这个孩子很早就学会了一个真相:谁强大谁算数。谁弱小谁挨打。
他对这个世界的印象是很悲观的,认定这世上只存在两种人:欺负人的人,和被欺负的人。为了要逃脱被欺负的命运,他就逼自己成为那个欺负别人的人。
事实上,对于上述两种养育情形:严重忽略孩子,以及暴力对待孩子,我们是很无力的。
因为这样的父母,你讲再多的道理,他们也听不进去。他们对养育的无知和冷漠,早就写进了他们人格的深处。他们的耳朵是关闭的。
对于他们的孩子的命运,我们只能报以深深的叹息。
人们常常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甚至忙着给孩子提供这样那样物质上的支持。真正的起跑线在哪儿?在父母身上啊。
父母若无爱,缺少对育儿起码的敬畏心,那么他们的孩子还未出生,就输了。
很悲哀,也很无奈。
03
事实上我最想讲的,是第三种父母。
第三种父母更加常见,那就是太溺爱孩子的父母。
比如,我就在小区公共游乐区域见过这么一个孩子,4、5岁的样子。每回他在,就会占着滑梯不撒手。
有时候,他会堵在滑梯的入口。有时候,他直接去推搡其他小朋友。
作为一个旁观的成年人,我可以清楚看到这个孩子鸡贼的、想要独占游乐设备、甚至刻意欺负其他小朋友的小动作。
一般父母的做法,是去从行为上去阻止孩子对别的小朋友动手动脚,并且引导孩子排队、轮流玩。但是,小男孩的妈妈没有。
她一直待在旁边装作没看见。
这样的父母并不少。
有可能他们小时候过得不容易,有过委屈,所以当他们的孩子明确需要被管教时,他们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就好。甚至他们可能会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看我的孩子多厉害,以后准没人敢欺负他!
这真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
他们的孩子看起来现在是占了便宜。但这样的孩子以后注定了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孤独和痛苦。因为他们没办法学会在一种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环境里去跟人交往,而别的孩子都不傻,谁也不会总跟一个让自己不舒服的孩子一起玩。
这个孩子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合群,更少有机会去学习和练习跟群体相处的技巧。
他们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碰壁甚至遭遇巨大的危机,也是可以想象的了。
我见过一个妈妈,她的孩子小时候就很调皮。妈妈很欣赏孩子的这份调皮,她的口头禅是:孩子嘛……
她的孩子打小就在妈妈无意识的鼓励下,逐渐习惯了用强硬手段去获得特权或者满足心愿。这样的方式延续到了他的同伴交往中。他越来越擅长去做一个小霸王,越来越懂得如何让人害怕。
直到后来,他在班级上,抄起一块不知道哪里找到的木板,当着老师同学的面,连续暴力敲打前排同学的脑袋,只因为那个同学回头看了他一眼。
这个妈妈接到老师电话后,以为还跟以前一样处理就好了,就是去跟对方家长说句:对不起,孩子小,不懂事……然而对方家长不接受这样敷衍的道歉,而是搜集了很多这个孩子霸凌的证据。最后,这个男孩被勒令休学。
这个妈妈这才傻眼了。
如果你选择生一个孩子,请一定给他下面两样东西:
- 第一,给他母性的关爱和温暖,给孩子的生命打上温柔的底色。
- 第二,给他父性的力量和约束。让孩子知道,有人在管着他,有些事他不可以做,所有伤害他人的事情都是不被允许的。
千万不要等到局面无可挽回才后悔。
那个时候,再多的爱,再有力量的管束,都可能太迟太迟了。
最后,关于所有的熊孩子的恶行 ,我只想说一句话:
他还只是个孩子,所以,千万别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