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的孩子任性怎么教育(2岁宝宝控诉妈妈)
两岁半的孩子任性怎么教育(2岁宝宝控诉妈妈)雅科布松说,语言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帮助解决情感表达的问题。看到这么可爱的宝宝在一本正经地“控诉”,估计妈妈以后都会记得亲亲他再出门了。看到这个可爱的宝宝,网友纷纷留言:“最后一个oh man也太可爱了吧。”“表情和情绪都很到位。”
01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2岁宝宝“控诉”妈妈的视频,简直被萌化了。
视频中,宝宝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用肢体语言告诉爸爸,妈妈居然没有亲自己就去上班了,自己很生气。说到激动的地方,宝宝差点都要跺脚。
2岁的宝宝还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但这完全不影响他的表达,他“气愤”地说完妈妈两个字后,指了指自己,然后对着空气亲了亲,接着张开双手,摇了摇头,一套可爱的“婴语”成功地向爸爸传递了自己的“控诉”。
最后,还跟着爸爸说出了一句萌翻众人的语气词:偶咩。
看到这个可爱的宝宝,网友纷纷留言:
“最后一个oh man也太可爱了吧。”
“表情和情绪都很到位。”
看到这么可爱的宝宝在一本正经地“控诉”,估计妈妈以后都会记得亲亲他再出门了。
雅科布松说,语言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帮助解决情感表达的问题。
会表达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他们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能量,可以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难题。
表达能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是他们未来必备的一项技能。
02不会表达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委屈和纠结尹建莉老师小时候因为不会表达委屈了很多年:
在她小学三四年级时,班主任生孩子住院了,同学们商量着,每人出两毛钱,买点营养品,一起去看望老师。
尹老师当时也很想去,但她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跟爸爸要这两毛钱,最后纠结了一天一夜,可还是都没能说出口。
第二天,交了钱的同学一起去医院,尹老师家就住在医院附近,所以也跟着去了。
她很喜欢自己的老师,所以和老师多说了几句话,结果被同学们指责,明明没交钱,却像是在邀功,意识到自己好像真的像一个耍小聪明的人,尹老师羞愧而委屈地哭了。
然而爸爸得知后,却温柔地告诉她,如果说出来,自己一定会给她钱。
尹老师很后悔,仅仅因为不会表达,就让自己纠结委屈了这么久,而且这么多年一直耿耿于怀。
李玫瑾教授说,言语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
不会表达的孩子,说不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容易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
而会表达的孩子,他们能够更自如地表达需求,寻求帮助。所以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更不容易陷入到纠结和痛苦中。
03会表达的孩子,收获更多好感最近,有一个小男孩因为谈吐上了热搜。
他就是在大火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扮演冬冬的韩昊霖。
在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他,对徐峥导演有什么看法,韩昊霖气场十足地说:我觉得徐峥导演非常的客观。
一句话说得全场鼓掌,就连旁边的吴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满脸服气,频频点头,表示赞赏。
在其他的采访中,韩昊霖也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回答问题毫不怯场,而且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条理非常清晰。
说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他的评价非常专业。他说,里面的角色演得很自然,剧情很生活化。
说到梦想,他说自己想成为一个像徐峥一样能够自编自导的导演,未来可以多拍一些关于国家的献礼片。
看到冬冬的采访,不得不说,一个会表达的孩子,实在是太有魅力了。
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有一种能力能使人很快地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
不管在哪个领域,表达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可以为孩子增加巨大的竞争力。
会表达的孩子说话更得体,谈吐更成熟,自然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04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孩子更阳光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是父母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多和孩子对话,让孩子耳濡目染
著名投资人张泉灵曾给自己12岁的儿子写过一封信,和他进行了一场针对理想和选择的对话:
信中,张泉灵首先回忆了12岁的自己,从一名少年报社的记者编辑慢慢成长为后来的记者、主持人,她从自己的职业经历出发来讲述理想,以此来引导儿子多看多观察,去寻求自己的答案。
除了写信的方式,张泉灵在生活中也经常和孩子平等地对话,比如一些社会新闻,她会拿出来和孩子讨论,往往孩子的观点也能让她感觉到惊喜。
美国有一位著名语言教育学家说过,成人和孩子经常进行一些有质量的对话,比单纯地让孩子听语言材料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更大。
和孩子对话的方式有很多种,家长可以和孩子聊天、做游戏,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家长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家长的表达方式也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的语言越来越丰富。
感受和想法很容易混淆,因为它们都是以“我觉得”开头。很多人以为自己说了“我觉得“,就是在表达感受,其实并不是。感受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客观描述。而想法,则是对事情的意见和评价。
这里还有一个小方法,就是教孩子建立自己的感受词汇表,确保他们有充足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 “甜蜜、喜悦、兴高采烈、感激、感动、平静、舒适“,这些词可以用来表示我们的需求被满足之后的积极感受,而“害怕、忧伤、恼怒、震惊、沉重、筋疲力尽”则可以用来表示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极状态。
在生活里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注意把自己不同时刻的感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孩子就能建立丰富的词汇库,这样一来,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沟通更顺畅。
2、允许孩子自由表达,不轻易贴上负面标签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视频,里面有一位爸爸为我们上演了教科书级的育儿方式。
视频中,女儿正沉浸在消极情绪中,但这位爸爸并没有一味地教育她要开心,而是告诉她:
你不一定非得开心,不需要装傻或者搞笑,也不必强迫自己,但是当你生气的时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里,你要接受它、尊重它,学会放下,这样你才能变得更好。
这位爸爸让孩子明白:负面情绪很正常,你可以生气,可以伤心,只要不影响别人,你可以坦然地表达出来,只是不要让这种情绪影响你太久。
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很多感受是不被允许的。
有不少爸妈来问过我「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闹,怎么才能让孩子安静点?」或者「孩子太娇气了,经不起挫折,一点小事就哭,怎么让孩子坚强一点?」
我自己的经历也是,小时候只要哭了,爸妈往往就会说你这么爱哭,真不是好孩子。
可是,有一天我在公园里见到一个妈妈,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哭,这个妈妈反而蹲下身子,特别温柔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摔疼了。如果太疼,你就哭一会儿,等你不疼了,咱们再去跟小朋友说拜拜。」
我坐在旁边听着他们的对话,觉得这个妈妈真的很不一样。很少有爸妈,允许孩子哭,更不要提引导孩子认识哭背后的情绪,鼓励孩子积极表达他们的感受。
孩子被爸妈教育不要哭、要坚强,慢慢地也许就会丧失与情绪打交道的能力,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心情,一旦遇上自己不想面对的情况,只会去逃避。
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还要学会对这种感受负责。
父母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才能有正确的发泄渠道,才能勇敢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相反,如果一味地强调积极情绪,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擅长处理消极情绪,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3、给予小鼓励,鼓励孩子多去表达
之前网上有个宝宝,他的视频带动了全网模仿效应:
这个宝宝来自河南,平时是一个非常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但这次亲子运动会需要喊班级口号,老师就对他说:你是我们的小领队,表现好的话,奖励你两个棒棒糖。
于是,孩子的潜力一下子就爆发了出来,只见他一手插兜,一手握拳,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大喊:中班中班,遥遥领先。
视频一出,立刻就登上了热搜,网友们都称赞宝宝气势十足。
一个平时极其不爱说话的孩子,仅仅两根棒棒糖,就被激发出了如此惊人的表现力。
有的时候,孩子不会表达,是因为不敢表达,这时候只要家长有意地引导,给予一些合理的小刺激,孩子就会勇敢表达,并从中得到锻炼。
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
会表达的孩子,更容易拥有长久的感情。
教会孩子表达,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好地表达内心,也能让他们掌握更好的说话技能,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他们多去表达。
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心无芥蒂,勇敢表达自己!
--- END ----
笔名:小曳
作者简介:内心逗比的工科硕士,从事亲子教育多年,立志用文字温暖人心。