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孩子厌学痴迷游戏)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孩子厌学痴迷游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中国古代,踩着科举的台阶读书做官几乎是平民阶层唯一的上升通道,所以读书就被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学习,自有其规律。少年阶段,一味地灌输知识点依然是不智之举。理解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才是学习优秀的关键。早期教育重点——激发好奇心少年初期,能基本明白事理,同时自我意识开始浮出水面。他们理解读书是有意义的,但是多数人很难抵抗娱乐(特别是电子产品)和社交的诱惑,内心处在理智和玩心的纠斗中。如果孩子不想学,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也帮不上;盯着做作业、强压各种课外培训班,使得孩子早早地厌恶学习,待到自我意识增强后干脆放弃学习……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孩子厌学痴迷游戏)(1)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重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的不足,儿童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懵懵懂懂。他们大多对上学持中性态度,既不积极,也不抵制,“反正小孩都是要上学的”。回忆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何尝不是这样?

但是,童年又是人一生中好奇心和探索欲最旺盛的时段。如果教育方法得当,这一优势将顺理成章地转换成造福一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力。

孩童能直观地观察事物的细节,把握事物间的关联。一个五岁孩子得意洋洋地说能分辨公母螃蟹,因为公蟹的肚脐“穿三角裤”。赤子之心,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生机勃发,是创新精神的内核。为什么我们年龄越大,越思维固化?因为成人的世界世故圆滑,离“真”越来越远。令人遗憾的是,在功利的教育之下,甚至许多孩子也早早地告别了赤子之心。

激发孩子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保护孩子的赤子之心,这是早期教育的重点。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孩子厌学痴迷游戏)(2)

早期教育重点——激发好奇心

少年初期,能基本明白事理,同时自我意识开始浮出水面。他们理解读书是有意义的,但是多数人很难抵抗娱乐(特别是电子产品)和社交的诱惑,内心处在理智和玩心的纠斗中。

如果孩子不想学,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也帮不上;盯着做作业、强压各种课外培训班,使得孩子早早地厌恶学习,待到自我意识增强后干脆放弃学习……

学习,自有其规律。少年阶段,一味地灌输知识点依然是不智之举。理解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才是学习优秀的关键。

怎么沟通,孩子才能理解学习的意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中国古代,踩着科举的台阶读书做官几乎是平民阶层唯一的上升通道,所以读书就被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

反观现在的孩子,职业选择很多,做个直播网红也可以名利双收。富裕家庭的孩子无法感受到生活压力,甚至许多普通家庭也把孩子当作“富二代”来养。千年来迷醉天下读书人的古训,对于新生代来说至多是“心灵鸡汤”。

心理学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的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在较低层次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会产生对较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已经满足的较低层次需求,就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动力。 “考个好学校才能找个好工作”,如果我们用惯性思维来谈读书的道理,就好像道德说教一样起不了实际作用。解释读书的意义,必须与时俱进。归根到底,从第一级需求到第四级需求,都只是动力短期有效的“蓄电池”;只有激发出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才能为孩子的一生进取配置“一台太阳能的永动机”。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孩子厌学痴迷游戏)(3)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育儿经,画龙点睛聚焦成就感和尊严——第五级和第四级需求。

新生代自我意识强,客观上存在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一旦自我实现需求被激发,孩子们会积极主动、竭尽所能、创造性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少年期的孩子们,“读书 = 生活的选择权”,这样的说法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们来说,从玩的角度入手更加贴近他们的心理状态。小时候好好读书,长大了才可以好好玩、有时间玩。全家出国旅游,如果精通外语,就不必依赖导游,自己可以随心所欲随处玩。喜欢打游戏,先把数学和电脑学好,今后可以编一个最好玩的游戏,让好多好多的人来玩。把语文和英语学好了,就可以把游戏做成英文版,而且对话特别幽默有趣,让全世界的人都来玩。

不打不骂,完全可以让孩子爱上读书

打骂孩子的根源,与其说是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愤怒,不如说是家长对于自己教育无能的恼羞成怒。暴力往往是溺爱的衍生物,喜欢用鞭子的家长往往缰绳拉得不紧,只是家长自己没有感知。打骂,永远是亲子关系的负资产,许多孩子甚至成年后也挥之不去童年阴影。

如果孩子做作业总是心不在焉,掌握了知识点但总是做错题,家长怎么办?在一旁手把手辅导功课、监督学习态度,直到有一天失去耐心心烦意乱破口大骂?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孩子厌学痴迷游戏)(4)

打骂,是家长对自己教育无能的恼羞成怒

不打不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在必要时,家长可以采取惩罚措施。但是,真正让孩子吸取教训并从中获益的,不是家长施加的惩罚,而是事情本身自然产生的消极后果。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至于引起严重后果的前提下,家长冷眼旁观孩子犯错误,并让孩子本人承担错误招致的后果,这就是自然惩罚。自然惩罚,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最为有效的惩罚措施。自然惩罚,能让孩子逐步树立正确的因果关系观点,养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另外,家长理性、冷静、讲道理的沟通方式,不会伤害亲子关系。

当孩子因为年幼不能预估或者理解错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时,或者孩子经常性地明知故犯,自然惩罚不起作用时,人为惩罚就成为家长不可避免的选择。采用人为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和孩子错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等,过度的人为惩罚将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可供选择的人为惩罚手段包括:适度的故意冷淡,限制孩子的娱乐时间和活动范围等等。

在任何情况下,家长都应当就事论事,绝对避免对孩子使用侮辱人格的话语。一定程度上,语言暴力可能比身体暴力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且作用时间更长。

做父母,大概是世上最难的职业。难在何处?难在做父母没法辞职没法请假,难在亲子关系很难把握适当的距离,难在父母的权威必须建立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如果你自己从不读书、经常一身酒气回家,说教还管用吗?只有让孩子发自内心尊重的伟大父母,才能同样从内心深处影响孩子!

求学是短暂的,求知是终身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我国成年国民中,10.2%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5.4%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考上大学就轻松”,一古一今两句话都把读书视作苦事。结果怎样呢?即使熬过了学生时代,许多人一出校门便不再主动读书。在人工智能不断蚕食人类领地的当今时代,一个不能终身学习的人无异于坐以待毙。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孩子厌学痴迷游戏)(5)

终身求知、世代求知——犹太智慧的奥秘

按照人口比例,犹太人无疑是对人类科学技术贡献最大的民族。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2%,但自1895年诺贝尔奖成立以来,他们将22.5%的诺贝尔奖收入囊中。截止到2017,犹太人在902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203席。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有12位以色列人获得诺贝尔奖。本世纪,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比重上升,达到28%。

犹太人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民族,他们的杰出成就得益于对知识的世代信仰。犹太人强调学习“仪式感”的早教,而不是知识的早教。在家庭中,把书橱放在床头,以示对知识的敬意。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滴一点蜂蜜在圣经上,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求学是阶段性的,而读书和求知应当是终身的。学习犹太人享受读书,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的每日必须,把知识当作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求知之旅才能走得远。

教育,回归初心

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不是考上名校,而是成年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在别人眼中的光彩夺目,而是自我感知的幸福和成功,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成功的教育,就是培养精英。笔者所理解的精英,乃富贵之人。经济自立、心中不缺即为“富”,被人需要即为“贵”。如果给精英一个具体的定义,那么精英 = 人生幸福 事业成功 有益社会

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无需他人认可。有益社会,则将不劳而获的贵族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过滤出精英之列。

教育,急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是场马拉松,何必抢跑一秒钟?人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家长的过度焦虑容易导致“技术变形”,甚至适得其反。

人生,也讲究总分。孩子的成长,意味着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涉及价值观、身体健康、学习兴趣与习惯、性格、情商和社会成熟度等诸多要素。人生,同样会受短板拖累,同样适用“木桶理论”。学生时代以学习为唯一,缺席这些人生必修课,后续早晚要补课。

感谢您的阅读!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